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讯
关注民生资讯,引领生活态度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牌战略 > 中车“加码”青岛,联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中车“加码”青岛,联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2022年06月15日 15:01 品牌战略 来源:青岛新闻网 编辑:李倩
分享到:

央地联手,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再“提速”。

6月14日,青岛市人民政府与中国中车集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举行。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新能源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签约仪式上,“中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揭牌,青岛地铁集团与中车集团签署《“打造世界一流的全寿命周期智慧城轨”项目合作实施协议》。

青岛,是中国第一列蒸汽列车“八一号”、第一列高速列车“和谐号”、世界运营时速最高列车“复兴号”的诞生之地;2021年7月,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下线;全国近60%的动车组和25%的地铁车辆在青岛生产……这里,见证了太多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的荣耀时刻。

面对疫情和形势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变化。遵循发展规律,让产业壮筋骨上台阶,需要准确把握创新这一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激发潜能、释放新动能。

中车集团与青岛市有着深厚的合作基础。以此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为契机,双方将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加强务实合作,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形成更多合作成果,携手书写合作共赢新篇章。

“中车集团将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和全产业链优势,持续深化央地合作,推动更多优质要素资源汇聚青岛,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中国中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表示。

有了央企的鼎力支持,原本就基础雄厚、已经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迎来更大发展机遇,将朝着“世界级”产业集群飞奔。

01

共建技术创新策源地

建于1900年的四方机车厂,是新中国第一辆蒸汽机车的诞生地,曾被誉为我国机车工业的摇篮,见证了“百年青岛”的诞生与发展。1986年,四方机车厂迁建棘洪滩,昔日的盐碱荒滩上长出一座“动车小镇”,中国第一辆“和谐号”、第一辆“复兴号”从这里驶出,世界首个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这里下线。

中车在青岛创造的辉煌一再证明,创新是打开产业发展想象空间的“金钥匙”。

2016年9月,科技部、国资委联合正式批复中车集团与青岛市共建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这一我国面向“十三五”建设的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从诞生之初就肩负着服务科技强国、交通强国战略的光荣使命,肩负着为我国布局建设其他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探索模式、积累经验、打造样板,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责任。

成立5年多来,国创中心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探索新型体制机制,开展了一系列高速列车领域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集聚了一批高速列车领域上、中、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次青岛市与中国中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也是对共建国创中心、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合作再确认、再深化。

国创中心,总规划面积5.5平方公里,位于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核心区。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创中心就是示范区产业能级提升的关键因子,是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发展从资源要素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最大的优势和底气。

眼下,这里已建成高速磁浮列车实验中心、高速磁浮试制中心、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平台项目。目前这里在建项目12个,包括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双创园、中钛青岛研究院、中车大数据中心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

通过创新平台和“中车系”龙头企业实实在在的场景开放,不仅可以为更多创新中小企业带来订单资源,同时,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在这个聚集区的交融互动,也为企业成长创造了一个优越的发展环境。

青岛轨道交通装备是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国创中心基本建成后,将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轨道交通领域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人才在这里加速集聚,势必打开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加速腾飞的新局面,胶州湾北岸将崛起一座活力迸发、宜居宜业的动车新城。 

02

围绕核心技术,拓出强链空间

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强链补链延链”上下功夫、见成效,尤其要找准主攻方向。

此次,中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在青岛揭牌成立,是青岛全力发展壮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的一次难得机遇。

与成立一家新公司不同,中车制动的成立是优化整合中国中车内部制动业务资源的一个重要举措。制动技术是轨道交通装备核心技术之一,是高度集成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技术。制动系统既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技术创新,也是自主创新成果的工程化应用。

中车制动将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搭建开放共享的技术创新和业务引领平台,集中力量在前瞻性、基础性和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在“产品+”“系统+”模式创新上取得新突破,致力为轨道交通、汽车、工业等领域提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端制动、缓冲系统产品和全寿命周期智能化解决方案,打造品牌国际化、单项专业化、系统融合化、运维智能化、运行数字化高端品质。

围绕制动这一核心技术,更多优质配套产业资源必将向青岛不断聚集,对于强韧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提高产品的本地配套率拓展出更大空间。 

03

央地强强联合,彼此成全

在中国中车的产业布局拼图上,青岛是重要一极。这不仅基于彼此间深厚的历史渊源,更是青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主动开放合作新场景促进央地良性互动的有意成全。

当天,青岛地铁集团与中车集团签署了《“打造世界一流的全寿命周期智慧城轨”项目合作实施协议》。未来,双方将就青岛地铁15号线智慧城轨建设项目、3号线TACS改造项目开展深入合作。

其中,青岛地铁 15号线智慧城轨建设项目,将通过利用轨道交通装备先进技术,实现全寿命周期各业务环节的数字化赋能,通过精益管理模式提升与应用,实现全寿命周期费用的降低,形成数字与业务强关联的全寿命周期智慧城轨管理新模式。

双方在青岛地铁3号线合作开展的 TACS改造项目,将进一步推动核心设备国产化,为未来TACS在旧线改造的推广做好示范、奠定基础,打造行业优质示范线路。

更多的合作机遇已写入青岛对产业未来的规划蓝图中。

在青岛出台的《推进全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中,青岛的目标直指5000亿——

力争到2025年,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产值规模突破1500亿元,带动轨道交通产业全产业集群产值突破2000亿元;到2030年,产值规模突破2000亿元,带动全产业集群产值突破3000亿元;到2035年,产值规模达到2500亿元,带动全产业集群产值突破5000亿元。

眼下,对标同样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闻名的湖南省株洲市,青岛仍有许多短板。首先是不足45%的本地配套率显著低于株洲的70%;其次是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不够紧密,本土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拉动仍有较大空间;再次是相关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仍待提升,行业应对市场波动和下行风险的能力不足。

根据方案,青岛将针对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一系列发展痛点精准施策,按照“龙头引领、创新驱动、项目支撑、园区集聚、平台赋能”的发展思路,筹划全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发展。

不可否认,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在疫情和外部环境不稳定因素下遭遇了一些市场挫折,“大开大合”的市场机会已然减少。但这只是短期波动,产业的机遇期仍然存在。

通过最直接的市场层面来观察,像青岛这样处于发展上升期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度仍然全速推进。目前,青岛地铁已开通运营 6条线、284公里,9条线路同步在建,这正是产业发展的增量空间。随着此次战略合作的签署,青岛与中车将展开更为紧密的互动。无论是在科技创新中的相互赋能,还是在项目落地中的互利共赢,央地强强联手、同心同行,一个汇聚全球高速列车技术创新链、产业链等创新要素协同联动的全新生态指日可待。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关键字:轨道交通建设,中车
分享到:
分享让我们共成长,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APP或微信公众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游金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 512人参与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 新闻故事
  • 人生五味
推荐新闻
便民服务
商会协会
  • 曝光台 /
  • 最新资讯 /
  • 精彩推荐
  • 游在青岛 /
  • 吃在青岛 /
  • 玩在青岛
猜你喜欢
  • 热门排行 /
  •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