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讯
关注民生资讯,引领生活态度
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德教育 > 《中华国学道德根》(18)复兴社会必须从复兴信德起步
《中华国学道德根》(18)复兴社会必须从复兴信德起步
2018年10月02日 12:15 道德教育
分享到:

中华民族根文化和老子社会发展学说(下)

四、老子社会发展学说思想的意义

  2.复兴社会必须从复兴信德起步

  首先要将我们手上这个大拇指重视起来,要分析信德的重要意义。

  在五德中这个信德是基础,因为信德属土。人类社会发展的出路,分析起来还是离不开老子的学说。人类社会的出路在哪里?首先要根据老子的“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这个深刻分析来进行解析。从这一解析中不难发现,人类无信则不立,社会无信则必乱!这两点我们认识到了没有?老子揭示的“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这个“乱”的关键点在于“忠信之泊”!人类的出路就在“忠信”二字之内,所以信德的重建和修复,才是治乱的根本之道,才是社会的救世良方.我们取信于道,取信于德,取信于民,取信于每个人的身心之内,确立深厚的“正信”于世间,时刻不可失信德,把握住信德厚土这个基础,才是扭转这一切的根本途径。

  “忠信”这两个字,在五行五德之中属于中央戊土,属于阳土。这个阳土能够克制阴水,这是自然法则。信德就是愚智的天敌,这一点我们必须认识到。信德所以是愚智的天敌,一方面因为阳土能克制阴水,制伏阴水不能泛滥成灾;另一方面阳土又能生阳金义德,义德金又能生阳水,助阳水再制约阴水,那么就能够使愚转智,人也就能够明白一些。知道生命的意义,就不会以假当真、醉生梦死了。如果这个良性的三角德能互生,阳能制阴的功效一旦启动的话,那么整个社会的愚象和人们体内的愚象,就会迅速地得到扭转。随着阳水智的上升,阴水的愚就必然下降,阴水克制阳火礼的状态就会获得缓解。一旦心中的阳火礼德开始上升,并且照明心身内部,照亮了内环境,那么阳火生阳土,正信就会进一步获得加强,更加稳固;整个社会和人体内的“德一”能量状态,也必能完全改观,社会发展的走向,就会趋向良性的逆返归德道的时期之中。

  我们还要注意到,这个信德位居五德的中央,寄旺于四。对四方的仁德、义德、礼德、智德,她都具有中央统领的作用,具有调控作用、协调作用、平衡作用等等强大的作用力。信德具有强大的承载一切的能力,承载一切的基础和动能,能扶生所有的万物,有中和一切不良垢气等作用。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中炁以为和”①,这个信德的能量,就是这一股中气的重要成分,而且主要成分就在这个信德之内。信德的能量上升了,那么这个“中炁以为和”就能在我们的身国之内、在社会之中产生巨大的作用。

  ①老子《德道经》第五章(通行本《道德经》第42章)

  “黄老学说”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求执两用中、守中、修中、持中、用中、大中。要把握住万物载信而生,人类社会和万物生命都是一样的道理,原理同一。要把握住修身之道和治世之道,离开了这个中央信德之土,万物就失去了生根的基础土壤,离开厚土作基,再好的太阳也不可能生长物命。所以光有一颗太阳是不行的,这五种德缺一不可,尤其是信德这个后天之本的土不能丢失。不是曾经有一支歌词中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吗?假若没有土德之信,水德之智,那么万物能生长在空中吗?不行嘛!一定要有信德的承载,水德的滋养,再加上太阳的朗照。现在这首歌都不唱了,为什么不唱了?因为没有土的问题,没有水的问题,都严重地暴露出来了,信德之土成了沙漠,那怎么能够生长万物呢?我们都知道,沙漠中只能长仙人掌以及胡杨怪柳这些稀有品种,这样的东西长出来不能成材,又有什么用呢?在精神信仰、信德的荒芜沙漠上是没有出路的,精神世界沙漠化的问题,至今人们还没有及时注意到、认识到。用铜钱做眼镜怎么可能看到人类就生活在沙漠之中呢?人们只要有了钱,心里就美着了。但是这个美却是一颗毒丸,它将社会和人们领入到精神的荒漠之中,这个后果是非常严重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会看到这个后果的更加严重性。

  全面地研究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我们将不难看出,人类社会返归德治和道治社会,又分为“渐法”和“顿法”两条道路可走。什么叫渐法?那就是逐渐地逆返归德,这需要再次地经历礼治、义治、仁治的过程,再归于德治,最后才归于道治,这是循序渐进逆返至德道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方法。什么叫顿法呢?也就是说,如果人类社会真正牢牢把握住老子《德道经》的德道思想,将它贯彻到每一个人的灵魂和心灵之中,就可以使整个人类社会跨过智而礼、礼而义、义而仁、仁而德的漫长社会逆返复归这些发展阶段,一步到位地进入德治和道治。若实施顿法可以一步就复归于德治的社会状态之中,将整个社会的归道时期,浓缩于“唯德主义”的发展阶段之中。这也就是“得其一,万事毕”。这个“一”就是“德”,整体地把握住五德就是“一”。如果能实现“一德”统天下,那就是一个必然的最佳的结果。有人总在向我讨教这个“顿法”怎么弄,总想寻找一个修身明德的捷径。实际上修证身国中的顿法和捷径,也是社会发展中的顿法与捷径,舍此别无出路。离开了德,一切都会迷失方向。所以我们说老子《德道经》的学说思想,就是一部“唯德主义”的辩证法思想。

  虽然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愚智时代的末期,但是天道还是慈悲的。我们恰好逢上了、遇上了一个“土寄四旺于末”,也就是说土气散布于每一个社会发展时期的最后。在一年四季中,土气寄于最后那天时间之内,但是在社会发展学中就不只是十五天、十六天的事儿,那可能是多少年的特定时间段之内。这一时期也正是易于生旺阳土的最佳时机和最后的希望期。如果我们再次错过这一社会运行的最佳自我调整期,不能及时地树立起厚实的信德之土,那么整个社会也就没有“春天”的希望可以期盼。这一机遇千万不可以错过!在愚智社会时期,它是稍纵即逝的最后良机。如果我们把握住了,就会迎来春光明媚的时代。丢失了这个唯一的、最后的、稍纵即逝的机遇,那么我们大家就可能都过不成“年”了。这可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自然法则难违!

  当然,我们已经看到,近些年来人们都在本能地寻找这个“信”德之土。我们观察社会,不难发现这种迹象越来越明显,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发表一篇《寻找重树民族信仰的支柱》这一文的初衷。

  我们学习、解析、认识老子社会发展学说的目的,是为了救治社会的弊病。对于这个社会的沉疴顽疾,更要把脉细致,诊断准确,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努力使社会的发展进入正确的良性轨道。当然,有没有救,那还要看病人肯不肯吃药。这个药挺苦,服不服、用不用这个药,那就不是医生的事了。因为医生不是政治家,没有权逼着你吃药;医生也不是哲学家,他也没有地位说服你吃药。医生就是一个穷酸的医生,他只能把这个药方、把这剂药制好配给你。你要是咬紧牙关,把牙齿咬得紧紧的,说你能够撑得过去,不吃药也能扛过去,那么医生也就只能罢手不管。医生的好药迟早总是有人会吃昀。老子说:“反也者,道之动也。”①物极虽然必反,但是应当引导其按照“道动”的正确方向而变化,因为“夫唯道,善始且善成。”②

  ①老子《德道经》第四章(通行本《道德经》第40章

  ②老子《德道经》第三章(通行本《道德经》第41章

  要想整个社会明白信德的重要意义,首先应当使人们“知信”。这个“知信”,就是知道什么叫作“信”。现在我们一提起来就是“迷信”,实际上说“迷信”的人,他自己是愚,是最大的迷信。我们解开这个信德看一看,那些挥舞“迷信”棒子到处打人的人是不是愚?这个“信”字的信德与信仰的内涵各不相同。《礼记?经解》当中说:“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国语?晋语》中云:“定身以行事谓之信”。《说文》中说:“信,诚也”。由此可见,信,就是真心诚意地认同,并且遵奉不违,那就是信。这个信,还具有对能量流动进行标向的作用,具有揭示和提示的作用。例如,信风球所指示的就是风的来向。观察“信”的现象,有助于分析和鉴别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老子对“信”的阐释非常重视,在短短的五千文之中,论信的地方就达七次之多。这个信是五行中的重要成分,位居五行的中央,她以厚德而载物。她的存在与多少,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其余四种五行物质的存在和强弱。信德为道所化生,为德所滋养。道本无为,化生万物,德无尘相,滋养万物。德和道扶生万物的真实性,在人们的社会中是“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①。德信的客观自然存在性,并不会因为人和物的信与不信而消失。德的存在是自然性的,道和德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老子强调的这一超物理性的物质虽然不可见,但是当人们虚下心来体之于身的时候,修身明德的时候,处在那种“虚心实腹”状态的时候,就能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②就能感受到她的客观存在性,感受到那种“其精甚真,其中有信”③。这个信不是迷信,是真信,里面就有真实的能量物质。信德所表现的言辞,朴实无华,没有什么娇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④。当人们缺失信德的时候,他的语言和表现,依照“夫轻诺必寡信”⑤就可以作出一些正确的判断。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应当本着“善信”的法则交流,才能够形成符合“唯德主义”状态的社会风气和共识。

  这个“信”又分为“正信”和“邪信”两大类。正信属于阳土戊,邪信属于阴土己。如何区分信的正邪阴阳属性?那既是一个技术,也是一个对修养水平的鉴定,是界定、判定修者是否“明明德”的一块试金石。这种界定,所反应的是一个人或者一个集团明德状态的分水岭。老子《德道经》在界定正信与邪信的标准时非常明确,那就是凡是符合百姓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信,凡是以众生之心为心的信,凡是将私心和欲望调控在符合自然法则范围以内的信,凡是符合德与道大公本质原则的信,就是正信。而与此相反的信,那都是属于阴土,含有浓郁的利己性,那都是属于邪信。

  信德是自然德道和社会人伦的善土,这个厚土要载德、能载德。信德的善土,能够克制阴水的愚智,使人由愚转智,甚至由智转慧。社会治世和个人炼己的当务之急,其实就是要赶快树立起这种正信。没有这个正信,一切都没有基础,即使暂时有所发展,也只不过是沙漠之上建高楼,终究会坍塌。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作为社会人民群体精神世界的活动,这个信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信仰。信仰,在社会大环境中是一种必然的客观存在。例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是后世众多的革命者、热血的青年,因为对马克思谋求全人类解放的思想产生了信仰,产生了崇拜,才使他的理想在社会发展中得以变成现实。否则,它就只是一个哲学思想,没有众多的人去信仰它,就不可能变成现实。

  人类社会的信仰,基本上分为四大类。古代主要是两大类信仰,就是“自然性的信仰”与“宗教性的信仰”这两大类。近代又产生了“哲学性的信仰”和“党派性的信仰”。其余还有一些非稳定性的信仰,产生得快,也消失得快。例如对歌星、影星、明星运动员的信仰崇拜,就是这一类。这是一种“德一”能量菲薄、容易转换、变化、消失的、较为盲目的信仰。这些哲学方面的界定,我们一定要弄清楚,而且要把哲学理念同政治理念区分开来。哲学思想在人体科学当中,在老子《德道经》当中,对我们每个人体内部是有用的,所以我们要把它的条目明晰地解释清楚。

  对道德的信仰,是一种自然性的信仰。在汉代以前,道德信仰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共识,没有任何组织形式,人们自然地去崇信道德,信奉道德,遵循道德,尊道贵德,并没有任何宗教的意识。这一点无论古代的道家、儒家、法家,其实在道和德这个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在宗教诞生之前,人们自觉地去尊道贵德,不必人为地加以制约引导。但是这个历史的发展后来下滑了,随着社会离道失德的日趋严重,失信以后乱象频生了,自然也就要诞生宗教加以引领,这也是一个顺理成章的必然过程。因此,也可以将这种人类心灵本识性的信仰称之为“自然性的信仰”。这种信仰出自于天然本性,是一灵独耀的本觉,是每个人心性本能的自然反应,也称之为先天的“真土”或者“真信”,是人人都具备的真土、真信。这种自然性的信仰,如果没有后天的正确规范和引导,那么就会随着物欲的逐步增强、私心的逐步膨胀,就会逐步被滋长的私心和贪欲所遮蔽而淡化,或者被完全地封闭,也有可能被其它强行灌输性的信仰所完全利用和替代。

  这种真土、真信,才是世界上任何信仰产生和形成的基础,如果每个人身国内没有这一点真土、真信的存在,人类社会也就不会产生各种信仰。我们还必须注意,这种真土、真信对人类而言,虽然是一种天赋的内在德能,但是每个人身国内所储备、携带来的这种真土、真信的厚薄强弱是不相同的。这种真信、真土的缘起也备有所异,作用的大小和强弱也各不相同。再加上社会外作用力的影响,所以就会构成多样化的社会信仰,从而百态纷呈,形成丰富多样的信仰世界。现在世界各国的法律都制定着“信仰自由”一条,这是符合治乱而稳定社会的重要基石。这一点不确立下来,人类没有信,那的确就容易乱,就如同野兽。但是我们有些哲学家、史学家却把结论归结到法律上,说人类如果没有法律,人类就会成为野兽。实际上人类如果没有信德,那才是野兽。这种信仰只是在不同的国家,它的幅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已。所以,这种以信防乱和以信治乱的效果,必然会大不相同。为什么有的地区很稳定,百年稳定,而有的地区几十年都稳定不下来,不就是因为信丢失了吗?可惜的是,有的政治家们由于没有修之于身,常常会因为一个“私”字就难以明了这个真理!

  在我们中华文明人文的发展史上,这种自然性的信仰是逐步地失落、丢失而转向需要宗教形式规范制约的。历史上宗教信仰的出现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对自然性信仰失落的自然“补缺救偏”。这四个字很重要。人类信土非常厚的时候要宗教干什么?不用宗教,大家人人都知道,都去信奉、遵守、不丢、不弃、不离。正是因为人类丢失了信土,所以才需要诞生出信仰来补缺救偏。如前所述,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这个信德之土在人体内环境和社会大环境中,都起着安定、稳定的作用,它是基础。厚土才能载德,厚土才能载物,德信是后天之本。有了德,有了物,也就是说有了性、有了命,人的生命才能健康。社会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信土丰厚把这两项都能载住,才能安定和稳固。

  黄老学说的象喻之法,完美无瑕,是自然真理的理性升华。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必须学习、体悟、感恪,才能发现这些真理的意义。只有在自己体内认真实践,真正掌握了这些理论,才能对社会宗教的出现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而不是想当然的、逻辑推理式的片面结论。必须感恪于物才能真知。

  ①老子《德道经》第十二章(通行本《道德经》第49章)

  ②老子《德道经》第十七章(通行本《道德经》第49章)

  ③老子《德道经》第六十五(通行本《道德经》第21章)

  ④老子《德道经》第三十一章(通行本《道德经》第81章

  ⑤老子《德道经》第二十六章(通行本《道德经》第63章

  作者:熊春锦

  整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道德教育与养生研究中心 何良庆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关键字:中华国学道德根,熊春锦,中华传统文化
分享到:
分享让我们共成长,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APP或微信公众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游金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 6051人参与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 新闻故事
  • 人生五味
推荐新闻
便民服务
商会协会
  • 曝光台 /
  • 最新资讯 /
  • 精彩推荐
  • 游在青岛 /
  • 吃在青岛 /
  • 玩在青岛
猜你喜欢
  • 热门排行 /
  •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