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外国专家局刚刚公布了2016年度地方高校“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新建基地立项名单,在全国15所入围高校当中青岛占据两个名额,青岛大学的“高分子杂化材料创新引智基地”、青岛理工大学的“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创新引智基地”榜上有名。据悉,这是首次有地方高校入围该项目,前几批入选“111计划”的都是中央部属高校。从此,这两所青岛高校也多了一个标识——“111计划”高校。
■青岛大学基地 厚积薄发10年引11位海外科学家
青岛大学获批基地为“高分子杂化材料创新引智基地”。据青岛大学国家高分子杂化材料国际合作基地主任、杂化材料研究院执行院长唐建国教授介绍,该基地依托青岛大学国家高分子杂化材料国际合作基地,融合杂化材料研究院一体化运行,会聚了来自美国、韩国、澳大利亚、白俄罗斯等4个国家的11位(其中9位非华裔)海外科学家。青大外国专家“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巴菲奥教授是该创新引智基地的外国专家团队大师。
“我们这个基地从2006年开始就在做杂化材料,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有比较大的影响力了,在做杂化材料这个领域里算是独一份。杂化材料与生物里的杂交概念相似,就是通过技术给一种材料赋予它原来所没有的性能,从而使它变成一种多性能的杂化材料。”唐建国教授介绍。至于为何青岛大学的“高分子杂化材料创新引智基地”能够成功入围“111计划”,唐建国教授介绍说“111计划”主要看基地的三个指标。一是该基地引进了多少海外专家;二是海外专家是否与其有深厚的合作基础;三是该基地是否有先进的研究成果。“由地方政府推荐,再经国家组织的专家答辩会答辩,经过一系列激烈的竞争,最后我们的基地获得批准。”
据介绍,该基地实现了“基地、人才、成果”建设的三位一体,目前已有三项重大创新成果:发明了杂化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其光电转换效率比同类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最高转换效率提高17%;发明了金属离子杂化高分子的杂化光电纳米纤维的关键技术;攻克了金属杂化高分子的柔性高效发光薄膜制备的关键技术。
青岛理工大学的“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创新引智基地”主要面向我国海洋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针对海洋环境下长寿命混凝土材料与结构这一重大需求开展建设的。“我们团队主要围绕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基本理论、先进混凝土材料开发、新型混凝土结构体系、海洋环境混凝土腐蚀与防护等方面开展研究,实现多学科交叉。”该基地的项目成员金祖权教授介绍。
据介绍,该平台负责人为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赵铁军教授。引进的海外科学家来自德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海外团队领衔的学术大师是混凝土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国际著名专家、俄罗斯国家工程院院士威特曼教授。“我们团队参与建设过胶州湾海底隧道、青岛地铁、青荣城际铁路项目,主要承担混凝土的技术参数问题,通过设计、材料开发和随时监测这三个环节,使这些重大海洋工程建设更加具有耐久性。”金祖权教授介绍。
金祖权教授说他们“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创新引智基地”里的很多项目都与青岛城市建设息息相关,目前还在做绿色环保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服务于青岛的低碳城市建设。“混凝土是一种基础建筑材料,它的性能变化在很多领域都有不同的应用。青岛理工大学主要立足青岛,研究其在海洋环境下的应用和性能,希望能为青岛,为我国海洋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背后 每年支持经费不低于180万
从2006年起,由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实施“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计划”,旨在推进中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每一个“111计划”引智基地的建设周期为5年,每年度支持经费不低于180万元。该项目原遴选范围为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委、国务院侨办、中科院等所属“211工程”和“985工程”的中央部属高校,逐步扩展到有国家重点学科的高等学校。
2016年“111计划”首次面向地方高校发布,共有15所地方高校获得“111计划”立项,入选高校基本都是实力强劲的省属重点大学,其中苏州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福州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都是“211”工程院校。专家分析,本次“111计划”首次面向全国地方高等院校开放,经费不菲,将促进入选地方高校的人才引进工作,从一定程度上缩小与985高校等中央部属高校的差距。
具体到青岛大学和青岛理工大学,唐建国教授认为入围“111计划”能够推动青岛大学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同时可吸引更多的世界一流专家参与基地建设,从而使青岛大学具有更大的影响力。金祖权教授也认为入围“111计划”是青岛理工大学国际化办学进程中的又一里程牌,学校从此会被标识为“111计划”高校。“以后国外大师能够更容易引进来,我们的科研人员也能够更容易走出去,更多的国外先进技术也会被应用到海洋工程建设当中。”
游金地
标签: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高分子杂化材料创新引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