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讯
关注民生资讯,引领生活态度
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德教育 > 《东方治理学》(2)绪论
《东方治理学》(2)绪论
2018年08月28日 09:04 道德教育
分享到:
  绪论

  进入21世纪第四个五年期,治理一词成为社会热点。很多人认为治理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概念,对治理的概念,治理与管理、治理与法治、治理与民主之间的关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际上,治理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治理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学说之一,只是随着历史的变迁,我们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远离了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瑰宝。在当前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趋势下,对治理学进行学术上的寻根探源和理论上的系统总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历史上,在两千五百年以前,曾经多次和反复地实行过无为而治,虽然留下来的文字记录不多,但是无为而治无疑是中国治理学中最高尚的追求,是中国治理学中所崇尚的原则和定义。具有比较丰富的文字和史料记录的,最典型的无为而治阶段首推汉朝,汉代推崇黄老思想治世,经历了几代人的并不完整的无为而治,诞生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无为而治体现了黄老文化治理思想的特点。在中国早期,没有“管理”这个词,只有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的概念。管理的概念是后来才诞生的,管理学只是黄老文化内圣外王治理学当中“外王”的一个子系统,属于有为治理中的一部分。在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实践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治理学是管理学之母。

  习近平曾经说过一句富含治理学精髓的话:“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①精神力量属于什么样的范畴?道德力量又属于什么范畴?用传统文化的概念来解析,精神力量就是指人们的意识与眼、耳、鼻、舌、身共同进行有为而治的工作,从而构成的一种力量;而道德力量是无为而治的一种能量,生发并运用于我们体内,也就是肝、肺、心、肾、脾所具备的仁、义、礼、智、信“五德”的能量。生命内在的非随意器官,本身就是不接受意识直接指挥的无为而治的非随意系统,它们的无为而治,共同构成了产生“道德能量”,或称“道德力量”的内部机制。我们只有通过学习和运用传统文化,使自己的肝、肺、心、肾、脾的仁、义、礼、智、信“五德”能量具足,实现身心内在无为而治的道德能量提升,外在的精神力量才能表现得正确而强大。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当中,对这种学问给予了一个特有的定名,称之为“内圣外王”之学,即治理学中内修圣道、外用王道的学问。可以看出,传统文化中对治理学的定义十分精准而细致,并且是建立在生命功能活动分工不同、内外有别的特定基础之上,是典型的以人为本的治理学,真正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仿生人体生命本质而应用于社会治理之中。

  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诞生了内圣外王、无为而治与有为而治紧密结合的独特的治理学说,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通过对五千年东西方文明史和文化史进行研究和辨析后,不难发现,中华民族最大的优势在于我们拥有非常系统而强劲的“内文明”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课程。在两千五百年以前,中国的历史当中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内文明”和“外文明”兼容并蓄的发展阶段;两千五百年以来,历史上也曾重新启用了祖先的“内文明”教育和治理,支持“外文明”的发展,从而又获得了汉唐盛世的硕果。虽然,由于近两千年来人类的文化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部分中国人对祖先所创造的文明已经非常陌生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正是两千五百年以前诞生的“内文明”,为中华民族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奠定了文化“软实力”的强大基础。可以说,作为“软实力”而言,中华民族不仅文化的底蕴非常丰富,而且内、“外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脉络全部都是清晰可辨的,在这方面我们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

  中国古代通过修身治理的实践而产生的“内文明”深刻发展,诞生了中华民族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乃至八千年的历史,其中的文化内涵经历了漫长历史阶段的演变,最早期的文化就是老子所揭示的“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②的道德文化,是必须通过修身治理实践而诞生的天人合一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在道德根文化的基础上分枝散叶,从而形成了现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系统。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我们只有找到这个根,掌握了这个深厚庞大的根系,才能建立起系统观,全面认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在道德根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各类学科。

  按照国内外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们普遍认同的研究结论,对东西方文化的划分没有离开四种类型,即羊文化、狼文化、犬文化和龙文化。在这几种文化当中,龙文化就是指诞生在修身治理“内文明”基础上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从文化的作用上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做进一步的分类,一般来说,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修身立世的文化,以孔子的原儒思想为主要代表,教人如何做人、修身、立世,处在世间如何成就自己的家庭、事业以及为国家社会服务,等等。第二种,是修身治世的文化,以伏羲、黄帝、老子的思想为代表,主体内容是修身治世,不仅要修身治理自己的性命,还要治理家庭、社会、国家乃至天下,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修之身”、“修之家、“修之乡”、“修之邦”、“修之天下”。这一部修身治理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根,也称之为“道德根文化”。中国古代的治理思想和学说即源自于道德根文化之中。还有一种,是修身出世的文化,其代表性思想在佛学当中包含得较为浓厚。治世、立世、出世三类治理生命与社会的学说,在中国历史上极为丰富完整和具有全面系统性。

  从上述分类可以看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迥异于其他文化的鲜明特色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修身治理。老子所界定的“圣人之治”③,是教育人通过修身实践,治理性命成就圣人境界的文化。中国文化的最高追求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修身治理既是中国文化顺应无为而治自然规律的必然产物,也是达成天人合一境界的必由之路。治理的思想和学说中突出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平④的文化特色,而它们的根基,则是以修身治理学说为基础。正如《大学》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在人类的文明、文化、知识、经验四大体系中,文明诞生了文化,文化诞生了悊(哲)⑤学、治理学、修身学、教育学等各学科。停留在个人经验或者有限知识的层面上,不走进传统道德文化中,就无法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这些学问。其中,悊(哲)学在文化转化为治理学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孵化器的作用;而“修之身,其德乃真”的修身治理学,则是贯穿始终的方法论。

  按照“文明——文化——悊(哲)学——治理学”这一体系来理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中提取精华,将消极的一面加以排除,这样才能将历史上最佳的文化成果提取出来,真正地构建起新时代的中华优秀文化体系。同样,只有把文明与文化、修身与治世、治理学与管理学、历史与现实连接起来,一起进行探讨,才能理顺其中的关系,从而明白,无论是对于我们的生命,还是对于家庭、社会,国家、世界,如何使管理和治理符合无为而治的要求,从而符合宇宙的根本法则与秩序,达成人类与自然的真正和谐统一,实现天长地久人和。这才是治理学应当研究的根本问题。

  磨难使人进步,苦难使人坚强,学习使人清醒,修身使人明白。

  法国著名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曾说,有文化的半文明的民族,绝不是好对付的;他们最终都会卷土重来。中华民族依靠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屹立于世界东方五千年没有湮灭,虽然灾难深重,但是一旦实现了传统道德根文化的复兴,占领了修身治世的文化高地,在物质文明重新跻身世界前列的支撑下,精神文明就一定会“卷土重来”,重新崛起,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①详见2013年9月26日,习近平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

  ②《老子》为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悊学家老子所著,共五千余字,被称为“五千言”。《老子》分为上下两部分,在一般的社会通行本中,一直沿用《道篇》为上、《德篇》为下的排序,称为《道德经》。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帛书版的《老子》甲本、乙本,均为《德篇》在前、《道篇》在后,与《韩非子·解老》中的记载相同。这说明《老子》本为《德道经》,通行本是被后人颠倒了篇序。本书引用的《德道经》经文均出自《老子·德道经》,熊春锦校注,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修之身,其德乃真”,引自《德道经》第十七章《善观》。

  ③《德道经》第四十七章《安民》:“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④《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⑤中国的悊(哲)字,有两种写法,一种下面是“心”,一种下面是“口”。在金文时期使用的是“悊”字,其象形表意为自然界的规律和秩序需要通过人们的智慧之眼接收进认知领域当中,然后再进行表达。汉代时将字形下面的“心”换成了“口”,反映出在社会文化现象中,“悊学观”由于德心慧识的迷失而滑落为意识口才的“哲学”。

作者:熊春锦
整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道德教育与养生研究中心 何良庆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关键字:东方治理学,熊春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分享到:
分享让我们共成长,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APP或微信公众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游金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 1156人参与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 新闻故事
  • 人生五味
推荐新闻
便民服务
商会协会
  • 曝光台 /
  • 最新资讯 /
  • 精彩推荐
  • 游在青岛 /
  • 吃在青岛 /
  • 玩在青岛
猜你喜欢
  • 热门排行 /
  •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