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讯
关注民生资讯,引领生活态度
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健康 > 王恒晋:“别人家的孩子”非尔想之“别人家的孩子”
王恒晋:“别人家的孩子”非尔想之“别人家的孩子”
2020年10月13日 08:59 智慧健康 来源:游金地 编辑:张子扬
分享到:

   在近些年一个现象近年来越来越突出.......

  

      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家庭表面上看起来幸福,生活条件优渥,却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想要,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据统计,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大部分学生现在的思想是: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这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物质越来越丰富,为什么心理世界却越来越贫乏和苍白?


       今天,我们非常有幸采访到蒲蕊心理公益事业发起人王恒晋老师,与大家通过个案分析,解读儿童的内心世界。


       他在采访中讲到:在近期,特别是新冠疫情后,国内外的高校延后了开学时间,也开始网络授课。在接触了许多所谓“别人家的孩子”,“学霸”,个个都是国内外顶尖学府的佼佼者,但都在面临一个相同的问题:“我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也不知道我真正想要什么。我只是很痛苦!”

  



(王恒晋老师)


     讲到其中一个个案,这个女孩已经是中国顶尖学府的最高学历,无论是学术水平还是专业实操水准都是行业内的佼佼者。但在毕业后却始终无法走出家门进入社会,甚至无法与他人交流。


  类似的个案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北京大学的徐凯文老师称这样的群体为“时代空心病”。


  “空心病”到底是什么意思?


  “空心病”群体的共同的特点:我不知道“我”是谁。他们往往是非常优秀的孩子,或者说是人们眼中的“好孩子”。但他们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这种孤独感来自于好像跟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并没有真正的联系,所有的联系都变得非常虚幻;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他们也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他们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和成就,这些成就似乎是一种瘾,一种毒品。他们似乎很多时间都是为了获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但是当他发现所有那些东西都得到的时候,内心还是空荡荡,就有了强烈的无意义感。


  生命教育的缺失。让他们会产生自杀的念头,这种自杀意念并不是因为现实中的困难、痛苦和挫折,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我不是那么想要去死,但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还要活着。我完全不知道我活着的价值意义是什么,每天的生活行尸走肉,如果是这样,还不如早点结束。”通常这些来访者出现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两天。可能从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就开始有这样的迷茫,可能有些人之前已经有过尝试自杀的行为。


  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也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许,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应该是点燃一把火


  在《一个北大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中讲述者开篇说“成为高考状元,也许一半都是我妈的功劳。妈妈把剩下的人生都托付给了我,因此尤其严格,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名次稍有后退,妈妈立即加大功课强度;寒假早上赖会儿床,遭到妈妈又哭又骂;假日里小伙伴约玩,妈妈不让出门;在家读《红楼梦》,被妈妈制止。除了吃饭睡觉,所有时间都要拼命学习,考第一名、考好大学是唯一的目标和意义。


  高考结束,她如愿考上省状元,被北大录取。然而,进入北大,她所相信的一切,全部崩塌。大学里优秀的同学很多,他们不仅成绩好,还目标明确,过去并不全是苦哈哈的做题,对于未来充满无数期待和规划。她突然发现:“自己以前吃的苦,似乎都白吃了。不知道自己在干嘛,更不知道自己想干嘛。”这个过程让她感受到难以言表的疼痛和艰难。


  从小被要求优秀、除了好好学习,父母可以为孩子承担所有的责任和后果,但当进入大学,遇到困境,离开了父母,不能勇敢面对,无法调整自己,自我价值感丧失殆尽。最终,表面上看起来优秀的孩子,殊不知早已“病入膏肓”。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应该是点燃一把火。孩子最富生机,生命深处渴望向上生长,这份本该被唤醒的渴望,却被父母一手摧毁,沦为学习机器,被扭曲的目标和冰冷的鞭子驱使。


  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书中定义:“正常的孩子”:有是非判断能力、正直、快乐、有社会责任感,能够承担压力也能够探索这个世界。




  这世上最有用的东西:父母温暖的爱与陪伴


  王恒晋老师谈到,每到寒暑假,他都会收到许多家长的“求助”,家长描述他们的孩子网络成瘾,玩游戏、刷抖音,整天躺在床上,十分懒惰。他说:大部分的家长找到我,都希望我能够给他们一种“特效药”,让孩子远离手机、网络。甚至会有家长把孩子先送到戒网瘾的夏令营。这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吗?这是推卸责任,本身父母和教育是问题的根源,我们不看到自己的根源,只看到他躲到网吧去打游戏,他为什么要躲到网吧打游戏,其实也反映出我们家庭的问题。


  我们扔掉了很多东西。我们像婴儿一样,只追求即刻的满足。当我们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挣钱上,没有给孩子最好的陪伴和爱,这时候孩子不出问题才怪。

  我们现在的咨询量成倍地增长,50%,100%的增长,我们的危机干预发生频率也是百分之百增长,孩子进学校之前他们就已经绝望了。我们要给他们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而是爱,是生命感、价值感和幸福感。



  《亲爱的三毛》书中写道:大部分中国父母,将孩子当作命根,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期望自己没完成的理想和光荣,能在孩子身上实现。更认为,自己人生的经验,百分百都能转移到教育下一代。又以为,孩子必须无条件听命于父母而不可反抗。这段话,是很多家长的生活写照。


  他们把孩子当作私属物品,它必须乖巧听话、值得夸耀,顺着自己的心思生长。


  可是孩子是独立个体,他因渴慕生命和成长而来到世上。如果一切只听从父母,永远都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联系方式:18669712277 刘老师


(来源:游金地全媒体采编中心 校稿:陈坤瑛 )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关键字:王恒晋老师,空心病,教育,心理
分享到:
分享让我们共成长,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APP或微信公众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游金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 810人参与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 新闻故事
  • 人生五味
推荐新闻
便民服务
商会协会
  • 曝光台 /
  • 最新资讯 /
  • 精彩推荐
  • 游在青岛 /
  • 吃在青岛 /
  • 玩在青岛
猜你喜欢
  • 热门排行 /
  •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