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共资讯市 【切换城市】

深夜散会 科技引领城市建设攻势作战方案答辩 青岛官员展开头脑风暴

2019年05月23日   生活资讯   来源:游金地   编辑:JGY

15
摘要: 5月16日晚7点半,青岛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三楼会堂,又一场答辩在这里举行,围绕科技引领城市建设攻势作战方案展开头脑风暴。分管副市长和部门主要负责人坐在答辩席,面对数百名观众、接受评委现场提问。


海洋攻势作战方案答辩现场。(资料片)


  5月16日晚7点半,青岛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三楼会堂,又一场答辩在这里举行,围绕科技引领城市建设攻势作战方案展开头脑风暴。分管副市长和部门主要负责人坐在答辩席,面对数百名观众、接受评委现场提问。近一个月来,这种特殊的答辩形式在青岛已进行了五场。答辩给青岛带来了什么?或许这很难有量化结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就像蝴蝶扇动的翅膀,正在给青岛带来一股创新思想、敢想敢干的新风气。


  发起15个攻势

  作战方案逐一论证

  又是600人参加,又是持续到接近夜里十二点。如果说4月14日第一场答辩时,大家对这种形式多感慨“前所未有”,经过数次答辩后,青岛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公务员们已熟悉了这种内容充实、形式新颖的思想碰撞。

  围绕聚焦走在前列、聚焦高质量发展等六个聚焦,青岛强化作为山东发展龙头的担当,“学深圳、赶深圳”,发起15个攻势。如何攻下一个个山头?青岛决定以答辩的形式对15个攻势作战方案逐一研究论证。

  答辩的意义远远不是答辩本身,它还是一个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是一个释疑解惑、广泛宣传的过程,真正增强和实现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严谨性、稳定性,明确制度创新的主攻点,确保出台的每一项政策都务实管用。

  在科技引领城市建设攻势作战方案答辩前,海洋、国际时尚城建设、“双招双引”等攻势行动方案已被搬上答辩席上,参与人数也从最初的400多人到后来的600多人。

  答辩的形式和高校的论文答辩有几分相似:牵头市领导为主答辩人,牵头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主要起草人作为副答辩人,他们坐在答辩席上,用大约一个小时汇报攻势作战方案后,接受提问。评委则由副市级以上领导同志、市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专家学者组成,同时邀请青岛当地的企业家和投资青岛的外地企业家参加,并现场提问。5月16日的答辩中,还首次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出现在答辩席上。

  答辩在青岛掀起一轮热潮,许多部门工作人员主动要求参会,青岛市直部门工作人员兰浩明(化名)就是其中之一。4月25日晚7点,“双招双引”攻势行动方案答辩会,兰浩明准时出现在会场,对他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想聆听一下领导的思路、方法和要求,以及专家的看法。”他说,这些可以促使自己从不同视角看问题。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资料片)

  起草时多轮征求

  三十余部门意见

  兰浩明不知道的是,为了这场答辩,相关部门忙了整整两个月。

  青岛市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所以这场答辩备受关注。“双招双引”攻势行动方案由市委组织部、市商务局牵头,会同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民营经济局和各区市、功能区起草。

  早在今年2月,起草工作就已启动。为提高方案质量,有关部门先后多轮征求38个市直部门、区市、功能区和企业机构意见,吸纳了部分部门(单位)提出的修改意见。起草中,还征询了德国工商大会、香港贸发局、毕马威等机构和著名跨国公司研究专家及法律专家的意见。

  “从2月开始研究起草,到答辩前的这两个月间,方案多次修改完善后,任务更加明确、措施更契合实际、更具针对性和突破性。”青岛市商务局参与答辩工作的一名工作人员回忆。

  在这期间,3月25日下午,青岛市党政考察团抵达深圳考察学习。学深圳、赶深圳,青岛瞄准深圳在对外开放、营商环境、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先进做法,放大坐标,自我鞭策。

  边学边做,如何把取到的真经化为实践?“双招双引”方案结合实际、对标深圳,把部分符合市情的经验做法纳入方案中来。“不论理念还是具体做法,都有所体现。”参与起草的工作人员说,例如,方案中加入的“产业链”概念,就是受深圳产业布局围绕产业集群发展的启发。再如鼓励工业“上楼”、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等,都是直接借鉴了深圳的做法。

  这位工作人员直言,一些创新举措对现有政策是种突破,“但得先敢想,如果连想都不敢,那肯定会停滞不前”。

  最终,方案汇报稿形成了1.7万字,并被浓缩在了120多页的PPT中。“要在一小时之内让大家了解这么多内容,不容易。”且因有提问环节,要面对学者和企业,工作人员还不得不站在观众角度,设想若干个问题。“担心有些问题太冷门,思考的过程也是重新审视、细化、完善方案的过程”。工作人员还专程去听了前两场答辩,以寻求启发。

容纳六百人的会场

  加了一百把椅子

  一旦投入进去,两个月也就不显得长了。4月25日,真正的检验马上开始。

  那天,参与答辩的工作人员下午4点半就到了会场,晚餐是在现场吃的盒饭。临近开始,入场的人越来越多,“比想象中多,可以容纳600人的会场,最后加了约100把椅子。”现场工作人员回忆。

  这场答辩,牵头市领导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薛庆国作为主答辩人,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吴学新、市商务局局长赵士玉和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新旧动能办常务副主任张旭东作为副答辩人。

  在介绍方案后,一个个问题抛来:“双招双引”工作中,如何打出青岛的品牌?如何运用市场化的手段、营造法治化的环境?答辩人逐一“接招”,据青岛当地媒体播出的画面中,在回答其中一个问题时,青岛市商务局局长赵士玉说:“你是在提问题,也是在点穴,刀刀见血,我试着回答一下。”

  你来我往,5个小时不知不觉间过去,整场答辩共回答了33个问题,现场还收集了书面建议96条。

  所幸答辩人实战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扎实,对绝大多数问题可以从容应对。“虽然答辩席上准备了很多材料,但这是辅助性的,现场靠翻材料就被动了,更多是靠脑子里的东西。”

  答辩顺利,结束时已接近零点。“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同时也觉得兴奋、激动。”参与的工作人员说。

  同在现场的兰浩明则有另一番感受:“这不是个挑刺、争论的大会,而是个建设性的大会、是思想大讨论,指责没有意义。”他说,以前制定计划和方案多是少数人在酝酿,工作方法保守,答辩就是要汇集几百人的智慧,大家的目标是共同的,就是要做好方案设计,使得政策更具稳定性。

真正的忙碌

  在答辩之后

  实际上,这场答辩后,不论商务局这名工作人员还是兰浩明,都没有停止忙碌,更紧张的时候才真正到来。

  当晚,这名工作人员回到家已经凌晨一点,一个安稳觉后,又快马加鞭投入到意见建议的总结归纳中。经过详细梳理,答辩会上提出的33条意见建议被采纳了20条,另外13条属于操作层面的内容,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研究推进。现场收集书面建议96条也已采纳18条,其他意见建议因不直接涉及行动方案内容,将在下一步工作中细化研究。

  兰浩明之所以忙碌,是因为他所在单位要参与的答辩还未开始,他和同事们正紧锣密鼓地准备。“我们曾以为是谈谈近一年的工作打算,后来发现市里不是要搞这种‘突击’,而是要谋全局,现在就要对未来两三年甚至更久以后的发展路径做到心中有数。”

  起草方案时,他会回忆大学毕业站在讲台作毕业答辩时的场景,遇到严厉的老师,还有同学开玩笑说是进入了“死亡之组”,这15场答辩也一样:“那场景肯定紧张,何况要接受二三十个提问,准备不好能禁得住这么多人问吗?”

做过去不敢做

  甚至不敢想的尝试

  答辩正在青岛引发“蝴蝶效应”,“开门纳谏”不仅无形中增加了政府机关的责任和压力、让政策更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让政策制定者大开“脑洞”,做过去不敢做甚至不敢想的尝试。

  青岛提出要走在全国前列,勇当全省绝对第一,青岛的每一项工作、各区市各单位的每一项工作就得走在全国前列。要当“绝对第一”,要有打破条条框框的意识和勇气。

  青岛一名“80后”公务员说,以前做事情讲究“合规合法”,这容易陷入机械化的操作模式,现在应当考虑以前的依据是否合理。“社会发展这么快,怎么还能沿用二十年前的政策规定?”比如,大数据、人脸识别等技术可以解决许多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可以大胆尝试,“如果能解决95%的事情,就不要纠结于可能存在的5%的问题。”

  有人在比学深圳后发现,很多政策创新,即便是轻微的,也能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答辩正是逼着公务员群体开动脑筋想事情,正视缺点和不足,多考虑能不能制定出深圳那样的政策。”

  一名参加过答辩的公务员说,尽管部门答辩已经结束,但他仍密切关注其他正在进行的答辩,在这个过程中,他更关注方案是否有创新性做法和突破,能给青岛带来什么,“青岛发展需要这样。”

  在初夏夜晚的五四广场上向前望去,灯光秀绚烂魔幻,而青岛不少公务员无暇欣赏这些,他们对工作投入了极大热情,有的仍在加班:“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认为自己最好,青岛发展不能耽误时间。”这种紧迫感已形成共识。


来源:齐鲁晚报

游金地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Powered by 游金地,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解读热门新闻,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责任编辑:JGY]
标签: 城市建设 答辩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1
  • 2
  • 3
【日照银行·阳光贷】有品质生活更阳光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