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将于9月21日至25日在济南市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届中国非博会由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山东省文化厅 、济南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本届中国非博会以“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为主题,让公众在参观、体验和消费中培养“非遗即生活”的理念。
经过近2个月的筹备,青岛市非遗保护中心组织了具有浓郁青岛特色的非遗项目如核雕、崂山面塑、泥塑、田横砚等12个项目参展。本次非博会,我市力求展厅设计有新意、有创意,参展单位有收获、有效益。蓝色的海洋胎记是青岛地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标志,此次青岛展厅的设计以蓝和白为基调,以帆船的外形为外部特征,辅以传统建筑风格,力求简洁明快,布局合理。
果模(榼子)制作技艺
果模(榼子)制作技艺始于1802年,主要流传在即墨、平度等地区。果模(榼子)主要以优质苹果、梨、山楂等果树类木材为原料,用圆凿、弯铲、平铲、木质手锤等大小30余种雕刻工具精雕细刻而成,主要包括摸墩、割板、晾晒、画样、排料、气蒸、刨平、拉荒、雕纹、磨光等10余道工艺流程及相关法则。果模(榼子)根据用途分为发面蒸模、油炸烘烤模、糖蜜果酥模和火烧模四大类型。各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制作工艺,富含浓厚的艺术色彩。果模(榼子)图案异彩纷呈,花样繁多,图案采用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方法刻成,既具有实用性,又富有装饰性,因而深受海内外收藏界人士的青睐。
莱西木偶戏
1978年,莱西岱墅西汉木椁墓中出土了一件大木偶和一批小木偶,这件木偶至今仍属一项考古发掘的重大发现,引起多方关注,被视为机关木偶之祖。
莱西木偶属于杖头木偶,俗称“撮头戏”,木偶造型多数沿用戏曲中生、旦、净、丑、灵怪等脸谱,主要以颜色涂画人物的脸谱,表现不同的任务形象。木偶身高0.6米至1米不等,木偶面部眼、耳、鼻、口可动,表演时讲究举功、捻功和步功。操纵时讲究稳、准、正 、平,并借鉴戏剧人物的步伐 、跳跃、翻身、转身等表演程式。主要演出《斩黄袍》、《大报国》、《高老庄》、《三娘教子》等十几个剧目。伴奏乐器有京胡、二胡 、鼓、锣、钹子等。
琅琊酿酒工艺
琅琊酿酒工艺包括酒曲的制作鉴评、泥窖的制作维护、原酒的摘酒技术、原酒的品评勾兑技术以及原酒的贮存技术。
该项目位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依山傍海、风光秀丽,自然资源丰富,四季气候宜人,粮丰果茂和经济发达为琅琊酿酒的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琅琊酿酒工艺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以前,其发展过程大致上发轫于春秋战国,繁荣于秦汉,鼎盛于唐宋。
核雕
核雕是利用核桃等果核类雕琢图画,属微型雕刻艺术,唐宋之前史籍文献有关微雕的记载很少。明末清初,立体微雕佳作纷呈,材料大多是核桃、杏核、橄榄核、樱桃核、杨梅核和象牙、犀角、沉香木之类,因为质地细腻坚韧,纹理缜密,易于奏刀,作品常与玉器、宝石扇坠、金银配饰一样炫耀于世,被奉为珍宝。付氏核雕南工海派鬼斧神工之细腻与北方粗犷豪放之气质融汇到自己的作品创作中,在作品题材创新突破的同时,雕刻技艺也得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文野兼具的独特风格。这也在核雕山东一脉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泥塑(平度泥塑)
平度泥塑分布在平度东北乡和西南乡村,有白沙河街道金振镛、有蓼兰镇的荆宝海等。城关街道大十里堡青年农民高杰自幼受家庭感染,在继承面塑技艺基础上,发展创新,成为杰出代表。精选优质粘性土,筛后去杂质,和泥进行揉炼,然后进行制作,作品以动物、人物,古典的、现代的艺术形象,反映时代特色。
大欧鸟笼制作工艺
大欧鸟笼的原产地在即墨市七级镇大欧村。据《即墨县志》记载,大欧鸟笼始于明代,曾经作为贡品进过皇家宫廷,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大欧鸟笼选用上好的竹料及梧桐木,将鸟笼框圈制好后,放于锅中蒸煮。因此,大欧鸟笼不干裂、不变形、坚固耐用。鸟笼的成品有着严格的要求:美观大方、结实耐用、外形秀美,每一根的细条无疤痕,无裂口,整齐光亮,无附着物等瑕疵。
田横砚制作技艺
田横砚在明代就有生产,明朝嘉靖年间《即墨县志》有“田横石,可琢砚”的记载,可见田横砚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了。到了清末,民间制成的田横砚有无雕刻装饰的“墨海”,也有梅、莲等浮雕,田横砚就不仅仅是写字的工具,也是可观可赏的艺术品了。田横石产于田横岛西部近海处,岩石从岸延伸入海中,只有退潮时才能开采。田横石从海水中开采出来时块头很大,有的石头上还附有贝壳,为了保持这些石头的原始状态、让砚台雕刻出来更自然,在粉碎石头时,是采用先加热后淬冷的方法让石头均匀裂开,这样贝壳还能完整地保留在石头上,制成的砚台自然生动。
青岛糖球制作技艺
青岛糖球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青岛各区市以及周边地区,鼎盛时期有糖球制作作坊、艺人等数百家,还出现过像李家沙沟村等集中制销糖球的村落。糖球制作技艺有多道工序,主要包括:1.糖球串制作工序、2.糖浆熬制工序、3.糖球蘸制工序、4.糖球晾制工序。在糖球会上,各个糖球制作者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在用料和熬制糖浆工艺上不断创新,发展出了芝麻糖球、雪里红糖球、拔丝地瓜糖球、香芋土豆丸糖球等60多种糖球制作方法,制作技艺日臻丰富。
崂山面塑
崂山面塑俗称香饽饽、馒头、馍馍等,是崂山地区时代相传的手工艺面制品,迄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其中以崂山王哥庄的面塑最具有代表性。传承发展至今的崂山王哥庄面塑约有四大类百余个品种。一是祭祀贡品类面塑;二是婚庆嫁娶类面塑;三是添丁生女类面塑;四是祝寿庆典类面塑。各种类面塑无论大小皆制作精细,寓意吉祥,其中鼎柱、宝圈、面燕、面虎、锁花、鱼花等皆富有崂山民俗特色,文化内涵深厚。
青岛手工花灯制作技艺
花灯,又名灯笼。起源自汉代,盛行于唐代,至宋代遍及民间,是中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是农耕时期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成为照明工具。
青岛手工花灯制作技艺已传承三代,100多年的历史。第三代传人孙志芳从小跟随父辈学习扎花灯,在父亲、爷爷的指导下,孙志芳逐渐掌握了扎花灯这门手艺。青岛手工花灯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具有照明功能的实用性上,还体现在喜庆吉祥的娱乐性上。花灯在用电紧张的年代,是节日里人们精神的寄托。在漆黑的夜晚,有一盏斑斓夺目的花灯悬挂在自家门前是一件令寻常百姓心生向往的美事。尤其是各家各户的孩子们,都争闹着让父母带着去赏花灯,邻里街坊之间呈现出融洽和谐的景象。
游金地
标签: 济南市国际会展中心 第四届中国非遗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