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青岛市 【切换城市】

【翰丰苑美术馆书画艺术系列】辛悦雷浅谈没骨画的继承与创新

2016年11月11日   生活资讯   来源:游金地   编辑:子衿

13
摘要: 根据记载,没骨画法,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张增繇,张增繇在健康一乘寺用朱及青绿画凹凸花,传其作《观碑图》亦俱色彩画成,故历来被视为没骨法的开创者,自此中国绘画有了“阴影”之法,不再只是勾线填色的平面画法。

浅谈没骨画的继承与创新

  悦雷/

  根据记载,没骨画法,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张增繇,张增繇在健康一乘寺用朱及青绿画凹凸花,传其作《观碑图》亦俱色彩画成,故历来被视为没骨法的开创者,自此中国绘画有了“阴影”之法,不再只是勾线填色的平面画法。

 


溪山春色173×93cm


青山不墨千秋绿173×93cm


秋山夕照136×68cm


山水清音173×93cm


高山幽谷173×93cm


深谷幽潭136×68cm


苍山秀色136×68cm

碧水行云173×93cm


秋山异彩136×68cm


崂山海湾136×68cm


溪山祥云136×68cm


山海烟云136×68cm


秋色正华136×68cm


高原驼运136×68cm 

  张增繇还开创了所谓没骨山水皴法,为后世青绿山水树立了范本。正式创立“没骨”画法的是南唐画家徐崇嗣,他一方面继承了徐熙的用笔方法,一方面继承了黄氏父子的用色技巧,单以色作花卉,名“没骨图”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到了宋代,在人物画上运用没骨法的画家首推梁楷;明代没骨画法有了新的发展,从接近双勾填彩的渲染画法发展为放笔点染得画法。

  花鸟画家孙隆的《花鸟草丛图册》郭诩的《青蛙草堂图》十分讲究用色的干湿浓淡,水色交融,色彩上有了冷暖变化,形象生动,用笔的挥洒自如,是没骨画法的技法臻于成熟的标志,清代画家恽寿平高其佩 李鱓 虚谷  居廉 任伯年吴昌硕都有没骨花卉作品,齐白石以及现代许多花鸟画家也都用没骨画法作画,而没骨山水画自唐代以来的一千多年间少有流传。 

  我们尚能见到的有董其昌的《仿唐杨昇峒关蒲雪图》;蓝瑛的《白云红树图》清代查士标的《张增繇没骨法》册页,恽寿平的《春山暖翠》壬宸的《秋山红树》等.

 

  由此可见,没骨画法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骨画”也成为中国画的一种重要样式,但纵观绘画历史,中国画历来注重以线条造型,它一直都夹在工笔与写意之间艰难地向前发展,用没骨法来进行山水画创作者更为甚少,其主要原因一个是传统的审美习惯的影响,再者是这种技法在造型上极为力不从心的。在绘制中所形成的肌理带有不确定因素而很难把握且要作者需具备较强的造型能力和色彩修养。“没骨法”虽不以勾勒墨线为造型基础,并不意味着真的就没有造型,不讲“骨气”没有“骨”了直接用色晕染造型,仍然做到形似乃至神似,在表现色彩的同时讲究用笔和骨气,因此没骨画只是把原本外露的“骨”藏了起来,藏在墨与色的造型当中。

  就没骨的“没”字还有一种淹没而含蓄之意。其精神在将运笔和设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用勾轮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样拓描,作画时要求胸有成竹,一气呵成。

  “没骨法”以撞水撞粉为法,干后墨及植物颜料被水及粉色挤到边缘,形成自然地边线及自然侵化形成肌理和块面,使得墨与色的融合更为奇妙,立体感更强,并与西画求立体重肌理的要求相吻合,更具有色彩的冷暖变化,没骨画由于可以不以墨线为基调,所以它更易于拉开每一幅画的色调的距离,表现手法更易活多变,可工整逼真,也可以写意夸张,从艺术的角度看画法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给人的感官刺激不同,从而带来不同的心灵愉悦。

 

  在当下艺术的多元发展是必然的,古老传统的技法,更应该得到继承与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更要求我们进行大胆的创新,在追求丰富性,个性化的同时,也要体现着一种新的精神内涵和民族文化的特质。

 

春山泉流127×65cm


春山溪流127×65cm


近水人家127×65cm


青山叠翠127×65cm


秋江暮归127×65cm


溪水长流127×65cm


峡江春色127×65cm


雨过晴峦127×65cm


源远流长127×65cm

游金地
解读热门新闻,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责任编辑:子衿]
标签: 辛悦雷 没骨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1
  • 2
  • 3
【日照银行·阳光贷】有品质生活更阳光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