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共资讯市 【切换城市】

三佛圣地:青州寺庙综览之法庆寺

2019年03月01日   生活资讯   来源:游金地   编辑:文达

19
摘要: 法庆寺,旧址在市区西北隅前营子村西侧。寺院建于清朝初年,原名大觉禅院,清顺治十六年敕赐为“法庆寺”。因寺内古柏参天,又称“丛林院”。

  法庆寺,旧址在市区西北隅前营子村西侧。寺院建于清朝初年,原名大觉禅院,清顺治十六年敕赐为“法庆寺”。因寺内古柏参天,又称“丛林院”。寺院占地面积95亩,拥有寺田1000亩,共有大小殿堂房舍198间,常住寺僧众100余人。据博物馆藏清嘉庆重修法庆寺碑载,该寺还下辖三处别院,一处在城西15里赵家河村东北,名“柳峪寺”;一处在镇青门东侧,名“地藏寺”;一处在城东16里东阳河村南,名“龙泉寺”。史载,当时的方丈与知府平级(四品)。该寺从清初至民国间,一直是青州规模最大的寺院,《山东通志》称该寺是当时山东省内的四大禅院之一。清康熙《益都县志》载:“法庆禅寺在城西北隅,本朝初,达法禅师建立,原额大觉院。顺治中,弘觉禅师开堂其地,天岸禅师继主法席。至清顺治十七年,敕赐“法庆禅寺”,大学士冯溥撰文:“弘觉禅院有《达法道行碑》。每值佳节,烧香者云集,比古刹寂寞者不同,亦我邑最胜景也。”光绪《益都县图志》载:“法庆寺在城西北二里许,国朝僧达法建,原额大觉禅院。顺治中敕赐今名,并颁帑金五百两,大其门庑。光绪间,寺僧丽吉、中宝、天性相继修。”

  法庆寺,清初由达法和尚倡建并任首位山长。达法,名慧田,原号“见龙”,本邑农家子也,为该寺开山第一禅师。顺治三年(1646)青州明藩衡王府被查抄,衡宫故物多归于此院,故当地有“拆了衡王府,建了法庆寺”之说,并得以扩建。顺治十六年(1659),由原大觉禅院复敕名“法庆寺”并颁布帑金五百两,重修了山门,广其门庑,使得寺院更具规模。

  法庆寺为南北轴线,院落三进。山门坐北面南,门额上方高悬“法庆寺”门匾。门内上额悬挂蓝底金字“丛林院”竖匾。东西两山塑亨哈二将,面目刚猛雄武,仪表威严,脸色一灰一蓝,幼童不敢举目。二门内左右塑有四大天王像,手中各执法器一件,分别为伞、琵琶、蛇、锏。迎面是韦驮殿,朱门碧瓦,雕梁画栋。正面为木雕弥勒佛坐像,金光闪闪,笑容可掬。背后(一殿分前后两室)为木雕韦驮立像,手执降魔杵。二门两边为东、西钟鼓楼,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如遇较大法事活动及祈求佛事者,皆钟鼓齐鸣。穿过二门,3米宽的砖铺甬道直达寺内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门额悬“大雄宝殿”横匾,殿基平台高1米有余,殿高10米,面阔五间,歇山转角,飞檐叠厦,琉璃碧瓦,四周出厦,20根红柱环绕,四角悬惊雀铜铃,实乃一座恢宏壮观的古刹。殿内有大型木雕山塑,正中为释迦牟尼莲花座像,左为文殊骑狮,右为普贤骑象,大殿东西内山墙皆以蓝天白云壁画为背景,表面悬挂着排列齐整、造型各异的数百个小型彩绘木雕菩萨、罗汉像,现青州市博物馆就珍藏着其中的一尊。山墙下方墙内嵌有多块石碑,惜遗碑文字难考。两山墙的艺术价值及历史研究价值可想而知,难怪青州历史上有“梓潼庙的影壁,法庆寺的山墙”之说。大殿正中有一后门,门里迎面建一佛台,台之上有暖阁,三面雕花,上檐花板探出,内塑观世音像,造型妙曼秀丽,栩栩如生。殿前殿后院内古柏遮日,碑碣林立,东西两庑各五楹。出大殿北后门是二层建筑毗卢阁,该阁面阔三间,内有巨型毗卢莲花木雕坐像,高约八尺,肃穆端庄,身后交叉两把大扇,高与檐齐。毗卢阁左有伽蓝殿,右有盂兰殿,建筑格局严谨而对称。此院也有东西两庑,东庑供关羽等像,西庑供达摩祖师等像。大雄宝殿与毗卢阁中间还有一建筑,名准提佛殿,面阔三楹,内有铜铸准提佛像,通身鎏金,皆真人之高,现存青州市博物馆。大雄宝殿迤西有一精致角门,为方丈院,院内别有天地。进门有迎门假山,南为翠绿竹林,北为牡丹桂花园。园中奇花异石多为衡宫遗物,现存偶园中的四株明桂即是此园中之物。牡丹桂花园北为面阔三楹的客堂,是住寺方丈专门接待宾客之处,客堂内迎面挂有晚清举人梁文光(本地高园村人)的草书大“佛”字,两边配有晚清益都知县李祖年的手书对联:“坐定香烟直;庭清古月明。”客堂北去为祖堂、法堂及僧舍数间,院中有白果树、豆松等珍稀古木,整个院落竹翠松碧,别致清幽。东跨院内主要建筑有小禅堂、库房、僧舍、大厨房等。东北角有一后便门,可通后院。后院主要有蔽棚、碾棚、牲口棚、车棚、场园等。为出进方便另辟东门。寺院原有墓塔林两处,该寺历代方丈住持圆寂后都葬于此并筑石塔。据民国时期周贵德先生《青州纪游》记述,“寺之西北隅,有古柏数株,枝柯夭矫,石塔矗立其中,题曰:‘法庆寺第二代天岸禅师法塔铭’。寺之南又有石塔石碣,丛峙于翠柏之中,不下数十幢,法庆寺历代和尚埋骨灰处也”。惜上述两处塔林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毁之无踪。但庆幸的是第一任方丈达法和尚的墓塔最近被发现,且保存大部完好,塔高2米余,塔身铭文阴刻“圆寂开山达法诀公禅师塔”十一个大字,现藏当地一民宅中。
  清康雍年间,可谓该寺的鼎盛时期。寺内执事、方丈、住持、知客、当家的、饭头、库房、文纳、大厨房、小厨房、勤杂等120余人。据当地老人回忆,其中用于做粥的一口大铁锅,口径有2米,深1.8米,刷锅时僧人得搭梯而下,可想当时僧众之多。僧众早起练武、清扫寺院,鸣钟进餐,击柝伺犬,饭后诵经听经,寺内僧家生活清苦而有规律。但历代住持却广做善事。成行和尚曾多方募化集资,用以重修万年桥。光绪末年,天性和尚慨捐寺田241亩,助建当时的益都县东关高等小学堂。复亭和尚、天性和尚的墨宝当时皆名扬齐鲁。法庆寺因久负盛名,历史上多有名人骚客游览并赋诗颂之。清文华殿大学士冯溥、岁贡生杨涵、清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的王士祯、寿光举人安致远等,都在法庆寺留有诗文妙句。
  后来该寺日见残败。1923年,“戊戌变法”领袖康有为曾慕名游法庆寺并留诗一首:“绿瓦红墙松柏宫,闻移衡府殿材工。树根倚几庄严在,磁画双皿色相同。华屋山邱何所住?王侯帝释尽归空。元戎小队郊相引,俯仰山河落日红”。民国时期青州著名文人李明吾先生,面对该寺惨况,也留下了如下诗句:“未语先含泪,临炊现点柴。昔年遗故履,今日做新鞋。宝殿殃砖瓦,金刚洞被坏。藏头僧四五,兀坐下茅斋。”这些诗句,道出了该寺当年的衰败凄凉景象。至民国初期,香火渐衰,寺僧日减。因屡遭战乱,寺内建筑受损严重。民国十九年,国民党第22军64旅进驻法庆寺,3000余人住在寺里,致使该寺元气大伤。此间,旅长宁春孝曾将寺内大部分碑刻雇人拓了数十张拓片掠走,并带走了部分珍贵文物,剩余之佛经圣卷及其他重要物品,只好暂交设在县文庙的益都县民众教育馆收藏。民国二十年(1931),时任益都县长的杨九五大举废寺,将主院改为驻军营房,北院改为苗圃,西院改为营子小学,致使寺院面目全非。“七七事变”后,寺中古柏多数被伐,用做胶济铁路的枕木。至1950年,遂将残颓不堪的大殿彻底拆除,其大部殿材木料用于建了青州的首座戏院——大众剧场。此后,这座恢弘了300余年的齐鲁名刹,便荡然无存了。
游金地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Powered by 游金地,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解读热门新闻,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责任编辑:文达]
标签: 青州 三佛圣地 法庆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1
  • 2
  • 3
【日照银行·阳光贷】有品质生活更阳光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