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影评人对电影的评判标准高于普通人,视角更有批判性,这都没问题。但影评人的专业性,非要通过与普通观众唱反调来体现?
张艺谋执导的首部奇幻大片《长城》,上映3天就已斩获近5亿元票房,但仍遭遇了严重的口碑危机——多位影评“大V”给出了措辞严厉的差评,有人甚至抛出了“张艺谋已死”的论断;豆瓣网页面从首映日零点开始就被很多人狂刷“一星”,目前的评分仅为5.4分。
那些拥有巨大粉丝量和话语权的影评人,在客观上制造了一个“沉默的螺旋”——很多看过《长城》的人觉得它并不像影评文章说的那样差劲,但迫于舆论压力不敢公开表达对影片的肯定;他们甚至会加入调侃、嘲弄导演、主演的队伍,最终导致差评的声音越来越大。
社会观念多元、审美偏好各异,任何一部电影都不可能得到所有的好评,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有批评,才有更多改进空间。但不太正常的,是媒体人杨时旸在一篇文章中概括的一种现象——“嘲讽张艺谋已经变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嘲讽中国式大片,更加安全无虞”。
影评人对电影的评判标准高于普通人,视角更有批判性,这都没问题。但影评人的专业性,非要通过与普通观众唱反调来体现?
游金地
解读热门新闻,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优质商家
猜你喜欢
热门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395号 | 青网警备 37020002140015号
标签: 《长城》 影评人 唱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