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讯
关注民生资讯,引领生活态度
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德教育 > 《东方治理学》(18)无为与有为
《东方治理学》(18)无为与有为
2018年08月31日 15:48 道德教育
分享到:
第五章 治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定义

  第三节 治理学与管理学辨析

  “治理”和“管理”的差异,首先在于圣人慧识治理与贤人智识管理的不同。

  一、圣人慧识治理与贤人智识管理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慧识悊学文化时期所建立的治理学,是以修身治理实践水平和层级建立分工,进行不同层级的治理执行。慧识层级者以居于无为理为主,具有高层决策层人才的可选性,例如修身治理进入或完成圣人验段实践的人才,他们既可能隐逸于山林泉下、市廛民间,也可能被公推或选拔进入各级决策层之中。修身治理实践的成就如果只是摆脱了宵昧,实现了愚转智,而进入明智阶段和层级的人才,他们修为的德才兼备性,还只是达到贤人的阶段,则暂时只能赋予有为而治层级的司职,其中就包括着管理与执行,而不能允许进入最高决策层级之中。因此,智识层级者则以有为治理作为司职的定位。

  而且,在有为治理范畴中,又将修身治理实践中的宵昧与明智这两类人才进行了主次分类。《黄帝四经·道法》在为治理学确定的法则中,就明确规定:“贵贱之恒立,贤不宵不相放。”治理内外天下,非常珍贵的、永恒不变的法则,在于将不同品质的人才,安放在德才与司职相匹配的位置上,准确定位而不轻易改变。贤人层级的人才与宵昧层级的人才,各当其位,而不放任这两者颠倒司职的主次位置。“不宵”类人才,是指修身治理仍未进入明智层次的修身实践者。达于知者宵,明于智者贤,不宵的层级是愚昧的异名。“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治理民众永不变的法则,是守住度数信,教育属下通过修身治理实践,去私心小我贪求,树立大公无私的人生价值观。而且黄帝还指出:“贤不宵当立胃之正”①;“国有死生之正”②;“名?已定,物自为正”③。

  ①《黄帝四经·四度》。

  ②《黄帝四经·君正》。

  ③《黄帝四经·道法》。

  修身治理实现贤人层级的人才,与还仅只是摆脱宵愚层次的人才,在司职上如果稳定地配置得当,各安其位,努力修身而不相争,那么就是正善治的治理状态。“言臣之恒道,任能毋过亓所长。”①培养治理者的永恒不变的法则,就是其所担任的职务与才能之间要匹配,所司之职不能高于其才能,位置切不可超过他的德才现有水平。贤才与普通人才如果并立,就是一种危险的治理制度,必然会乱象丛生。而运用贤人居于有为治理的层级进行治理,也就能够出现“以贤下不宵,何事不治”②的必然结果。“起贤废不宵,所胃义也。”③治理学的人才选优汰劣,是治理学“执一明三定二用五”法则中的用义金之德,克制阴木,从而使阳木茁壮成长。《庄子·列御寇》中也曾指出:“宵人之离外刑者,金木讯之;离内刑者,阴阳食之。夫免乎外内之刑者,唯真人能之。”由此可见修身明德对所有人的重要性,这也同时为治理学的任贤选能,提供了在贤与不宵两者之间进行严格区分的用人标准。

  ①《黄帝四经·道法》。

  ②《黄帝四经·四度》。

  ③《黄帝四经·本伐》。

  黄老文化的治理学,顶层设计是以修身治理为核心,让圣人处于决策层面无为而治,设置贤人居于有为而治系统,司职于有为治理疏导,以及指导具体执行。这其中即包含着管理学的内容。治理学的人才配置,是一种金字塔形的结构,从而确保上无为而下有为的完整统一。对于有为治理和无为治理共构的治理学,黄老文化的宝库中内容极其丰富,而管理学则包含在有为治理系统之中,并服务于无为治理。东周战国以及秦汉时期彻底抛弃无为治理以后,有为治理失去顶层结构而导致黄老治理学社会应用的全面坍塌,从此出现无为治理和有为治理空有其名并无其实,私天下霸治的“管理”实质性地展开,但是却仍然将黄老治理学中的“治理”一词,作为外衣装饰品的局面。因此文献中记载的社会应用中,用“管”并不多见,用治却普遍。这种不伦不类、似是而非,一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维护皇帝集权的效果,另一方面却阻扼了意识哲学文化思想的发展和管理学正确完整地形成。

  黄老文化的治理学,是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①的层级性,以及治人事天、顺天应人的道法宗旨而确立。治理学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与前提是修身明德治理生命,少私寡欲而效法天地的无乱无欲。只有不脱离这两项基础与前提,黄老文化的治理学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和有为而治,才能真正落实与执行。治理学的目标是实现天下为公,“以百姓之心为心”,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荣。

  管理学是脱离依循自然法则与秩序,为个人私利或者团队集体利益服务,维护与促进利与名获得最大化成果的学说和方法。管理学的实质是建在有为而治的框架之内,不必经过修身治理生命、提升品质的一种学问。管理学是“现才取用,选优汰劣”,仅供意识与智识直接应用,为利益服务的理论和方法。管理学由于无法摆脱为利益服务的束缚,因此也就难以真正完全符合天道自然的规律法则;管理学的利益性,决定着其应用的狭隘性和时间性。管理学难以逃避伴随个人或团队的乱与治、兴与亡的周期律而滚动,很难真正让个人命运以及事业的发展实现长治久安。因为人的素质提升,精神文明的具备,德才兼备的不断升华,才是一切事物长期良性发展的基石。

  ①《德道经》第六十九章《昆成》

  二、管理的内涵

  “管”字,篆书是。《说文解字》:“‘管’通官,官吏。”《管子·小匡》:“则足以补管之不善政。”“管”,古称钥匙。管键,指钥匙与锁;管钥,即钥匙。“管”字的本义,是类似于笛子的一种乐器,也称之为“管乐”。后天人为将竹子截下来钻上孔,做成乐器使用。“管理”,从字面上看它就完全属于后天的智能,是对天文、人文、地理、本性和习性的一种制约和规范。管理学,主要在西方智能科学领域比较发达,是一种西方意识哲学文化的分支学科,比较复杂而且庞大,例如西方的法制管理学,就是比较典型的现象。主动干预、全面制约,是管理学的重要特征。

  管,也作为管状物的通称,引申为见识短浅。“管”字的下面是个“官”字,以官理事。还不仅仅具有这一个局限性,它只是个管子,用这个管子去看天,就是“以管窥天”;用它去观察豹子,就是“管中窥豹”。“管”字,从字义和形名学上就把人的视野给束缚住了,是意识霸治下的必然产物。所以说,还是有为治理和无为治理相结合的治理学最恰当。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普遍存在的一个急迫的问题,是需要尽快地从“管”的状态中跳出来,采用“治”,特别是对身体的“治”。要全部采用疏导的方法,才能从众多的矛盾和问题中脱困离厄。

  比如,在儿童教育中,这个“管”字就存在它的局限性、障碍性。主动干预式教育,几乎已经成为家庭教育的常态,以监护人的个人标准塑造孩子,而毫不顾及保护孩子们的天性,用管理泯灭孩子们先天带来的具有个人潜质的天性,已经成为众多家庭的共性现象。

  管出来的孩子是听话,但是这个孩子将来就可能没有什么作为,因为我们的强制干预式的教育,很可能涸枯他的天赋开发之源。凡是将来有作为的孩子,在儿童时代普遍是比较活泼而调皮,这是生命活力的外显。而且这种生命活力存在一个自由发展期,才能使其中的先天的优势稳定而生长出嫩芽来;种子如果发芽顺利成长,一旦将来成年以后,就能够顺利地结果。但是许多家庭教育中的“管教”,却是将孩子们智慧的种子加以深埋,或者掐断其嫩株。因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不甚严管家庭中的孩子,有时候还反而能成大器。因此,家庭教育需要顺应孩子的天性,顺应孩子无为而治的特点,来建立一整套的育儿知识和教育孩子的方法,其实也就是黄老文化的治理学。如果我们只是参考西方的教育管理学,而不研究《黄帝四经》、《德道经》中的有为治理学,“为学者日益”地做好儿童的教育,那么,我们的教育改革肯定还是任重道远。所以说,《黄帝四经》、老子《德道经》无论在任何领域应用起来都是绝妙的,不得不令人赞叹和钦佩,它能够使人顺应任何事物最根本的客观规律,顺其文(纹)理去梳理、引导。

  《庄子·外篇·秋水》里面提到了“管”字:“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这一段话让人不由得拍案叫绝啊,提示得太精妙了!人类如果不修身治理自己,不把心胸眼界放开,不提升为智识,乃至向慧识回归,只是局限于运用意识之规,小范围地、狭隘地观察事物,以口舌之能争辩对错,干预性地评论,那简直就是以管窥天,用锥子尖立在大地上。这样也就太过于局限,必然失去广大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黄老文化的治理学,是敞开心灵以观天,放松身与体以察地,心身融入天地之中,天地人三才合一。而管理学,在形名定义上,首先就被这个“管”所束缚,其应用的局限性也就必然客观地存在着。

  三、治理与管理的差异

  1.治理是管理之母

  西方人都喜欢把文化分得很细,其中就有管理这个科目,但是我们在研究的时候,要知道它的局限性。

  首先是不能小看“管中窥豹”。西方人在外求法领域,虽然长期被意识哲学文化的局限性所束缚,但是却高度重视对灵感与直觉的应用,在几千年的逻辑推理、实验证伪摸索中,虽然“管中窥豹”看不清全局,但都能利用工具,拿起凹凸镜将其进行放大,从而看得更细致一些。他们在外延性应用发展方面的创造,不得不让人佩服。在有限方面达不到极限,那就把它做成显微镜,虽然只是“管中窥”,但是也要把它“窥”得更清楚。西方人伽利略还发明了天文望远镜,用它来“以管窥天”,力求看得更远,看得更清楚,虽然还难以突破“管”的局限,但是却能看得更为精细。“以锥立地”,虽然立足点那么小,但是却要更详细地去研究它更细微的结构,结果现在就造出来什么转基因,众多的化学制品,催生技术,等等,都是他们“以锥立地”研究出来的所谓“成果”。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以管窥天”,还是用“以锥立地”的方式去发展,带来的后果都是人与自然的分离,是人与天地的分离。因为看得不全面,研究的不是高屋建瓴的事物,不是一元论,不是综合论,不是系统论。虽然近期看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因为没有把握真正的“无之以为用”,而只是片面追求“有之以为利”的效果,就必然存在局限性和弊端,所以远期效果常常都不理想。比如,近代医学发明的四环素,当初大人小孩都在用,打吊瓶、肌肉注射、口服全都用,感觉都有效,都肯定四环素发明得好。但是,十年以后再看,用过四环素的孩子,都变成了“黄金”包牙,再也洗不掉了。连体内的肾臟和肝臟也全都成了“黄金灌制”的,被“染”了黄颜色。现代科技的各种发明是否符合天地自然的法则与秩序,对于生态平衡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如何,也只能慢慢等,如果不行,再像四环素那样被淘汰。这种现象,时间长了才能看出弊端,近期看不到,这就是“以管窥天”、“以锥立地”局限式发展造成的结果。

  所以,需要打破西方管理学的局限性,真正达到“治理”的状态。应当按照治理的方向正确发展各种学科,使之皆顺应事物的客观规律,沿着天地自然生成的纹理、脉络、规律和路径去走,而我们只是顺着自然规律、人文规律去校正它、调节它、扶持它,让它完成应当完成的自然使命,这才是理想的状态。

  治理又分为有为而治(包括管理学)和无为而治。伏羲的《易经》、黄帝的《黄帝四经》、老子的《德道经》充满着治理学的大慧大智思想,如果人们不进行修身治理的实践,单独使用左脑思维和智能思维进行解读,则很难窥其全貌而善加应用。

  历史上曾经预言“四海重译”,就是指我们这个时代要通过对经典的重新翻译、破译、解译,对我们道德根文化的基因进行一次全面的解码,对生命DNA基因片段中的无为质象重新识知和激活,提供给各国来重新翻译中华民族的人文经典、道德根文化的经典。完成这些工作的人将其乐无穷。因为在解码的过程当中,我们的精神在升华,我们的生命、身体在由量变到质变,我们的灵魂将得到再造和超越,这是非常有益的。不要小看读圣贤书的无为治理作用,一个人在这个特殊的时空时期,在一些良好的天时、地利环境与人和氛围之下,去研读经典,重新解读它们,就会具有超常的修身治理作用力,无为而治的优良结果就在乐此不疲的工作中。

  “治理”与“管理”,是母与子的关系。用治理取代管理,用无为而治提升有为而治,符合宇宙大道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圣人之治的方法论。对慧识治理与智识意识管理的差异性,应当首先建立正确的认知。在建立正确认知的前提下去进行研究,常常就能够有的放矢,明白里面的道理。

  2.生理机制不同

  现代智能型的意识有为而治,单纯以“有之以为利”作为目的而展开的人治、管理、法度以及方法,与道德根文化的内圣外王之治、文治武功,并不是处于同一层级之中。智能型的意识有为而治与慧智圆通的有为而治,在阴阳属性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智能型的意识有为而治,虽然可以称之为管理,但却是以后天阴性意识作为主导,而逆用于外部的管理;以阴我心为主导,逆用于内部的管理。这与治理学中的有为而治绝对服从于天地自然规律的度、数、信,以及必须具备符合“少私而寡欲”的原则要求,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和落差。

  治理学的有为而治,以无为而治作为顶层主宰,从而既不偏离宇宙法则中度、数、信的规范,同时对DNA基因上的“无为而治基因”具有同步唤醒的功效。法于道,符合德,始终是有为而治的核心,是以“德一”居中调控一切阴阳变化的动态,使动而不生害、少生害。黄老治理学中的有为而治,是以修身冶理为根本,扶阳抑阴,净化阴意识、阴我心,制约欲和私任意地发挥作用,扶持意识中的阳性意识作为有为而治的执行者,在对身内治理具有经验的前提下而顺用于外在的治理,也是以阴我心服从于阳我心的顺用于内的治理。

  黄老文化治理学的有为而治,所强调的是智识与意识的善、正、真牢固确立,强调要用“治人事天”这个最大化的“群体意识”与“意志力”的原则目标,来规范心中的智识,并且让意识具体负责组织执行,而眼、耳、鼻、舌、身去落实完成行为。

  黄老文化的治理学,是在性识和慧识的引导下,诞生无为而治。在这种状态下的有为而治,虽然具有后天意识行为的属性,但由于不脱离“治人事天”的群体共性法则和集体意志力,符合天道自然的规律性,所以不容易出现偏差,不会像管理那样,因为存在私心贪欲、妄想执着而容易偏颇,甚至出现逆行倒施。
  图2-1治理与管理的生理机制

  如果用一个旋极图来表示治理与管理,就可以看到管理和治理之间是有差别的,主要差别在于管理学是依靠阴识的智识、意识,而治理则主要是慧识主导下的阳识的智识、意识参与。由此可见,治理比管理更为高级、更加全面,是顺应天地人客观规律的方式。管理是局限性的管窥方式,既无法参于天地,同时也难以合于民心,是官僚主义的管理方式。因为“管”带了“官”,那么就很可能脱离群众,与民众格格不入,而可能产生隔阂;同时,一有了“官”,就有了官家的利益。这个官家的利益,如果没有强大而且独立的机制进行外在的遏制,没有修身治理而明德的基础,没有尊道贵德的内在自律和法制的外在制约,就会迅速地膨胀,“千里做官只为财,贪污腐败一起来”的现象也就必然不可避免。如果将这个“官”帽子也胀掉了的话,那一切就都会毁掉,真的成为一个毫无用处的“管子”,没办法再管理了。所以,要把握三位一体的现象,来认识历史,认识治理和管理,建立正确的认知。

  作者:熊春锦

  整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道德教育与养生研究中心 何良庆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关键字:东方治理学,熊春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分享到:
分享让我们共成长,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APP或微信公众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游金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 1372人参与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 新闻故事
  • 人生五味
推荐新闻
便民服务
商会协会
  • 曝光台 /
  • 最新资讯 /
  • 精彩推荐
  • 游在青岛 /
  • 吃在青岛 /
  • 玩在青岛
猜你喜欢
  • 热门排行 /
  •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