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讯
关注民生资讯,引领生活态度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牌宣传 > 百年基业:蓝色巨人的长寿基因
百年基业:蓝色巨人的长寿基因
2013年10月25日 11:20 品牌宣传
分享到:
  根据美国专利局2010年末公布的数据,ibm在2010年共获得了5896项美国专利,连续18年保持专利数世界第一。

  人们常说,ibm的历史就是一部it产业史,此言不假。前不久,蓝色巨人刚刚度过了百岁华诞,再度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实际上,ibm的寿命比it产业的历史还要长,在其百年发展历程中,信息技术和竞争格局发生了一次次颠覆性变化,但每一次变革和危机之后,蓝色巨人都能重新站立潮头,继续作为产业领袖缔造、改变和影响产业发展。

  就让我们从这个百年老店开始,探索一下它基业长青、长寿不衰的秘密吧。

  早期的商业模式

  ibm的故事要从1911年讲起。这一年,销售员出身的托马斯?沃森(老沃森)担任一家制表机器公司的总裁。他将公司业务重新整合,并将公司更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即ibm。从此开启了通往辉煌的光荣里程。

  老沃森刚刚接手这家公司的时候,该公司只是众多提供办公设备的普通企业之一,当他于1952年将权力交给自己的长子汤姆?沃森(小沃森)的时候,ibm已经成为所在行业的垄断者,令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老沃森是ibm竞争优势的奠基者,靠的是两样法宝:第一,“只租不售”的商业模式;第二,全球领先的企业实验室。

  “只租不售”是一种奇妙的商业模式,它充分利用了制表机器和穿孔卡片之间的网络效应:机器的安装基数越大,对穿孔卡片的需求越高。ibm提供的计算、制表设备需要通过大量的穿孔卡片记录存储其计算结果,机械制表和穿孔卡片是两种互补品,就像是剃须刀的刀座和刀片、打印机和墨盒、照相机和胶卷,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等等。凭借廉价的出租模式,ibm设备的用户安装基数的增加,ibm实际上掌控了穿孔卡片的行业标准,这种穿孔卡片只与ibm的设备兼容,当大部分公司还靠卖设备挣钱的时候,ibm已经在靠卡片盈利了。

  老沃森第二个重大贡献是将ibm从一个传统的制造企业变成了一家以知识创新为使命的高科技企业。1932年,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最低谷的时期,老沃森投资100万美元(年收入的6%)建设了当时美国企业界居于领先地位企业实验室。

  当时,许多企业连生存都顾不上,根本没有心思搞研发。老沃森的百万投资可谓一个大手笔。事实证明老沃森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这个实验室帮助企业获得了电子穿孔卡片的专利,处理信息的速度大大加快了。1935年,罗斯福签署《社会保障法》给公司带来了意外的发展机遇,巨大的信息处理需求一夜之间使打卡机的订单猛增,ibm成为了唯一能满足这种需求的公司。凭借技术优势,ibm一举超越了最主要的竞争对手雷明顿兰德公司,取得了垄断地位。

  老沃森当年建立实验室如今成为ibm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为企业注入“敢为明天下注”的冒险基因。ibm实验室先后催生了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更让人敬佩的是,ibm拥有数量惊人的专利,创造并制定了信息科技行业内的众多标准,这使其总能牢牢占据价值链的高端。根据美国专利局2010年末公布的数据,ibm在2010年共获得了5,896项美国专利,连续18年保持专利数世界第一。

  第一次战略转型:小沃森的豪华赌注

  老沃森并非神仙,也曾做出错误判断,险些错过新兴的计算机产业。二战前夕,他曾经参与大型计算机的研制开发,对当时恐龙般的身躯、雷鸣般的噪音和高昂的成本印象深刻,他断言:“全世界的计算机需求不会超过五台”。

  正是基于这这样的判断,当两位年轻的科学家向ibm推销其名曰“univac”的计算机专利的时候,ibm拒绝了。当然,ibm还有另外一个理由,这个世界上第一个采用二进制的计算机是ibm垄断产品的替代品,ibm并不想自己替代自己,除非竞争对手愿意这么做。

  果然,在机械制表领域失利的雷明顿-兰德公司立即抓住了这次难得的机遇,接纳了两位科学家和他们的专利。凭借丰富的商业经验和销售渠道,兰德公司与美国人口普查局达成了出售univac的协议。这一次,老沃森再也坐不住了,要知道,美国人口普查局是自己最忠诚的老客户,他立刻命令工程师们行动起来,制造出相似的机器来,把univac从自己的地盘赶出去。

  1951年,ibm开始决定开发商用电脑,老沃森将领导未来的重担交给儿子汤姆?沃森(小沃森),让他领导计算机实验,并聘请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担任公司的科学顾问。

  小沃森的机会来自于政府的“旋风”计划:一种飞行模拟器巨型交互式实时电子计算机。这台机器的预算高达300万美元,比ibm当时全年的研发预算还高,这笔合同无疑为ibm在计算机领域取得领先提供了契机。1952年,十几台为防空而设计的代号701的计算机下线,卖给了军方。随后,公司启动了规模更大的商务计算机计划702,这两项计划为公司赢得了在计算机领域的竞争优势。

  1961年底,小沃森批准了一个名为“s360”的全新系列计算机计划。该项目每年的研发预算为10亿美元,总成本超过50亿美元,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企业研发项目,与美国政府的曼哈顿登月计划成本相当。没有系统360之前,ibm只是众多生产和销售电脑的普通公司之一,如果失败,肯定没有了现在的ibm。1964年,公司推出ibm360兼容机,标志着计算机产品的重大结构创新。它不仅在ibm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整个it产业的发展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公司再次以近30%的速度增长,只有新创公司才可能有这样的增长速度,s360电脑的巨大成功将ibm的事业带向顶峰。1967年,公司在大型机市场上占据了76%的市场份额,从此稳居美国前10大工业企业之列。

  “钱德勒价值链”与反垄断诉讼

  在大型计算机市场,“蓝色巨人”独霸天下,当时的计算机市场被戏称为“一个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ibm占据七成的市场份额,而竞争对手兰德公司、ge、rca等著名的大公司只能分享剩下的不到30%的市场份额。这时的ibm和所有的传统产业的垄断企业一样,对整个产业进行了“纵向一体化”整合,从零部件到整机的组装,ibm都有自己的生产部门,几乎包揽这个产业的所有的价值链条,经济学家称这种企业整合方式为“钱德勒价值链”。

  ibm的垄断地位再次引起了竞争对手的嫉妒,1969年,司法部代表美国政府提出诉讼,控告ibm“企图垄断,并且已经垄断了……用于一般目的的数字计算机”。这一案件消耗了ibm整整13年的时间,许多高层管理者接受了调查,耗费了大量地精力。富有戏剧性的是,1982年,里根当局以“没有必要”为由,撤消了这一诉讼。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ibm面临的第一次诉讼。1952年,ibm在穿孔卡片市场就曾遭到反垄断诉讼,1956年,判决结果公布:公司必须在租赁的同时也出售设备;必须在7年内削减掉半数以上的全国穿孔卡片;必须向所有希望与之竞争的公司发放专利许可等等。这个判决短期内限制了ibm的业务运行,但从长远看,却促进了ibm的战略转型。小沃森将战略从制表机业务转向了“电子数据处理机”业务。

  为什么第二次诉讼不了了之、无疾而终呢?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初期,it产业的竞争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变革,大型机时代正让位于pc时代,“钱德勒价值链”的企业模式正在瓦解,代之而起的是一种被经济学家称为“模块化”的分工形态。面对新的替代品的威胁,ibm大型市场的垄断优势已经没有了意义,它的行业地位正面临一场空前的危机。

  第二次战略转型:赢得标准,失去王位

  70年代以来,个人电脑市场崛起。ibm大型机已经落后,市场流行的是苹果等电脑品牌。面对新的竞争对手和游戏规则,ibm祭出了最厉害的杀手锏,开放设计标准:1981年8月12日,ibm最终设计出了一款基于英特尔的cpu、微软的操作系统和从外部大量采购配件的个人电脑ibmpc。

  回顾这段历史,许多电脑行业的研究专家认为ibm犯了一个战略上的错误,轻易将电脑行业的领导权交给了当时还是中小企业的英特尔和微软。这两个企业正是依靠搭上了蓝色巨人的战车,才迅速成为行业的领导企业。占据了核心技术的英特尔和微软乘坐着ibm提供的“特洛伊木马”(torojanhorse)迅速占领了个人电脑的中心地位。微软公司的视窗系统和英特尔公司的微处理器互相咬合搭配,凭借实力和快速的创新不断抛开对手,引导市场标准和整个产业不断升级,成为行业的核心企业。这段历史被后来产业观察家们叫做“温特主义”。它代表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的全产业链的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模块化分工方式的兴起。

  由于核心价值区域已经被“温特主义”占领,而ibmpc市场份额又被大量的仿造机窃取。进入90年代,ibm的状况迅速变得惨不忍睹:从1990年到1993年连年亏损,连续亏损额达到168亿美元,创下美国企业史上第二高的亏损纪录。

  第三次战略转型:进军企业网络市场

  1993年,ibm历史上唯一一名外来ceo郭士纳临危受命,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站稳脚跟之后,郭士纳开始了战略调整,把市场目标定位于“互联网”(internet)中的企业“内联网”(intranet)。

  郭士纳首次提出“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1995年6月5日,ibm斥巨资35亿美元收购了莲花(lotus)软件公司,这是ibm战略转型的一个重大步骤,如郭士纳所言:“莲花notes将是ibm发展战略关键的组成部分。”莲花公司凭借notes控制了34%以上的企业网络市场。ibm收购notes后,以最短的时间,从最快的捷径突进到企业网络市场。
关键字:
分享到:
分享让我们共成长,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APP或微信公众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游金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 6161人参与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 新闻故事
  • 人生五味
推荐新闻
便民服务
商会协会
  • 曝光台 /
  • 最新资讯 /
  • 精彩推荐
  • 游在青岛 /
  • 吃在青岛 /
  • 玩在青岛
猜你喜欢
  • 热门排行 /
  •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