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共资讯市 【切换城市】

那些历史上不拘一格的圣贤“怪”人,是怎样教育自己孩子的?

2019年05月27日   生活资讯   来源:游金地   编辑:PC

18
摘要: 历史上“怪”人很多,但如果说自己不拘一格,肆意不羁,而又要孩子规矩圆满,遵从礼仪,恐怕下面三人比较有代表性。

  历史上“怪”人很多,但如果说自己不拘一格,肆意不羁,而又要孩子规矩圆满,遵从礼仪,恐怕下面三人比较有代表性。

 嵇康

  一个是嵇康。既崇尚老庄,恬静寡欲;又尚奇任侠,锋芒毕露。他39岁死时,儿子还不到10岁,他为儿子作了一篇《家诚》,总结了一条又一条的人生守则,希望儿子长大后小心做人。娓娓叙来,如诗一般:

  儿哪!长官处不可常去,也不可留宿;与长官同行,万不要跟在后面,免得某日长官惩办坏人时遭暗中告密的嫌疑:参加宴会,若遇争论,得赶紧避开,因争论必有是非,不批评则不像样,批评起来不伤甲就伤乙;有人要劝你酒,即使不想喝也断不可坚辞,而必须得和和气气端着酒杯笑。

  金圣叹

  另有一位是金圣叹。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学家。他喜欢对对子,有一天他游苏州的一个寺庙,和尚看看天色不早,随口说:“半夜二更半。”谁知,金圣叹把这句话当成了对子的上联,老是在那里沉吟,一夜都没有睡觉,但终究还是没有对上。寺宇长老见他如此认真,感到非常不好意思,劝他说:“你不要如此认真,我只是随口胡诌而已,也许这是一绝联,根本就没有下联呢。”后来金圣叹因哭庙案被杀,临刑那天,正好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来了,今天是中秋节,而且他还欠着寺字长老一个下联呢,突然他灵光一闪,一生耿耿于怀的下联对了出来,他对监斩官说:“我还有一个下联尚未对给寺宇长老,能不能让我写下这个下联呢?”监斩官想了一下,回答说:“午时三刻开刀,现在尚有些许时间,你就对吧。”狱卒拿来宣纸,金圣叹戴着枷锁,泪流满脸,在宣纸上写下下联:中秋八月中。

  接着,金圣叹又对监斩官说:“时辰未到,让我的儿子过来和我唠唠嗑吧。”获得允许后,他对儿子说:“附耳过来,咱家有祖传秘方,要留给你。”儿子附耳上去,金圣叹低声道:“花生与豆干一起嚼有牛肉味。若家贫买不起牛肉,可以此法暂解馋痨。此乃我祖传秘方。万嘱。万嘱。”言毕,慷慨就义。

  这样一个视死如归,超凡脱俗的人,在“教子”上,却也是如此一般。
郑板桥

  还有一位“怪人”是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首。他做官时,“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罢官时,不恋荣华,一身正气。他个人孤傲自赏、清高不俗,他最有名的话是“难得糊涂”,但他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却非常注意教育方法,一点也不“糊涂”。

  郑板桥“难得糊涂”

  孩子长到六岁以后,郑板桥就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亲自教导儿子读书,要求每天必须背诵一定的诗文,并且经常给孩子讲述吃饭穿衣的艰险,并让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临终前,他给儿子留下的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这则遗言,是对子女的嘱咐,也是他对子女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他没有教育孩子离经叛道,也落入了一般人教育子女的“俗套”。

  这三个“怪人”,教子却似乎一点也不怪。自己的行为那么乖张悖逆,而教育子女却要如此恭敬进取,这样的反差,真是让人难解和感动啊。
作者:赵宪宇
游金地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Powered by 游金地,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解读热门新闻,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责任编辑:PC]
标签: 圣贤 不拘一格 难得糊涂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1
  • 2
  • 3
【日照银行·阳光贷】有品质生活更阳光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