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讯
关注民生资讯,引领生活态度
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德教育 > 《中华国学道德根》(5)回顾历史看老子《德道经》及其作用
《中华国学道德根》(5)回顾历史看老子《德道经》及其作用
2018年09月30日 14:08 道德教育
分享到:
民族复兴有待于道德复兴

五、回顾历史看老子《德道经》及其作用

  老子《德道经》著于二干伍百多年以前,早于任何一个宗教的产生,她是对古代道德文化的总结,她本身是超越一切宗教的自然大道学说(不在宗教范围之内),是人类传统文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我们的祖先因为能够纵观阴阳,玄览隐显,跨越太极弦线的障碍,认识自然,掌握自然,顺应自然,因此对宇宙真理的认识要比现代人深刻得多。老子亲身实践了圣人之治的方法论,性命圆成,回归自然。他站在自然的高度撰写的《德道经》瑰集了远古祖先们对自然大道本质的真知灼见,因此老子《德道经》也就自然地成为人类道德论的鼻祖。

  纵观中华民族的整个发展史,无论是上古还是三皇五帝,不论是东周列国还是后来的历朝历代,一直到宋代,可以说是一个以道德为主导精神主理东方社会的过程,道德经典教育,道德精神明显作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时期。老子《德道经》中所蕴涵和延续的道德文化长期滋养着中华民族。这种特性表现在三大块上:其一,汉代以前,没有任何组织形式的人文文化,道德民风自然吹拂,渗透在几千年来社会发展的人文文化大系统之中,潜移默化地根植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携带在炎黄子子孙孙的灵魂之申;其二,运用道德经典进行教育,例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就是按照黄老学说的经典,《黄帝·四经》和老子《德道经》为主进行全民道德经典教育,通过经典教育营养国民的精神系统,从而开创了文景大治的辉煌。唐代也是运用道德经典教育进行治世而创造奇迹的时期,当时《黄帝-四经》已经失佚,而主要采用老子《德道经》进行全民道德经典教育;其三,就是当对道德的自然信仰出现淡化,国家教育中又丢弃道德经典教育时,社会就诞生出以道德为宗旨的宗教,维系着民族精神的营养供应。这就是本土宗教,传统道家文化的宣传形式,用法、仪、教义、文字、语言,直接在信民中教化。

  从汉代末期开始,由于帝王治国,早就已经从道治逐步下滑到了人治,即经“德治——仁治——义治——礼治——智治”逐渐下滑的过程,下滑到了五德治世中的礼治状态,这种治国的方式是仅以帝王个人的智识治国,这也就是“人治”历史时期。帝王智识用事,唯己唯欲取用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内容,从备方面扼杀道德文化的延续,这一现象发展到汉代后期,已经进入了极为典型的状态,此时,张道陵顺天应人,在东汉末年创立道教。他从显态构筑起了道德精神的防线,强化和巩固了老子《德道经》所蕴涵的道德文化精神?张道陵所创的天师道“正一教”随着历史的发展,终被人们所接受,被元代前的帝王们所认可,一度成为国教,从而产生了盛唐之治和早期宋朝的兴盛时期。使民族的道德精神在人文文化领域得以延续与发展。

  中华道德传统文化,道德精神食粮,自从有了外族入侵统治中华以后,特别是南宋时期出现的理学之风将道德精神虚化、将孔孟思想教条化以后,就逐步进入了匮乏的历史时期。从金国入侵建立元朝开始,道德精神日渐式微,人们的道德观念更加淡漠了。道随世变,此时产生了以王重阳、邱处机为开派的全真教。这一教派的“出家式”和“宫观式”,与正一教的全民式道教“居家式”相比较而言,粗看似乎是一种退步,不利于道德精神在全民中的传播。但是,实质上对道德精神在民族中的传播和延续,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式,更有利于在外族入主中原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更好地维系道德人文精神在民族中的延续与发展,使道德精神不至于在外来精神思想的冲击下,完全断灭与消失。历史发展到今天也证明,这一形式的变革,具有它不可低估的作用。

  道是永恒不变的,形式却在顺应自然变化之中不断地改变.“有之以为利”将始终在“无之以为用”为统帅的前提下,随时随势而变化。中华的历史,有道德则昌盛,离道德则动乱。不看历史,不用道德精神分析历史,我们就不会明白其中道理。任何集团、群体,“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这是自然法则,人力难为,所以,我们应该认识这个道德精神真正产生和发展的必然历史,认识到道德精神是社会兴旺稳定的源动力,从而在必然之中顺应其中的自然变化。

  老子《德道经》在唐代的普及学习与实践,道德经典教育的国策实施,是造就大唐鼎盛的根本动力源泉。唐朝的执政者们就是较为正确地采用了老子的治世思想,虽然他们是在运用与宗教道德同步的方略下运用老子《德道经》,但主要原因还是他们成功地运用国家执政的管理权力,通过行政推行全民道德教化,完成运用老子《德道经》这一经典进行国民精神建设的治国方略。唐朝执政者自称为老子的后裔,玄宗亲自为老子《德道经》作注,制令士庶均须家藏一本。开元二十九年“制两京、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并崇玄学,置生徒,令习《老子》、《庄子》、《列子》、《文子》,每年准明经例考试。”①奉行崇道德、以德治国的政策。这些治国措施,使老子《德道经》家喻户晓,老吟幼颂,士庶皆尊,从而奠定了坚实的民族精神文明基础,实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百业兴旺发达,诞生了百世流芳的“贞观之治”②的鼎盛,曾经一度出现“监狱成空,吏同虚设”的奇观,谱写了中华民族道德文化历史上无比辉煌的一页。由此可见老子《德道经》中蕴含着无比强大的道德精神力量,足以兴国家,旺民族。

  在唐代,老子《德道经》曾经带给我们民族最鼎盛的辉煌,至今仍然被世界各地所钦佩敬仰。但是宋代以后人们一旦僵化道德精神,特别是明代独尊理学,将老子《德道经》剔出国家教育总纲,仅仅将她作为道教的专利品,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时,也就难显她治世的无穷力量,难以透发其中的光芒。历史上成功应用道德经典进行全民教育,并且带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开创中华民族历史的辉煌,唯见汉唐两大历史时期,迄今仍然影响深远。古代道德经典教育的成功已经成为了历史,但也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难、道德教育难提供一些强有力的历史经验,我们的确应当高度重视道德经典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

  ①“制两京、诸州……每年准明经例考试。”段:《玄宗本记》记载,开元十九年(731年)令五岳各置老君庙,开元廿一年(733年)令士庶家藏《道德经》一本,每年贡举人量……承祯颇善篆隶书,玄宗令以三本写《道德经》,因刊正文句,定着五千三百八十言。唐玄宗对吴筠、司马承祯、张果均颇器重。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正月丁丑,制两京……。两京,隋唐时期将长安与洛阳称为东、西两京,其布局之规整、建筑之宏伟,举世闻名。

  ②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以德治国,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富裕安康,经济发展,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故称这一段时期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作者:熊春锦

  整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道德教育与养生研究中心 何良庆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关键字:中华国学道德根,熊春锦,中华传统文化
分享到:
分享让我们共成长,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APP或微信公众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游金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 4156人参与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 新闻故事
  • 人生五味
推荐新闻
便民服务
商会协会
  • 曝光台 /
  • 最新资讯 /
  • 精彩推荐
  • 游在青岛 /
  • 吃在青岛 /
  • 玩在青岛
猜你喜欢
  • 热门排行 /
  •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