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共资讯市 【切换城市】

声援女大学生“踢”孩子而无视暴力 这是舆论失态

2017年05月17日   生活资讯   来源:游金地   编辑:承欢大仁

16
摘要: 前段时间因为嫌孩子吵闹,一名女大学生就踢了“熊孩子”,这一事件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对于有孩子的家长来说。教育孩子适应公共生活,让孩子懂得遵守规则,这是每一个家长都必须肩负的责任。可是在这件事中,一味地无视暴力,只是侧重于谈如何教育“熊孩子”,并不合适,这是一种舆论的失态。
无视暴力
  5月12日晚,大连宋女士跟另一位家长带着两个女孩到某饭店吃饭。据报道,在饭店里,两个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玩耍,邻桌的女大学生嫌孩子吵闹,奔向宋女士的女儿踹了一脚。随后宋女士与女大学生发生拉扯,冲突间还扇了店员耳光。事后,女孩母亲称,当时女大学生踹到了女儿身体和凳子,自己护女心切动手打人;女大学生则表示,自己只踹了椅子,但承认不该冲动,愿意道歉并赔偿。

  媒体公布的完整视频显示,女大学生只是踢到了椅子,不过踢向的确实是孩子。面对两名4岁女童的玩耍吵闹,作为成年人的女大学生却以“踢”来回敬,这种反应显然是过度的,也超出了一般成年人的行为预期。女童母亲的反应,客观而言,也确实不无过激之处。但置于母亲的角色上,这未尝不是可以理解的母性本能。

  成年人暴力对待4岁小孩,这就是不对,应该没什么道理可讲。事件过程中的两个细节,更佐证了女大学生行为的不当。

  一是,据说女童玩耍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女大学生在做出“踢”的举动前,也并未“求助”女童父母或店里的服务员;二是,女大学生称,自己当时有如此强烈反应,是因为自己与男友吵架了心情不好。由此或可推测,在一定程度上,该名女大学生对女童的暴力行为,更像是一种迁怒。

  事后,女大学生与女童母亲互相致歉,达成了谅解,按说就该为此事画上了句号。但事件在网上却引发了观点的对垒。女大学生的行为获得了不少网友的认可,不少人赞成对“熊孩子”就不该客气,他们大都认为很多孩子家教有问题,“在公共场所遇到这样的孩子真不少”。

  “熊孩子”话题,过去舆论场中也时有出现。那些对女大学生踢向4岁女孩的行为抱以理解者,更像是一种情绪搭车。

  表示同情女大学生的网友,未必在现实中就一定会采取暴力行为。但很显然,不少人对一名成年人施加于4岁小孩的暴力表示认可甚至声援,已然是公共舆论的失态。这种价值取向,背离了一个成熟社会对未成年人该有的怜爱姿态。

  教育孩子适应公共生活,强化规则教育,这是家长必须肩负起的责任。可具体在这起事件中,无视暴力的不当,而侧重于谈如何教育“熊孩子”,已然有偏题之嫌。个案的宣教价值不宜过度放大不说,舆论态度的分化,更提醒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那些在嘈杂的喧嚣中可能被遗忘的公共观念。

  社会作为一个多元主体,对不同群体的不同特质,予以适当的包容,是明确规则与边界的前提。不要奢望在公共场所,耳边不会出现孩子的吵闹声或哭声,这本就是孩子的天性。只要这种干扰能被及时干预和处理,就应该包容。

  如果真的面对这样吵闹的孩子,可以与孩子父母或与工作人员进行沟通,由孩子家长出面处理和制止,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而迁怒孩子,这是不对的。

游金地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Powered by 游金地,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解读热门新闻,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责任编辑:承欢大仁]
标签: 熊孩子 无视暴力 舆论失态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1
  • 2
  • 3
【日照银行·阳光贷】有品质生活更阳光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