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共资讯市 【切换城市】

“科考直播课堂”活动盛大举行 向全国观众进行实时科考现场视频直播

2017年09月18日   生活资讯   来源:游金地   编辑:承欢大仁

9
摘要: 9月17日,海洋国家实验室还在青岛设立了海洋科普直播课堂作为此次活动的会场,来自中国海洋大学银海附属中学的30多名中学生,在分会场现场观看了直播。

  海洋漫无边际,是一个全人类都在极力探索的新世界。一望无际的大海究竟藏了多少秘密?这里有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这里有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有神秘莫测的深海世界……9月17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联手中国科协在中国科技馆开展“科考直播课堂”活动,依托海洋国家实验室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正在海上作业的四条科考船“东方红2”“海洋六号”“科学号”“向阳红01”首次实现了实时科考现场向全国观众进行视频直播。看完直播后,许多学生迷上了海洋科考。
  四大科考船首次同时直播

  9月17日下午2:50,在渤海海域进行海洋环境综合考察的“东方红2”、在西太平洋进行国际海域资源与环境调查的“海洋六号”、在南海进行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2017年南海冷泉综合调查航次的“科学号”综合考察船、在印度洋进行深海稀土资源调查研究的“向阳红01”科考船上的科考专家,通过视频连线,向在中国科技馆参与主场活动的青少年进行海洋科学知识普及。全国其他观众通过科普中国、腾讯直播、校园e站、蓝睛等网站或手机APP进行观看,踊跃的观众们还在网站后台留言提问。

  据了解,以往的海上科考视频连线只局限于1艘船,而且往往都是内部交流。此次在我国关键核心海区“两洋一海”(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及近海同时连线4艘开展不同科研任务的科学考察船尚属首次。
  青岛设有分会场

  9月17日,海洋国家实验室还在青岛设立了海洋科普直播课堂作为此次活动的会场,来自中国海洋大学银海附属中学的30多名中学生,在分会场现场观看了直播。昨天下午2点,学生们准时到达了青岛分会场,为了让同学们先熟悉一下海洋科普知识,工作人员给孩子们准备了透明海洋虚拟现实海洋立体观测系统的科普体验。孩子们戴上VR眼镜,“身临其境”观察起了大洋中科考仪器。而在直播屏幕的前方,摆放着多个按比例缩小的科考船的模型,让大家对各艘科考船的大小、功能有初步的了解。此外,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老师还通过科普短片介绍了海底科考作业的现场状况,高精密海洋科考仪器的使用,以及这些科考船目前已经取得的海洋科考成果。

  跟随水下机器人深海探底

  9月17日下午2时50分,跟随着直播平台现场专家的介绍,直播正式开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向阳红01号”正在投放浮标,“海洋六号”在利用船上缆绳机器作业,“东方红2号”在投放浮标,“科学号”在检查“发现号”深海缆控潜器。“古往今来,人类对海洋探寻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不断探寻认识海洋的途径,借助海洋科考活动,来打开这个神秘的蓝色世界的大门。”配合的电视画面,直播间现场的专家在进行讲解。当屏幕中出现“科学号”上的水下机器人——“发现号”在1000多米水下的作业图时,专家表示“海底的表层铺满了大量的沉积物,大家不要小看这些海底沉积物,虽然它看起来只是一些普通的泥巴,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海底环境信息。”科考专家介绍,科研人员通过分析沉积物的矿物和化学信息,就能知道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通过测试沉积物所携带的污染物,就可以了解海洋中污染物的类型、水平和环境污染程度。

  随后,直播画面出现了在渤海海域进行海洋环境综合考察的“东方红2”号科考船,科考队员正对一个漏斗状的科考仪器进行冲刷,船上科考专家介绍,这是浮游生物采样工作,为了收集海水中的浮游生物。专家在直播过程中不断科普海洋知识。此时,看到有网友提问,想了解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时,专家介绍道,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主要包括科学考察船队、大型调查装备共享、调查数据共享三个模块。主要服务于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环境、气候变化、海洋生命科学研究,海洋探测技术开发测试和科考数据开放共享等。
  可燃冰科考成当天最热话题

  当直播连线到在西太平洋进行国际海域资源与环境调查任务的“海洋六号”科考船时,专家特意介绍了一下“海洋六号”。“海洋六号”本航次是6月26日出发离开广州,截至9月17日已经出海84天,正在执行2017深海大洋航次任务。本航次由大洋41B航次与2017深海地质调查航次组成,共6个航段,240天。目前已完成第一、第二航段科学考察任务,正在进行第三航段国际海域富钴结壳资源与环境调查任务。

  “海洋六号”与可燃冰科考密不可分,船上的地质专家讲解了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的科普知识。“可燃冰的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从外形上看,可燃冰颜色多为白色、淡黄色、琥珀色和暗褐色。因纯净的天然气水合物呈白色,形似冰雪,能被直接点燃,故形象地称之可燃冰。从化学成分看,可燃冰主要包括水、甲烷、乙烷、丙烷等烃类气体及氮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非烃气体。从微观结构上看,可燃冰由若干个水分子组成‘笼状’冰晶,冰晶里包裹着甲烷等。”

  “可燃冰的形成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温度,生成可燃冰的温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适宜温度是0—10℃之间,最高限是20℃。二是压力,形成可燃冰需要足够的压力,但也不能太大,在零度时,30个大气压以上就可。三是气源,丰富的天然气是可燃冰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适量的水,这也是形成可燃冰不可或缺的成分。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在科普完可燃冰后,“海洋六号”的科考专家讲解了中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破冰之旅”,让学生们听得十分着迷。

  “1999年,我国开始在南海开展可燃冰调查,在南海北部首次发现水合物存在的间接证据。在南海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似海底反射波,意味着这类新资源在我国零的突破。2007年首次在神狐海域钻获可燃冰实物样品。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4个通过实施国家级研发计划获得可燃冰实物样品的国家。”船上的专家随后科普道,海底的可燃冰主要分布在300-3000米水深的0-1500米的海底沉积物中。陆地上证实存在可燃冰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中国。其中我国证实的陆地可燃冰发育在青藏高原。

  我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引关注

  除了可燃冰外,当天直播最受关注的主角无疑是“向阳红01号”。这是我国首次开展的大洋和极地联合科考,航次任务包括中国大洋46航次科学考察和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科考区域包括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南大洋并在南极半岛进行陆基生态取样调查。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包括6个航段,目前执行的是第一航段任务,调查研究区域为印度洋,主要包括海底稀土调查、海洋环境观测、海洋生物学与生态学研究。当画面出现了“向阳红01号”科考人员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场景时,专家表示,此时航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印度洋开展稀土资源,以及相关海域的环境、气候等综合科学考察。所谓的稀土元素,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第六周期镧系及相邻的共15种金属元素的一个元素家族。它们因为物理、化学性质都非常相近、彼此难以分开而得名,就像是15个形影不离的好兄弟一样。(记者徐栋)

  “科考直播课堂”活动的举行,向全国人民展示了中国海洋科考的情况,展示了海洋的无限魅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海洋科考,为海洋科考的发展做出贡献。

  来自:青岛新闻网

  原标题:中国4艘科考船首次合体直播 青岛设分会场
游金地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Powered by 游金地,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解读热门新闻,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责任编辑:承欢大仁]
标签: 视频直播 海洋科学知识 科学考察船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1
  • 2
  • 3
【日照银行·阳光贷】有品质生活更阳光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