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讯
关注民生资讯,引领生活态度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名企 > 平衡用户体验 Facebook广告“消失”
平衡用户体验 Facebook广告“消失”
2013年01月20日 21:48 名人名企
分享到:

Facebook作为以“黑客之道”起家的社交网站,“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这一“黑客精神”是其社交生态圈建立的基础。然而,商业模式的拓展如何能够避免与用户体验的冲突,是横亘在Facebook商业化道路上的难题。

    2012年3月,Facebook在营销者大会上推出一系列举措,加速商业模式拓展,向股东们展示其未来盈利能力。在这些举动中,Facebook在商业利益和用户体验寻找折中之道的探索意图方向已经显露。广告是Facebook的盈利重点,Facebook将如何在兼顾用户体验的基础上运作广告?

前车之鉴

    2004年上线的MySpace,通过吸引乐队、娱乐明星等舆论领袖入驻的方式,迅速聚拢起大批用户,上线一个月内注册用户已达100万人次,坐上美国社交网站的头号交椅。

    然而,2008年MySpace被Facebook赶超,用户数量开始滑落,根据Com Score的统计,2008年12月MySpace的日平均活跃用户数量为7590万,而到了2011年5月份时已经跌至3480万。最终,2011年6月份新闻集团以3500万美元价格将MySpace“贱卖”给数字媒体公司Specific Media。

    导致MySpace如此结局的原因众多,但对商业利润的过早追逐无疑是重要伏线。

    2005年,MySpace被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收购,相比依赖融资的Facebook、Twitter等,MySpace已经开始承担季度盈利任务。2006年,新闻集团和谷歌围绕MySpace签下了3年9亿美元的广告大单,但合约中对MySpace流量限定,使得其在流量增长、广告点击率上面临众多压力,直接影响了对用户体验的追求。在Facebook在致力改善用户体验同时,MySpace却在大力投放广告。

    MySpace这一前车之鉴为后来者的商业模式拓展做了预警。以展示广告、弹窗广告为主的网络广告将引发界面杂乱、使用户行为受到干扰等问题,对于社交网站的用户偏好度影响尤甚。同时,广告还涉及到另一个敏感性话题,即用户的隐私权。

    2007年,Facebook在创立几年后曾尝试推出“Beacon”广告系统,可以追踪Facebook用户在40多家合作网站中的活动,并把这些活动汇报给用户的Facebook好友,用户也可选择是否参与信息共享。这些信息包括购买产品、加入服务项目等。但Facebook广告平台仅推出两周后,就有部分用户表示,Beacon信息提醒方式并不完善,现有做法侵犯了用户个人隐私。Facebook创办人扎克伯格随后对用户进行了道歉,这个广告模式最终被取消。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关键字:
分享到:
分享让我们共成长,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APP或微信公众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游金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 3831人参与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 新闻故事
  • 人生五味
推荐新闻
便民服务
商会协会
  • 曝光台 /
  • 最新资讯 /
  • 精彩推荐
  • 游在青岛 /
  • 吃在青岛 /
  • 玩在青岛
猜你喜欢
  • 热门排行 /
  •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