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讯
关注民生资讯,引领生活态度
当前位置: 首页 > 婚恋情感 > 游金地解读中国青年亚文化"杀马特"
游金地解读中国青年亚文化"杀马特"
2014年10月14日 10:30 婚恋情感
分享到:
  随着电影《心花路放》的热映,影片中周冬雨嘴中的“杀马特”一词最近也是热议。“杀马特”是一种中国独特的青年亚文化,吸引了许多非主流人群,但是现在人们往往把“杀马特”同“土气”、“低俗”、“叛逆”、“廉价”等词结合起来,殊不知这是片面的想法,是在“妖魔化”杀马特。

  “杀马特”一词是从英文“smart”中音译过来,结合当下中国现状,它描述的是一群人—他们大多是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无论男女都留着长发或爆炸头,染上夺目的颜色,穿着“雷人”的服饰,并有着“惊悚鬼魅”的妆容。杀马特们喜欢听网络音乐,爱用山寨手机,喜欢玩自拍。据了解,“杀马特”创始人是一名叫作 Mai Rox 的香港“视觉系”女艺人,一度模仿日本视觉系摇滚歌手的扮相,1999 年在网络走红,其炫目的扮相和自拍方式受到粉丝的追捧并发展出互动,并扩散至大陆,通过QQ群、QQ空间、百度贴吧等迅速在年轻群体中流行。

  现在社会不少年轻人也在排斥“杀马特”这一文化,因为他们带有“视觉系”的特色超出了一般人的接受范围,就目前看到的“杀马特”青年的装扮来讲,可以将他们分为“唯美派”和“妖魔派”两大类。 唯美派的“杀马特”青年大多相貌清秀、身材修长匀称,她们(他们)的化装也多是以白红等亮色调为主,刻意营造出感伤、俊俏、娇美、冷艳的中性气质。而妖魔派的“杀马特”则追求蓬乱的发型、苍白的面容或者浓黑的眼线、佩戴着象征死亡含义的耳环挂饰和骷髅纹身,给人以鬼魅、阴郁、迷茫、血腥、暴力的冲击感。

杀马特

  深一步讲,杀马特越来越能反应中国的社会区隔,主流与非主流,小清新与杀马特,农民工与城市文明等隔阂,虽然“杀马特”一群人在努力抵抗着成人世界的文化侵袭,但是最终却难以脱离整个大众文化的包围,如果中国的城乡差异不能较好弥合,那么收入微薄且文化资本缺乏的“杀马特”青年,任何的一次精神文化上的更新以及努力向城市文明靠拢的行动,都难逃被围观、被贬损、进而又很快被忽略的命运。

  本文由游金地记者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关键字:中国青年亚文化,杀马特,非主流
分享到:
分享让我们共成长,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APP或微信公众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游金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 7294人参与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 新闻故事
  • 人生五味
推荐新闻
便民服务
商会协会
  • 曝光台 /
  • 最新资讯 /
  • 精彩推荐
  • 游在青岛 /
  • 吃在青岛 /
  • 玩在青岛
猜你喜欢
  • 热门排行 /
  •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