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讯
关注民生资讯,引领生活态度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 年轻人不爱"纸"书爱"电"书
年轻人不爱"纸"书爱"电"书
2014年04月23日 15:43 教育
分享到: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阅读书籍,对人类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在我市,目前都有哪些年龄段的群体在读书,每天读书的时间又有多少?智能手机、电子图书对图书市场的冲击怎样,图书馆多年来对外借阅的情况都有哪些变化,个体书店的经营又面临着怎样的状况?昨日,记者进行了调查了解。

  图书管理员 来借书的老小“两头热”

  纸质图书手工操作、电子索引、网站阅读、电子期刊、手机阅读……1989年,禹晓云就开始在威海市图书馆担任管理员,不同时间节点上的一些转变,深深镌刻在她的记忆里。她说,伴随这些年读书方式的变化,阅读人群也由原来的中青年向现在的中老年、少年儿童转变。

  22日上午11时许,市民姚雅萍带上精心挑选的《中国通史故事》等历史书准备借阅,她告诉记者,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最喜欢看历史方面的书籍,一有空她就到市图书馆帮孩子借书。“不想让他看电子书,我提倡孩子多读点纸质书籍,对眼睛有好处。”姚雅萍说,她借的书都是按照孩子的标准挑选的,有时孩子不喜欢看,周末她就带孩子自己过来选。

  “上世纪90年代到图书馆借阅的一般都是些大学生和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这些人能占到借阅总人数的百分之六七十,借阅的图书主要以小说、文学社科类的书籍为主。”禹晓云说,对于图书馆借阅人群的变化,她印象深刻。

  禹晓云介绍,她做图书管理员的前十年里,很少有少年儿童到图书馆借阅书籍。“那时候教育系统基本不要求孩子读书,大家也很少有利用图书馆里面这些资源的意识。”禹晓云说,慢慢地,前来借阅图书的青年人少了,而少年儿童和中老年人的身影多了起来。“现在,大量少儿涌入图书馆,周末每天的人流量就有七八百人,大部分都是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她说。

  十几年前,全市有图书借阅证的市民只有几千人,图书馆每年购买的新书也只有几千册。“前年有图书借阅证的市民有1.8万人,现在达到3万人。图书也从上世纪90年代的几万册增加到现在的46万册,借阅量在18万人次以上,近三年每年的增长率都在30%左右。”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禹晓云的印象中,图书馆人流量真正多起来,是从2007年开始的。随着市政府对图书馆购书资金投入的增加,社会上对读书的重视,当代教育对孩子读书的要求,以及图书馆为适应现代人读书节奏举办的各种活动以及设备技术升级等,都是导致图书馆人流量增多的因素。

  “人多起来,也主要是中老年人和少年儿童,在这20多年的发展中,20至30岁这一年龄段的人群借阅图书的越来越少,中老年人和少年儿童借阅图书的比较多。”禹晓云介绍。

书店老板 书店是转是留“两头难”

  昨日下午1时许,太阳明晃晃地照着。市区东城路阳光书店的老板小刘出门左右看了看,发现似乎并没有什么潜在顾客,于是回到店里打算眯一会儿。“现在个体书店的生意都不景气,这个季节更不行。房租这么高,又不舍得关闭,只能每天在店里干熬。”小刘叹了口气说。

  小刘的书店于2000年开张,算是市区目前尚存的一家比较老的书店了。小刘说,刚开业那段时间生意的确红火,忙完了一天,晚上七八点钟临近打烊时,她总是先规整一下书架上的书,然后拿个计算器算算收入,感觉非常充实,每晚都期待着第二天早早开门。

  然而,大概从2011年开始,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前来买书的人越来越少,小刘逐渐开始感受到压力。“书卖得少了,房租却涨了。原本房租是2万元一年,现在已经涨到了5万元,我只能压缩成本,将原先的两家店面转让了一间出去,自己只留下了这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店。”小刘说,如今她的小店每月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甚至不如夜市上的小摊贩们赚得多。

  环顾四周,记者发现小刘店里的图书有60%以上都是学生教辅用书。“这类教辅书比较好卖,但一般都集中在寒暑假期间,平时主要还是靠卖杂志赚钱。”小刘说,目前,她的店里主要有杂志、教辅用书和小说三类书籍,销量占比分别为50%、20%和30%。虽然杂志卖得多,但是并不赚钱,平均每本书只能赚一元钱左右,但是只要有一本书压在手里卖不出去,那么此前卖出去的10本都白卖了。

  在小刘看来,书店生意越来越不好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受电子产品和智能手机的冲击。另外,图书价格上涨也使得读者纷纷转向网络。“以往十几元到二十元就可以买到的书籍,现在却涨价到三四十元钱。而在网上,一分钱不用花就可以阅读,因此年轻人都不愿意再买书。”小刘分析说。

  “以前的书店挺多的,但是这几年,市区好几个书店都倒了,经营者都转去干别的了。”小刘说,且不论这些小店倒了多少,单就图书批发市场来看,2004年还有14家店,现在只剩下了6家。小书店的生意比图书批发市场还难做一些,图书批发市场的店家基本都在淘宝上开了店,价格比实体店还低10%。但是,小书店的图书价格如果降低10%,基本就没有任何利润可以做了。

  为了多赚些钱,最近几年,小刘的书店陆续开始卖些文具和玩具,她也想过把店转出去,可当对方听说是书店时,都摆手表示不愿意接。“书店目前的状态就是,想转出去舍不得,想留下来不赚钱,不知道未来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小刘说。

■小调查

  年轻人

  不爱“纸”书爱“电”书

  针对年轻人借阅图书较少的情况,记者随机对20名年轻人进行了调查采访。

  “你觉得阅读重要吗?”“很重要。”记者采访的20名市民中,几乎所有人都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但当问到大家每年看多少本书时,只有寥寥数人表示有读书的习惯,不少人表示只会阅读手机或平板电脑下载的电子书。

  “虽然觉得阅读很重要,但每个月的工资除了吃饭、零花和交际外,总感觉剩不了多少。还有,就是根本就不知道买什么书适合自己。原本计划得不错的买书计划,到最后基本都没实现。”刘先生表示,他平时基本只会阅读朋友推荐的电子书。

  另一位受访市民则表示,她比较喜欢阅读时尚类杂志。“大学毕业后我就没有看过书了,参加工作以后闲下来的时间不多,一般看些时尚类的杂志放松自己。”该市民说,年轻人的生活节奏较快,一般都比较喜欢快餐式的电子书。

  禹晓云介绍,针对年轻人阅读习惯的变化,市图书馆也做出很多调整:1999年开始举办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包括各种类型的书籍展览以及图书漂流活动,创办电子阅览室,购买30万册电子书,推出网络诗会、手机阅读等更加适合年轻人的阅读方式。

关键字:

分享到:
分享让我们共成长,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APP或微信公众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游金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 1983人参与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 新闻故事
  • 人生五味
推荐新闻
便民服务
商会协会
  • 曝光台 /
  • 最新资讯 /
  • 精彩推荐
  • 游在青岛 /
  • 吃在青岛 /
  • 玩在青岛
猜你喜欢
  • 热门排行 /
  •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