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讯
关注民生资讯,引领生活态度
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德教育 > 《太极修身》(1)生命结构的双重性
《太极修身》(1)生命结构的双重性
2018年10月15日 15:22 道德教育
分享到:

第一章   生命结构的双重性



  生命是一个难解的谜,即使现代科技已然如此发达,这一难题仍然困扰着人类。人们在面对自己的生命的时候,总是显得那么无知和无助。人们总是期盼着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和自己的健康,远离厄运和疾病带来的痛苦。

  数千年以来,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都在不停地探索着、寻找着。在探索和实验中,形成了林林总总的理论和方法。

  在这些庞大而又复杂的理论和方法中,人类就像置身于浩瀚的大海之中,穷其一生精力,也难以遍历文山法海,到达彼岸。特别是在当代,围绕着健康养生而兴起的方法、措施、器械、药品更是不断地应世而出,就像一道道海浪不断卷起,将所有向往健康、追求生命真谛的弄潮人,连同他们的生命之舟,反复推向浪尖,然后又覆入海底。许多人在无穷无尽的“方法”波涛之中颠簸起伏,可能耗尽一生的光阴和精力,直到生命之舟在这些巨浪中破碎也还是浑然不觉。人们所做出的努力,往往都是事倍而功半,或者犹如水中捞月,无功而返。



  站在浩瀚的法海岸边,放眼眺望无穷无尽、汹涌澎湃的新旧方法的巨浪,面对芸芸众生如醉如痴地在浪尖嘻笑、在海底哀鸣,心中不禁涌现出老子《德道经》中的一句名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①世人都是因“有相”而陷入“利益”之中,全力地追逐这个“利”,而被一切有相所转、所迷惑;丢弃了无相,不知“无”内的肉眼不可见的物质才是万物产生和发挥作用的根本。为什么就不能做到“沧海虽大,我取一瓢,静中观水,即识沧海”,却一定要随波逐流,浪迹其中,虚耗生命呢?

  波浪动象,炫目快意,终耗心神。退而静思,水为浪根,知“水性”者,即可知此中一切法矣。

  流传至今的太极图,实际上就囊括了宇宙万物的本质:太极的“白”,就是“有”;太极的“黑”,就是“无”。人们只知在太极图的白境中,在这个“有之以为利”的有相世界中挣扎奋斗;却不知这种“利”对人的生命并不能产生根本性的、主导性的作用,它只是一个辅助性的载体而已。一切能够发挥关键性作用的物质,全都在太极的黑境之内,都在肉眼所不能窥探的时空之中,都在那个无相的世界之内。不能把握和应用“无之以为用”中的这个“无”内物质的一切方法,都是无用之举;而能够把握和应用这个“无”内物质的一切方法,才能产生根本的效用。面对自己的生命,我们同样要整体地把握,善用生命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生命是宇宙万物中的一物,生命的结构同样未能超越一阳一阴、一白一黑、一显一隐、一有一无、一利一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这种双重结构的复合体,所以古代人又将生命称之为“性命”,将生命的双重复合结构性进行了直观的表述。 “性命”一词之中,“性”所表述的就是“阴”、“黑”、“隐”、“无”、“用”。它就是一个肉眼不可见的时空,它里面存在着质元、物元、体元。在这个无相的世界中,质元、物元、体元决定着“阳”、“白”、“显”、“有”、“利”等有相世界的生灭。整个有相世界都在无可抗拒地服从于它的主宰作用,而有相世界的其余一切活动,都只是起到影响作用,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生命是一个双重结构的“性”与“命”,它们共同复合而组成生命,这是一个无法抗拒的事实。在认识生命的性体系统和命体系统的层面上,现代人远远落后于古代的圣人们。东方古代的科学家们采用“慧观”与“智观”结合的方法来研究生命的奥秘,经过长期的实践验证,才得出生命的双重结构性、性命的复合性认知,并且形成了完善的生命理论、养生理论和传统医学理论,由此而诞生出道医学和传统中医学。

  不同的是,西方的科学家们只重视“智观”,应用逻辑推理和反复实验研究生命,只是局限于太极图的白境之中研究生命的有形部分,而对性体系统则基本没有涉及。  “有之以为利”,对命体系统这个有相的部分进行研究,能够给人带来直接的、直观的利益,因此它在最近几百年的时间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由于东方慧观传统文化的失落,西方智观科学在世界上独领风骚,人类目前都被“有之以为利”的表象所阻碍,因此,对东方先哲的慧观科学成果无法认识,对“无之以为用”的研究成果无法重复进入其中,否定和无情扼杀的现象也就时有发生。但是,因为生命的性体系统对于人而言,支撑着生命的真实存在,这个“无之以为用”始终在产生着作用,所以,研究生命中性体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始终难以被历史所埋没。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经过漫长岁月的探索,人类在命体系统的研究中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一直深入到了DNA之内细化性的研究和应用。但是,在性体系统的研究中,却一直举步维艰,进步缓慢。直到近代,人们才间接地认识了性体系统中的“质元”物质“气”,也才基本承认了它的能量物质性。科学界经过长期研究探索,也基本承认了性体系统中“物元”之一的经络系统在命体上的客观存在。但是对物元领域的研究,似乎仅仅止步于对经络系统的探索,还远远没有踏入物元系统中的“臓象”领域。

  传统中医学的“臓象”学说,并不是西医解剖学的五臓学说。传统中医学的“臓象”学说,其奥秘全在这个“象”字中。只有能够进入这个“象”中,才能真正解读古代的“臓象学”。由于东方和西方对生命研究的巨大差异性,以及近代西方文化对东方的强势影响,使人们迷信于显态“有之以为利”的一切,弃隐态的“无之以为用”于不顾,排斥太极黑境中物质的决定性作用。就像面对一个茶杯,人们都只注意茶杯的有形部分,评价其质地好坏,而绝对不会想到一个杯子真正的有用之处,就在于它中间的“无”,如果没有这个中间“无”的作用,这个杯子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生命的性体系统虽然肉眼不可见,但是与命体系统一样,是一个非常复杂并且庞大的系统。关于这一系统的理论,最经典性的记录都在《黄帝内经》和老子《德道经》之中。《黄帝内经·灵枢》中说:“神炁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这里所讲的“神”、“魂”、“魄”,就是生命的真主人,是性体系统中的体元。没有它们的存在,并且在肉体这个“有”形的躯壳中工作发挥作“用”,那么就不能称其为“人”,而只能称其为“尸体”。

  《黄帝内经·灵枢》中还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这些阐述,都说明了生命的有形躯壳中还存在着无形的性体系统。其中,既有质性的质元物质,也有物性的物元物质,还有具备独立活动性的体元生命。《黄帝内经》曾将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等这些虚态的无中的现象,全部归纳为性体系统范畴。因为这些精神领域的活动,同样是变化中的太极黑境的物质,它们所涉及和耗用的,都是五德能量、生命的元精。

  《黄帝内经》曾经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些精辟的沦述,都无一例外地始终把握住“性”与“命”,强调“形与神俱”,生命具有双重结构性,有形与无形协调统一、互为依存而共同构成生命。

  太极图的结构形态所表述的就是生命的基本结构模式。对这一模式,现代科学和医学如果不能尽快全面掌握和应用,揭开性命两大系统内在全部的、整体的奥秘,而继续单纯只在太极白境的显态中孤独地爬行,那么就永远难以使人类进入真正的健康时代。

  近代医学界、保健界、养生界所长期徘徊的领域,就是仅仅局限于生命太极的这个白境之中,局限于在这个看得见的白境内作登峰造极式的攀登。虽然成就举世瞩目,却仍然难以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健康和长寿。

  老子《德道经》中说“知白守黑”,这就是在告诫我们,要想认识生命、把握生命和命运,不仅要知道深入研究和掌握生命的命体系统,达到真知、全知,但又不迷知、痴知;更关键的是,要牢牢地守住、全面把握住生命的性体系统,将生命的性体系统作为重点而“守黑”。

  “守”,从“宀”,从“寸”。“宀”,表示房屋;“寸”,是法度。命体就是性体的房屋,房屋内真主人性体系统的生存活动规律就是“法度”,就是这个“寸”。“守”,在生命科学中就是要掌握生命性体系统的客观规律。这个“一知一守”式的比喻,极其形象地阐明了认识生命的真理。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而真实地认识生命,把握命运,再造性命,使生命升华。

  ①《德道经·玄中》。

作者:熊春锦

整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道德教育与养生研究中心 何良庆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关键字:太极修身,熊春锦,道德教育
分享到:
分享让我们共成长,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APP或微信公众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游金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 11991人参与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 新闻故事
  • 人生五味
推荐新闻
便民服务
商会协会
  • 曝光台 /
  • 最新资讯 /
  • 精彩推荐
  • 游在青岛 /
  • 吃在青岛 /
  • 玩在青岛
猜你喜欢
  • 热门排行 /
  •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