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智慧养老其实是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
近日,央视知名节目《开讲啦》邀请了北京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开讲“智慧养老”。
面对未来老年人比例的不断增大而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杜鹏表示,智慧养老就为人口老龄化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那么,智慧养老到底是什么呢?智慧养老其实是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
其实,早在2017年2月发布的《智慧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建立100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培育100家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品牌。
针对居家养老的需求,一些企业也借助数据库将健康档案建立与动态管理有机整合,以云端作为支撑服务的基础,除了满足老人最核心日常照料和健康方面的基本需求;还辅以远程救助、紧急预警、服务人员精准匹配等服务。
市场教育不足,对智慧养老概念模糊
目前,市场上很多智能化产品都需要互联网环境,而一些智慧养老科技产品脱离老人实际需求,功能繁杂不接地气,老人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这是很多适老高科技产品无法真正推广起来的原因,许多老人家里没有网络条件,也缺乏操纵复杂智能系统的能力,产品的体验不好,导致有需求的老人得不到好的智慧养老服务。
此外,在互联网医疗兴起前的这一批65岁以上的老人,消费观念比较保守,即使有消费能力也更愿意花在下一代身上,使得智慧养老产品一直未在市场中普及。
产业协同推进机制尚未形成
智慧健康养老涉及领域诸多,包括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医疗领域、健康领域以及养老领域等。目前,各产业、机构间协同仍不完善。
如今,信息技术产品医疗准入、医疗数据和健康数据开放共享、医养护协调发展等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利益合理分配的发展模式,健康养老机构在前期健康管理、慢病管理等方面与信息技术企业合作意愿不强。
可持续、可推广的成熟商业模式仍未建立
在国内,整个智慧养老产业还处在一个市场开拓阶段,大多数项目还没有很清晰的商业模式或盈利模式,仍需不断探索创新。
国内发达地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医疗、养老机构目前多采用企业运营、政府埋单的运营模式,企业免费租用政府提供的房屋场地,智慧健康终端产品由财政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免费发放给用户。这造成医疗养老机构盈利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以及向国内地方财政欠发达地区推广时具有不可复制性。
因此,特别需要大的企业和资本牵头介入。这些企业需要具备在养老领域长期发展的战略,具备一定研发和市场风险承担的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市场开发和公共服务资源整合能力。
养老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最终得靠市场收入,如何进行资本运作、资源分配等,需要一个较为复杂的商业模式,以真正启动这个市场。
政策出台、资本试水,市场却只是“看起来很美”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国家层面就有《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关于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的通知》等通知出台,包括《关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中也有关于鼓励智能产品适老化发展,鼓励开发面向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的内容。
政策利好背景下,一些社会资本纷纷试水智慧养老模式。但市场的需求影响供给,多数智慧养老的产品或服务,仍然瞄准了剩余97%的社区养老及居家养老市场。其中,“政府买单的项目”对于创业企业而言,无异于是一个“香饽饽”。
虽然政府采购是很好的一种模式,但政府的出发点是维持当地老人基本需求,较难为高端养老服务买单,相应地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因此,智慧养老的试点存在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观众却不买单”的情况,除了少部分居家场景的产品及服务外,如日间照料中心、社区驿站等模式,并不被老人买账。
智慧养老并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搭建平台就万事大吉,智慧养老是一个体系工程,是一种生活方式,需要政府、养老机构、医疗卫生、家政服务分工协作才能真正运转起来。
杜鹏教授在节目中提到,“未来借助智慧养老,‘80后’、‘90后’会展现出一种新的特点,会和现在的老年人不一样,更会带有一种自信和独立。”
智慧养老作为智慧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我们带来更难以想象的未来。我们希望,这个未来不太远。
那么,您认为智慧养老的前景如何呢? 游金地
优质商家
猜你喜欢
热门排行
标签: 智慧养老产业 智慧健康 人口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