摘要:
青岛市科技局2015年终述职报告:坚持深化科技管理改革
今年全市科技工作顺应创新驱动发展大势,抢抓机遇,积极作为,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型,努力实现三大转变,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一是科技创新布局方面,实现从“小科技”到“大科技”的转变。既遵循科学研究规律,加强研发管理,又立足创新驱动全局,强化政策研究和公共服务,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二是科技创新主体方面,实现从“小众”到“大众”的转变。既关注扶持少数关键人才,又关注服务草根创业群体,着力打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环境。三是科技资源配置方面,实现从“小投入”到“大投入”的转变。既围绕创新链配置好财政科技资源,又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各类政策工具,引导社会资源向科技创新集聚。在工作推进上,我们继续坚持以深化科技管理改革为动力,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履职尽责,全面完成年度业务职能目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科技投入方面,全市研发经费(R&D)投入244.3亿元,居全省首位,同比增长11.71%,占GDP比重2.81%。科技产出方面,截至目前,全市发明专利申请19843件;发明专利授权4018件,同比增长73.8%,增幅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二。技术合同交易额预计年底突破8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超过大连,居副省级城市第九。在争取国家试点示范方面,高新区获批全国首批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我市成为唯一同时承担科技服务业行业和区域试点的计划单列市。西海岸新区、即墨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市)。新获批2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7家,副省级城市第二(南京第一)。新增6家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总数14家,由副省级城市第八跃升至第五。新增1家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总数18家,副省级城市第一。
一、抓高端资源集聚,服务于创新能力提升
(一)启动运行海洋国家实验室。10月30日,海洋国家实验室正式投入运行。组建了由陈宜瑜、管华诗、吴立新三位院士分别领衔的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和主任委员会,先后召开了两次理事会、一次常务理事会和一次学术委员会,研究审议了理事会章程、机构设置方案、重点研究方向等。启动建设海洋动力、海洋生态等8个功能实验室和高性能计算、海洋科考船队等10个大型科研平台,着力打造世界第七大海洋科研中心。启动实施“鳌山人才”计划,培养国际级海洋科技领军人才和杰出青年学者。与英、俄等国海洋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构建全球创新网络。
(二)深化高校院所和央企合作。5月与中科院签署第二轮战略合作协议,重点从院所发展、服务地方经济、人才交流等六个方面开展更深层次合作。工程热物理所落户西海岸,高新区中科研发城、声学所加快建设。中科院驻青机构累计孵化企业35家,汇集人才近千人,服务地方能力进一步增强。高校引进效果显著。积极推进与西南交大、川大合作,吉大青岛汽车研究院签约落户。天大青岛海洋研究院正式启用,入驻15个研究所,集聚科研人员110余人。首次以政策性参股方式与哈工程共建青岛船舶科技园,入驻5个研发团队和18家科技企业。加快中船重工海工装备科技城和研究院建设,继去年签署协议后,完成选址和初步规划。已注册2.5亿元成立研究院,有望年底前启动土地招拍挂。中电集团注册5亿元成立仪器仪表公司,第40所主要研发力量入驻我市。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
(三)推动国际科技合作。成功举办第二届国际技术转移大会,来自英、俄、德、以等14个国家400余项科技成果与我市对接,搭建了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重要平台。引进共建一批国际研发机构。日东(青岛)研究院投入运行,推动我市企业与世界三大膜制造商之一的美国海德能公司在海水淡化膜、光触媒等方面建立合作。德国史太白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年底签约落户。启动建设中以、中德国际孵化器。鼓励院所企业走出去,黄海所承建中国-马耳他水产养殖联合实验室,德才装饰在英建立DC-HC设计院。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烈·海姆担任我市经济顾问,加快推动石墨烯制备技术在青示范应用。
(四)加强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进培育。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9家,总数43家。启动光电等3个产业技术研究院试点,总数6个。投入5241万元建设石墨烯等3个公共研发平台,全市孵化器已集聚创新创业人才近万人。创业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年内重点支持59人,青年人才专项支持35岁以下博士100名。4人入选国家杰青,创我市15年来入选人数新高。11人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44人入选泰山学者(攀登计划)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
二、抓科技服务业态,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
(一)加快培育科技服务新业态。以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九大重点任务,提出10条政策措施,重点打造10个科技服务业集群和示范区,引进100家高端科技服务机构,培育1000家科技服务企业。到2020年,全市科技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50亿元,力争产业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
(二)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实施“创业青岛千帆启航工程”,列入科技部“创业中国”5个示范工程之一。加快众创空间建设,出台指导意见、若干政策和管理办法,发布国内首个面向孵化器的创业孵化基金管理办法。年底全市孵化器建设面积1100万平米,投用560万平米,市级孵化器超过90家,新增入驻企业700家。20家众创空间有望纳入国家孵化器管理体系。提升孵化服务能力,成立“青岛创客联盟”,吸引Biggo咖啡、黑马会、正和岛等6家全国知名创业服务机构落户。打造“千帆1+N”活动品牌,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路演、金融沙龙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700余场,培训创业者2万余人次。
(三)大力发展技术市场。积极探索技术市场交易机制和模式,完善服务体系,初步建成“一厅一网一校一基金”工作架构。全国人大来青专题调研,为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做了有益尝试。年内科技成果挂牌3600项,成交400项,交易额突破7亿元。举行第三次科技成果拍卖会,成交额1265万元。联合高校发起“中国合伙人”“雄鹰返巢”计划,服务大学生科技创业。加快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在海洋生物、海工装备等领域成立8个分中心。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完成投资1225万元,带动社会投资1.2亿元。积极培育各类技术中介机构,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机构达28家,市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达111家,年内培训技术经纪人和科技评估师450人。
(四)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深化与人民银行合作,多措并举推动商业银行加大科技信贷支持力度。拓展园区集合贷,光电院获1000万元银行授信额度,为孵化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与交通银行联合推出“见保即贷”产品,首批授信3000万元。建立的13个风险补偿金池,累计为近200家企业提供组合贷款26亿元。开拓科技保险功能,在全国首创专利权质押保证保险贷款,中国保监会为此开设“专利质押贷款保证保险”新险种,在全国推广“青岛模式”。强化资本市场支持,与蓝海股权交易中心合作推出“科技创新板”,推动283家企业挂牌。组建的9只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累计为35家初创型企业投资1.9亿元。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搭建科技资本服务线上线下平台。
(五)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年内以市政府名义出台《青岛市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5-2020年)》,建设知识产权强市。国家知识产权局青岛专利分理处年内启动运营。全年PCT国际专利申请超300件,占全省总量40%以上。汉缆股份等2家企业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华仁药业等14家企业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黄海制药等8家企业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贯标认证企业。新增专利代理机构7家,总数27家,全省首位。加大专利保护力度,全省首个区级专利纠纷调解与处理审理庭落户中德生态园。开展“雷雨”“天网”等执法保护专项行动,查处假冒专利案件387件,调处专利纠纷55件,年度专利执法工作绩效考核全国第一。
三、抓企业创新主体,服务于新兴产业培育
(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大企业技术创新继续领跑全国。海尔开启“人人创客”模式,成为全国大企业众创空间建设的典范。海信进军医疗健康领域,抢占国际3D数字设备产业制高点。南车四方中德海外高铁联合研究中心投入运营,中英、中美海外中心签约建设,正在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千帆计划”列入市办实事,一年内出台研发投入奖励、高企认定补助、金融支持等8项配套细则并落地实施。年内“千帆”入库企业1500家,近亿元的财政资金支持企业首投、首贷、首保,全面完成对市民的承诺。
(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装备等一批项目获国家支撑、863等计划支持。获批橡胶行业专业化科技服务、石墨烯及先进碳材料2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海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在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组织实施自主创新重大专项12项,船舶电力推进系统、脐带源干细胞建库等一批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积极推进华大基因落户,拟在国家海洋基因库建设和肿瘤精准医疗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年内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4500辆,建成充换电站点近百个,充电终端5000个,获国家充电设施建设奖励3700万元,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与发展。北汽、上汽、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项目进展顺利。
(三)推动科技惠及民生。加快建设大沽河流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开创光伏生态小镇发展新模式。在全国18个省37个地市推广应用光伏农业大棚5万亩,装机总容量700兆瓦。加大农业新品种培育,选育耐盐碱花生、辣椒等新品种30余个。新增科技特派员120人,技术推广服务2.8万人次。在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等领域组织地铁新能源综合利用、节能建筑等应用示范工程10余项。开展数字社区诊疗一体化应用示范,建立全市最大区域临床检验中心;开展数字影像虚拟手术应用示范,率先在国内建立儿童肝脏数据库和小儿肝脏肿瘤立体模拟手术系统。
四、抓科技管理改革,服务于众创生态打造
(一)加强顶层设计。今年6月,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制定36条举措,全力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改革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成立全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和办公室,加强科技创新的统筹协调,着力解决科技资源碎片化问题,形成创新合力。目前已专题研究院所引进、高企认定等重点事项。“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已初步完成。
(二)深化科技计划和奖励改革。围绕创新链需求,优化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向,重点投向平台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引进培育;在投入方式上,由“相马”转变为“赛马”,加大普惠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科技奖励改革,分别在国内和省内首次设立科技创业奖和创新团队奖,拓宽推荐渠道,取消推荐限额,改进评审方式,强化社会监督,促进公平公正公开。
(三)强化公共服务。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数据,启动青岛科技大数据平台,绘制创新地图,搭建政策超市,服务社会大众。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入网仪器2680台套,为2800余家企业提供服务8600余次,服务量增长49.7%,发放年度测试服务补贴500余万元。通过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科技通”手机客户端和各类微信公众号服务6.6万人次。
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已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超越了科技层面,进入理论、制度、文化等综合层面;创新不仅是对科技工作者的明确要求,更是对全社会提出的紧迫任务。我们一直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一年来充分利用“三民活动”“行风在线”“在线问政”“新闻发布”等交流互动平台,征集意见建议220余条,收到人大政协建议提案27件,全都认真研究并逐一回复落实。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探索实践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认可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在全国科技系统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上,我市作为唯一地方代表交流发言,还在全国技术市场30周年工作座谈会、全国知识产权局长会议等国家会议上做典型发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栏目等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在青岛落地生根,“三创”已成为全市上下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政府各部门、各区(市)、高校院所、企业等都已经行动起来,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取向正在逐步形成。强大的创新能力、创业活力、创客潜力必将成为青岛走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新的使命需要百倍的努力,我们深知肩负的责任和重担,也深知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问题和短板,如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创新创业氛围营造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不足。2016年,我们将着力在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同、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科技服务新业态等方面,继续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解读热门新闻,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优质商家
猜你喜欢
热门排行
标签: 青岛市科技局 青岛三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