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共资讯市 【切换城市】

青岛城市档案:记忆中的青岛宝山路小学

2019年03月29日   生活资讯   来源:游金地   编辑:丽婷

14
摘要: 青岛宝山路小学,坐落在青岛的小港(那时候我们叫它后海沿),就是过了中山路大窑沟桥洞的那边,大约要走10分钟左右的路,再向前走一段就是以前的海员剧场.校院比较宽敞,进门正面和左面是三层的学生楼,右面有个小门进去是平房,老师的办公室.(我当时的记忆)

    本文作者为社区网友"知足开心",发表于2016年10月,通过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感受经历,表达了对宝山路小学的情感记忆.2008年,随着小港湾的拆迁,这座八十年历史老校消失于城市改造中,那些承载了无数学子的校舍记忆,只能从文字与图像中找寻了...


    1962年我高中毕业,正是我国经历过3年自然灾害,经济严重创伤后,开始复苏的一年,工厂刚开始正常运行,但是物资缺乏,劳动力过剩.


    1962年也正是刚解放后那年,上学最多的学生.这批高中毕业生,多的可以拿扫帚扫,遍地都是.大学录取的学生又是那几年百分比最少的一年、形成了毕业的多,升学的少.虽然农村来的,一律回了农村,部分年龄稍大一点的女同学,找条件好点的男人都嫁了.能当兵的都去当兵了.剩下的大部分闲员,涌向社会.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就业根本没有名额.


    父母辛苦供养我们十二年,我们个个年轻力壮却要吃闲饭,当时的我们只求寻求一份工作.


    1963年9月经同学介绍,我进了宝山路小学当了一名"校外辅导老师".


    青岛宝山路小学,坐落在青岛的小港(那时候我们叫它后海沿),就是过了中山路大窑沟桥洞的那边,大约要走10分钟左右的路,再向前走一段就是以前的海员剧场.校院比较宽敞,进门正面和左面是三层的学生楼,右面有个小门进去是平房,老师的办公室.(我当时的记忆)


    那时候,整个小学校舍相对很少,学生安排不下全天在教室里上课.所以学生们只能在校上半天课,那个半天就有我们这些名字为,《校外辅导老师》代管,顾名思义,就是在学校外面,另找学习的地方.看着他们做作业,减轻学校,和家长的负担.


    我进校时是辅导一个三年纪班和一个五年级班.学校为了照顾高年 级学习,他们都是上午上课.下午去校外.


    我辅导的三年级学生,是上午在一个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家,一间十几平米的房间里,摆有几张长凳,要求学生们自己带小凳,就可以写作业了.40多个学生挤得满满的.

 


    五年级的班是在一个废弃的旧工厂的楼上.房间很大,然而空空荡荡.几根竖着的木梁,和上面的大梁交错支撑着房顶.房顶多处倾斜状,可以看见上面的油毡,像个阁楼顶,利用斜坡,可以容纳2个辅导班.


    地板磨掉了油漆,露出粗糙横纹.学生们坐在地上趴在自带小蹬上写作业,有的孩子没有板凳,只能趴在地上写作业.


    天暖好过,天冷就不好过了.空廓的"教室",学校每天只给一小盒煤取暖,天不太冷,是不会点火的.引火的材料是学生自己凑,每天都会有学生带来在后海捡来的木材,树枝,煤糊.他们好像没有分工,都是自觉的,有时候多点,有时候少点,但是从来没有断过.他们好像就是一个环境长大的,彼此都很默契,很多孩子都穿着大大的旧衣服,袖子挽了又挽.很显然是大人的,尤其天冷,只见小小的身体在里面瑟瑟发抖,他们好像从来不穿棉衣,也许他们习惯了那种冷风.


    1950年青岛市市立宝山路小学转学证明书


    据说解放前小港的居民,生活很贫穷,很多家庭都是靠捡煤糊生活.当时那里是垃圾销毁地,青岛的所有的垃圾,尤其是四方机厂,火车烧下来煤渣都是倒在后海.经过海水冲洗.沉淀下来的煤渣.相当现在的煤炭,非常好用,所以就被当地百姓捡回家.可以自己用,可以卖掉.换钱维持生活.解放后,还有部分家庭还会,让孩子们去捡煤糊,减轻家庭的负担.


    恶劣的学习环境,没有影响他们的学习.他们那样认真的做着作业,有时候看见他们会很冷,哈口热气搓搓手.继续写.


    1975年青岛宝山路小学三好学生奖状


    学生除交给老师的作业是本子,另有一本草稿本,草稿本真是五花八门,有用铅笔写过的数学本,有用旧本子的反面,有月份牌的反面,有用旧报纸的边边角角......


    铅笔用的拿不住了,上面套个铅笔,或者用厚纸卷个套,继续用.那张黑白分明的小手,认真的写作作业.想想三年的自然灾害把他们又带回以前.


    1954年青岛市市立宝山路小学毕业证书


    更让人不忍的是,我们每月拿到10块钱工资,都是每个学生要交5角钱.每次都有的学生交不上.他们太穷了.家里交不上,他们只能每天放学要去捡煤糊,卖钱,捡一筐大约也只能卖3,5分钱.


    所以到了缴费时间却交不上,班主任在教室里,一遍遍的催促,恐吓学生,如果不交就不要来上课.这5角钱变成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每次看到这样的催促我的心都会刺痛.


    我出生在一个资本家里.公私合营后,父亲进了工厂,每月可以收入90多元,我从小衣食无忧.我家根本也不缺这十块钱.5角钱在他们是个多大的数字.有的家庭2个,甚至3个孩子,要缴费.负担,家长的负担更重,我内疚,自责.这就是地主资本家把他们剥削的吗?


    春夏秋冬我陪他们走过一年,他们虽然贫穷,但是他们坚强,无忧无虑.我吃穿不愁,可是我身上的家庭包袱却压得我,直不起腰.这十块钱在我心里变成了两巴掌,它没有打在我的脸上,却打在我心里.


    1964年9月我经过了学校政审,继续做校外辅导老师,因为学校缺老师,国家又没有就业指标,学校只能从校外辅导老师里,选拔,转为代课老师.据说我们这次进校的都有希望转为代课教师.


    1964年10月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把知识和文化带到农村."家庭不能选择,道路可以选择"."上山光荣,下乡为贵""一人下乡,全家光荣"很有吸引力的口号.对我们这些家庭出身不好的青年是多大的诱惑.


    1965年青岛宝山路小学六年级五班毕业留念(转自网友"大庙山")


    记得上小学,我直到五年级才带上红领巾,也是我们班最后的一批 .小学毕业我考上了青岛二中,那可是青岛最好的中学.初一开始填写个人档案,要求填三代,依次几个爷爷,大爷,叔叔,姑姑.姥爷,舅舅,姨.父母,姊妹都要填写的清清楚楚,我们家的社会关系竟然有8个下落不明,当时就意味着逃去了台湾,(后来他们很多转去了美国).可是当时却是敌对分子.幸好我的父母历史比较清白.


    我身负这些包袱,我和孩子们有很多不能沟通的思想,我教不了他们.要想甩掉身上的包袱,我决定离家,走自己的路.我自愿报名下乡插队了.


    拆迁前的青岛宝山路小学(法朋顺提供)


    相关链接:青岛宝山路小学


    青岛宝山路小学位于青岛市市北区西部胶州湾畔,距"后海沿"数十米,与"小港"相邻,校址为青岛市宝山路13号.


    宝山路小学是一所历史年代相对较长的老校,据史料记载,学校创始于1923年,当时校名叫"青岛市私立模范小学校",校址在青岛福建路,创始人皆为当时社会知名人士与富商,本着"教育学龄儿童成为健全之国民"的目的而兴办模范小学;学校成立后经过发展,校董事会呈请当时市教育局、市财政局于1929年重新物色了校舍,选择了青岛宝山路11、13、15号作为新迁校址;1946年初命名为"青岛市台西区六保联立国民学校";1948年9月改名为"青岛市市立宝山路国民学校",成为公立小学;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1950年初学校改名为"青岛宝山路小学".


    2007年由于新建小港湾旅游休闲区,宝山路小学随着小港拆迁项目启动而被拆迁,校内数百名孩子也根据其家庭住址的暂时变动被调配至其他学校入学.


    (来源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整理:何良庆)


    转自:中管院道德教育中心

游金地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Powered by 游金地,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解读热门新闻,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责任编辑:丽婷]
标签: 青岛城市档案 青岛宝山路小学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1
  • 2
  • 3
【日照银行·阳光贷】有品质生活更阳光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