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6月27日早上7点半,今年49岁的市农技推广站高级农艺师丁兴民就出发赶往胶州,他心心念念的草菇已经开始种植。
丁兴民(右)和种植户查看蘑菇长势情况。
奔波不停,只为推广好技术。6月27日早上7点半,今年49岁的市农技推广站高级农艺师丁兴民就出发赶往胶州,他心心念念的草菇已经开始种植。这种蘑菇适合在高温天气里种植,经济效益高,他正在努力让更多的农民接受、种植这种蘑菇。
别看蘑菇小,在青岛,它是一个10亿级产值的产业;不过,在专业人士眼里,这个产业还不够强,首先是生产规模不够大。为了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丁兴民动了不少脑筋,帮种植户理顺产业链条,成立种植户“联盟”……作为1992年入党的老党员,他动力十足干劲十足,支撑他的有一个“大梦想”,要在10年后退休前,看到岛城食用菌产业的“腾飞”。
“玩命”推广高收益草菇
跟随丁兴民,记者来到位于胶州市铺集镇的青岛益菇园食用菌合作社。一下车,丁兴民亲切地和该合作社理事长刘军打招呼,两人就像是多年好友,闲话没说两句,他们转身就“钻进”了旁边的一个大棚里。里面光线很暗,只见这里地面上覆盖着塑料薄膜,下面是一垄垄的土。丁兴民掀开塑料薄膜,扒拉两下,高兴地对刘军说,“你看菌丝都长出来了!”两人看着土里“长”的“白毛”喜上眉梢。
原来,这些“白毛”就是草菇的菌丝,刘军在这里种植了草菇。“在种草菇之前,这里种的是油菜。再往前种的是大球盖菇。”刘军告诉记者,去年9月种植大球盖菇到今年4月收获结束,油菜种植了又收获了,然后在丁兴民的建议下,种上了草菇。这要是在往年,他的做法是再种上几茬蔬菜,到了9月再种大球盖菇。
丁兴民接过话茬,“夏天高温高湿,很多植物不能在大棚里生长。不过草菇是一种高温菌类,喜高温,恰好适合这时候种植!”他说,这种时候种植草菇,恰好能接上种植蘑菇的“茬口”。种植蘑菇使用的原材料很简单,就是刚刚收获之后的小麦秸秆。只要经过石灰水浸泡后,起垄,撒下草菇种子就完事了,然后盯着温度、湿度等指标就可以。
新鲜草菇在市场上的单价在15元左右,种植户这里的批发价能有七八元。整个种植流程只有4个月时间,一亩地能产出3000斤,收入可以达到1.5万元。这个收益比种植蔬菜要高多了。“这笔账怎么算都非常划算!”谈到草菇就很兴奋的丁兴民说,他非常看好草菇能在夏季高温天气里,成为种植户增收的“神物”。
据了解,刘军从2014年起种植蘑菇,目前种植面积达到了50亩地。他种植平菇、黑木耳,也种植黑皮鸡枞菌这类珍稀菌类。在省、市两级相关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他种蘑菇方式越来越多。“非常感谢这个老哥,当我提出来让他种些草菇,他二话没话就答应了!”丁兴民对刘军满怀谢意。刘军说,新技术的推广会给养殖户带来利好,从这件事上应该感谢丁兴民。事实上,丁兴民“玩命儿”推广好的生产技术,时刻盯着草菇种植的情况,有个“风吹草动”立即现身处理,不厌其烦地向农户讲授种植草菇的好处……他的这个投入劲儿,让不少种植户受到感染。
退休前的四大“愿望”
丁兴民目前主要负责食用菌领域的技术推广工作。就像去刘军的合作社一样,平时一半的工作时间丁兴民都要往乡下跑,将最新、最适合的技术推广到农户。因为风吹日晒,他的皮肤黝黑,看上去更像是一名农民。
这个工作并不简单。“推广一项新技术,种植户、农民也要考虑很多因素。为了能让农民了解种植蘑菇的好处,丁兴民“用脚丈量”整个青岛,走访调查农民情况,极力推广食用菌种植模式。
他的这个努力,不但让不少种植户受感染,身边的同事也看在眼里。丁兴民的同事、推广研究员王溯看到,这几十年来,丁兴民工作上任劳任怨,他大学的专业并不是农业方面,但是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现在也成长为农业技术专家了。而且是那种一专多能的人才。在单位人员不够的情况下,他兼任过人事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工作、土壤肥料工作,又钻研食用菌的种植管理,每项工作都是非常出色。
丁兴民告诉记者,他毕业于莱阳农学院(现为青岛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从2003年开始接触食用菌产业,2006年调任土肥站工作,2018年再次回到“老本行”食用菌产业,严格来说,从一开始的确不是农业专业,所以不断学习,也在工作过程中跟刘军这样的种植大户学习取经,再将学习掌握的优良技术推广到更多的农民。
永远上满发条的丁兴民,原因是他有着自己的“远大理想”。“当我这次‘回来’,突然发现以前的‘梦想’成为现实了!”丁兴民说,在2006年以前,当时没法人工种植的大球盖菇已经成功突破。对于食用菌,他的想法单纯又“远大”,“距离退休大约还有10年时间,我想在这10年里努力工作,希望能见到青岛的食用菌产业在4个方面取得突破:第一个是食用菌实现标准化生产,第二个是珍稀菇扩大种植,第三个是扩大食药两用菌的规模,第四个是精深加工的推广。”
作为一名党员,丁兴民的模范带头作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早已成为亲密伙伴的刘军对于丁兴民更是赞誉有加,作为无话不谈的好友,又是共同努力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战友”,他开玩笑:“他工作非常认真,不过最大的问题是‘没钱’!”刘军指的是在产业扶持方面,目前有所欠缺。他说,行业里的从业者都盼望着,能够借助一切力量,尽快将青岛食用菌产业做强,给它插上“腾飞的翅膀”。
组建“小联盟”应对困境
丁兴民告诉记者,青岛的食用菌产业量级不算小,因为食用菌的经济效益很高。“产业水平在全省排在前六名,去年的产值达到10亿元,一些年份达到过20亿元。”他说,山东省在全国能排在前二,看上去成绩单很好看,不过,相比鲁西一些地区,青岛还存在差距。
今年年初,有来自北京的客户找到刘军,要订购黑皮鸡枞菌。这个订单非常大:每天收购2000斤,收购价40元/斤。不过,刘军的合作社每天的产量仅仅20斤。类似的,2018年有个来自上海的客户,拿出的订单是每天1400斤大球盖菇。面对这样的大订单,刘军说,商机摆在眼前却无能为力:他的合作社每天只能产出四五百斤。
刘军面对大订单跃跃欲试,不过困难也让他不得不停下脚步。“要达到大订单的产量,需要有100个大棚。建设这么多大棚要花800万元,还要人工管理、种植,我们一个合作社做不了这件事。”
丁兴民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种植大户要把眼光放长远,要把中间环节拿出来,让周边的农民具体来种植,种植大户提供菌种和技术服务,还可以回购产品。”他分析,本身就有大棚的农户,种植蘑菇不需要再投入较大的本金,风险被分散,但前景较为确定,这样一来有利于接受并种植食用菌。
为了做这件事,丁兴民意识到,要在每个区市找到一个像刘军这样的“支点”,“如果一个农户想从头开始种植蘑菇,那他承担的压力很大。要是有一个像刘军这样的‘支点’,可以带动周边的农户种植,容易发展起来。”
丁兴民反复调研后找到了一套实施方案:他带头建立了一个“小联盟”,约有10家种植户,包括即墨2家、莱西3家、胶州2家等,平时一起面对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尽力带动更多农民加入这个行业。这个“小联盟”从今年4月份第一次聚会相识之后,5月份第二次聚会就开始商谈实际合作的内容,而到了6月份,他们讨论到青岛本地平菇品种、配方的问题。“相比省内一些区域,青岛平菇种植的竞争力不大,成本较高。”丁兴民说,在聚会后,刘军就和妻子驱车2000公里,拿回了一份配方,“非常不容易,能看到出来我们这个‘小联盟’的冲劲儿。”
“我对咱们青岛食用菌产业的前景很有信心,最关键的是我们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往一个方向使劲儿。”丁兴民说。
来源:半岛都市报
游金地
优质商家
猜你喜欢
热门排行
标签: 草菇 高级农艺师 丁兴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