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前段时间因为嫌孩子吵闹,一名女大学生就踢了“熊孩子”,这一事件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对于有孩子的家长来说。教育孩子适应公共生活,让孩子懂得遵守规则,这是每一个家长都必须肩负的责任。可是在这件事中,一味地无视暴力,只是侧重于谈如何教育“熊孩子”,并不合适,这是一种舆论的失态。

媒体公布的完整视频显示,女大学生只是踢到了椅子,不过踢向的确实是孩子。面对两名4岁女童的玩耍吵闹,作为成年人的女大学生却以“踢”来回敬,这种反应显然是过度的,也超出了一般成年人的行为预期。女童母亲的反应,客观而言,也确实不无过激之处。但置于母亲的角色上,这未尝不是可以理解的母性本能。
成年人暴力对待4岁小孩,这就是不对,应该没什么道理可讲。事件过程中的两个细节,更佐证了女大学生行为的不当。
一是,据说女童玩耍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女大学生在做出“踢”的举动前,也并未“求助”女童父母或店里的服务员;二是,女大学生称,自己当时有如此强烈反应,是因为自己与男友吵架了心情不好。由此或可推测,在一定程度上,该名女大学生对女童的暴力行为,更像是一种迁怒。
事后,女大学生与女童母亲互相致歉,达成了谅解,按说就该为此事画上了句号。但事件在网上却引发了观点的对垒。女大学生的行为获得了不少网友的认可,不少人赞成对“熊孩子”就不该客气,他们大都认为很多孩子家教有问题,“在公共场所遇到这样的孩子真不少”。
“熊孩子”话题,过去舆论场中也时有出现。那些对女大学生踢向4岁女孩的行为抱以理解者,更像是一种情绪搭车。
表示同情女大学生的网友,未必在现实中就一定会采取暴力行为。但很显然,不少人对一名成年人施加于4岁小孩的暴力表示认可甚至声援,已然是公共舆论的失态。这种价值取向,背离了一个成熟社会对未成年人该有的怜爱姿态。
教育孩子适应公共生活,强化规则教育,这是家长必须肩负起的责任。可具体在这起事件中,无视暴力的不当,而侧重于谈如何教育“熊孩子”,已然有偏题之嫌。个案的宣教价值不宜过度放大不说,舆论态度的分化,更提醒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那些在嘈杂的喧嚣中可能被遗忘的公共观念。
社会作为一个多元主体,对不同群体的不同特质,予以适当的包容,是明确规则与边界的前提。不要奢望在公共场所,耳边不会出现孩子的吵闹声或哭声,这本就是孩子的天性。只要这种干扰能被及时干预和处理,就应该包容。
如果真的面对这样吵闹的孩子,可以与孩子父母或与工作人员进行沟通,由孩子家长出面处理和制止,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而迁怒孩子,这是不对的。
游金地
优质商家
猜你喜欢
热门排行
标签: 熊孩子 无视暴力 舆论失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