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舍得给自己花钱,还是不让自己受委屈?是给自己办个健身卡,还是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曾见过很多姑娘,对着一件昂贵的物品犹豫不决,但你只要对她说“女人要学会爱自己”,就很容易说服她下单。回到生活里,她可能用着高档的化妆品,却被争吵不休的婚姻消耗着青春,满脸都写着怨气。其实,爱自己不是某一种特定的行动或手段,而是对待自己的态度。英剧《肥瑞的疯狂日记》里,瑞是个身材肥胖的女孩,她孤僻、自卑,更无法和同龄人交朋友,为此,她一直在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多次以后,瑞绝望地说:“每次治疗,你都说我要懂得爱自己,要对自己更好一点!几个月了,你就像复读机一样!但你从未告诉过我如何开始爱自己,什么时候开始!”医生接着问她:“那我们从现在开始,闭上眼睛,回答自己,你讨厌自己什么?”医生又问:“试着回忆一下,你这样讨厌自己有多久了?”医生继续引导她:“想象10岁时的自己,她就坐在你面前,请你对眼前这个小孩说:你很胖、很丑,你没用,你活着只会给人添麻烦……”这时医生提醒她:“可是你已经说了,你每天都在对自己做这样的事。”很多人都是如此,对待外人轻声细语、充满了理解和包容,但是对待自己,却会极度苛刻。如果你最爱的人遭受痛苦,你总能给出关怀和温暖,让他相信自己;在你自己遇到困难时,却会不断自我否定。《不与自己对抗,你就会更强大》是哈佛医学院临床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肯·吉莫的作品,他指出:每个人都会遭受到两支箭的攻击,第一支箭是外界射向你的,它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本身;第二支箭是自己射向自己的,它就是因困难和挫折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实际上,第一支箭对我们的伤害并不大,仅仅是外伤;第二支箭却会深入内心,给我们造成内伤,我们越是挣扎,越是想摆脱它的困扰,这支箭就会在我们的心中陷得越深。而人生中大多数的痛苦不是别人给你造成的,而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比如说,一个人被出轨了,“被背叛”是射过来的第一支箭,它带来的痛苦是愤怒、无助,这些感觉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者新生活的展开,会逐渐变淡。《奇葩说》曾经有一个辩题:精神出轨和肉体出轨哪个更不能接受?一方说:“身体出轨了,只要还愿意回家就可以接受,因为肉体出轨比较容易回到轨道上。”另一方说:“精神出轨才最悲哀,就是你不爱我了,没有爱了。”我们会看到很多夫妻在一方出轨后,另一方选择原谅,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他们依然会走向分手,因为出轨带来的真正伤害,是自我质疑和自我否定。“他为何不爱我?对方到底哪里比我好?我做错了什么?”这些问题一遍遍地折磨着被出轨的一方,直到他必须结束这段关系。人在面临危险时,一般会通过战斗、逃跑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当我们遇到负面事件时,这些反应就变成了可怕的三件套——自我苛责、自我隔离和自我沉迷。克里斯托弗在书中写道:越是痛苦时,越要学会清醒接受自己所遭受的痛苦,对自己施以理解和关怀,也就是“自我同情”。如果你在遭遇逆境、孤独悲伤的时候,喜欢打击自己,如果你在犯错之后总是内疚自责,你就无法真正爱自己。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不喜欢被怎样对待,也不要这样对待别人。推己及人,是一种修养,但是反过来说,如果对方是你最珍惜、最爱的人,你对待他的态度和方式,却需要推及到自己身上。当这些事情落在自己头上时,你能不能对自己多一些耐心、理解和接纳?周国平说:“我,你,他,这是人人皆知的三个人称代词,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看自己。”
涉及到自己,第一人称是习惯成自然的事情,“我是谁,我要什么,我做了什么”……但是一个人如果从来不跳出来,从别的角度看一看自己,他就会活得很盲目。用第三人称“他”看自己,是用别人的或者说社会的眼光看自己,审视一下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子,在社会上扮演着什么角色,做自己的冷眼旁观者和批评者,可以让我们保持某种清醒。用第二人称“你”看自己,就是做自己的朋友,和自己像朋友一样敞开心怀、诚恳交流。当你对自己以“你”相待的时候,就像把那个在人世间活动着、快乐着、痛苦着的自己迎回家中,怀着关切和理解之情和他促膝谈心。
一句话来说,爱自己,就是停止自己和自己的对抗,用你对待最爱的人的方式,来对待自己。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