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讯
关注民生资讯,引领生活态度
当前位置: 首页 > 城市之窗 > 青岛迈入特大城市行列!建成区面积十年“长”了两倍多,列全国第11位
青岛迈入特大城市行列!建成区面积十年“长”了两倍多,列全国第11位
2021年01月11日 14:14 城市之窗 编辑:李文达
分享到:

住建部日前(2020年12月31日)发布的《2019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全国有6个城市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16个城市超过500万,排名前十位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天津、东莞、武汉、成都、杭州。

青岛城区常住人口达到529.48万人,比上年增加16.78万人,位列全国第15位,迈入特大城市行列。

建成区面积排名前十位的城市分别为:重庆、北京、广州、上海、东莞、天津、深圳、成都、南京、武汉。

青岛建成区面积达到758.16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43.09平方公里,位列全国第11位。

观象君查阅往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发现,2010年-2019年的十年间,青岛城区常住人口从276.28万人,增长到529.48万人,增长了92%,几乎翻了一番;建成区面积从282.33平方公里,增长到758.16平方公里,增长了169%,10年间几乎长出了两个“青岛”。

最近十年,青岛城区规模快速扩张,“大青岛”雏形初显。但从城区常住人口看,青岛的规模还不算大:建成区面积排名全国第11位,但城区常住人口仅排名全国第16位,城区常住人口密度为0.7万人/平方公里,不仅远低于一线城市,也比同类城市低了不少,还有不小的潜力可挖。

与此相印证的还有一个关键数据:城镇化率。截至2019年末,青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4.12%,不仅远远低于上海、深圳、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还低于南京、沈阳、武汉、长沙、杭州、苏州、大连、合肥、西安、郑州、成都等城市。

面向“十四五”,青岛应当在继续扩大城市规模的同时,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一步加快“人”的城镇化进程,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不断提高城市品质,增强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承载力。

01

这个地级市竟然超过了直辖市

衡量一个城市大不大,有很多指标,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是建成区规模。

建成区是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通俗地讲,建成区就是就是指具备了城市相应功能的成熟区域。

建成区作为衡量城市发展的一个指标,能够反映一个城市的城市化程度。比如,都说“大上海”,是指上海的城市大,即建成区面积大,但其实上海的市域面积只有6340平方公里,在中国众多城市中并不十分突出。

《2019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建成区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城市一共有6个,分别是重庆、北京、广州、上海、东莞、天津。

其中,重庆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515.41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城市。重庆主城区由9个中心城区,12个主城新区共计21个市辖区构成,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真是够大。很多区的面积都与一个中等城市规模相当。但如果考虑到8.24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市域面积,重庆1515.41平方公里的建成区面积并不算大,“建成率”并不高。

排在第二位的是北京,建成区面积为1469.05平方公里,下辖16个区,市域全部划区,已经没有县。北京城镇化率达到86.6%。

六个超大城市,要么是直辖市,要么是一线城市,只有一个是例外,那就是东莞。一个年轻的地级市,建成区面积竟然高达1194.31平方公里,超过了直辖市天津和一线城市深圳,远高于成都、南京、武汉等老牌城市,颇令人意外。

东莞是怎么做到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东莞是广东省东江行政区辖下的一个农业县,建成区面积仅有4.98平方公里。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东莞才撤县建市,结束了东莞县级建制的历史,开启了城市化进程。

2001年,为改变“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模式,强化中心城区的建设,东莞提出“一年一大步、五年见新城”的口号,由此掀起了一股建设新城的热潮。

70年间,东莞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从不到5平方公里扩大到1194.31多平方公里,“长大”了238倍,绝对算得上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当然,城市建设不能“摊大饼”,不能一味地“贪大求全”,必须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

02

人的城市化要跟上土地的城市化

城区常住人口是衡量一个城市能级的关键指标。

在国务院发布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中,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其中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2019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全国有6个城市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16个城市超过500万。

其中。上海为 2428.14万人,北京为1865万人,重庆为1540.88万人,广州为1352.36万人,深圳为1343.88万人,天津为1303.84万人。东莞和武汉城区常住人口也达到“准千万级”。

建城区人口密度才是衡量城市繁华度、人口聚集度和经济贡献度的关键指标。马尔代夫首都马累人口密度高达10万人/平方公里。纽约曼哈顿每平方公里为2.84万人/平方公里。中国城市中,北京市西城区2.33万人/平方公里、上海市黄浦区3.51万人/平方公里、广州市越秀区3.44万人/平方公里,天津和平区3.51万人/平方公里、重庆市渝中区3.28万人/平方公里、西安市碑林区2.79万人/平方公里。

城市的诞生与成长很大一个动因就是为了实现更经济,更集约的发展。但近二十年来,我国普遍存在城市建成区土地扩张速度远高于人口增长速度,人口密度递减下滑现象。目前,城区常住人口排名前50位的城市中,城区人口密度大于1万人/平方公里的城市有23个,不足一半。

投入低,产出高,是城市生机勃发、发展势头长盛不衰的第一动能。而人口低密度,必然会助推土地成本、人均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住宅开发成本、交通出行成本、物流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导致城市人才吸引力、综合竞争力以及经济发展持续力的同步下降。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城市扩张步子迈得太大,人口密度太小,以至于出现“空城”“死城”等现象的原因。

城市是为人而建的,在扩大城市用地规模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人的城市化,要不断增强城市对人的吸引力、集聚力,让人成为城市的活力之源、动力之源。

这也是“抢人大战”日益白热化背后的逻辑所在。

抢人大战最早发端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后来,逐渐下沉,向新一线城市、二线三线城市蔓延。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陆续有东莞、成都、武汉、南昌、南京、苏州、上海、广州等20多个城市降低了落户门槛。12月14日至24日10天内,无锡、福州、青岛、广州、苏州在内的5个城市先后调整户籍政策,降低落户门槛。

在后来者的步步紧逼下,一线城市再次“加码”。2020年,上海先是针对本地的国家一流大学高校毕业生松绑落户,接着面向全部留学归国人员放宽社保门槛,“特殊人才”可以直接落户,李佳琪和杨超越就是被上海作为特殊人才引入落户了。

而广州的“差别化入户”堪称是史上最宽松的一线城市落户政策,只需满足大专或技校学历,社保满一年,年龄在28岁及以下,就能在广州7个行政区实现落户。

最近,苏州出台政策规定,租房就可以落户。而福州出台的《关于进一步降低落户条件壮大人口规模的若干措施》表示,从2021年1月1日起,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实现落户“零门槛”。

“抢人”的背后,抢的是人口红利,抢的是与人相关联的资源,抢的是城市的未来。

03

大青岛“面子”有了,“里子”还需做实

翻开近10年的历史数据可以看到,青岛的城市扩张速度是相当快的。

从面积不足一千平方公里到现在超过一万平方公里,从狭窄的南北带状发展,到“全域统筹、三城联动”,再到“三湾三城”,改革开放40多年来,历经四轮大的区划调整,大青岛格局跃然而出。

每次城市区划调整的大原因都是相似的,那就是既有的区划不适应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城市发展新的需求,必然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1994年区划调整前的青岛市区,囿于92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南北狭长的一带,城市发展已经展不开手脚。此轮调整,让青岛的城区面积大大增加,直接带动了青岛东部城区的飞速发展,形成了“东移、北进、西跨”的城市空间展布格局,为建设大青岛注入力量。

2012年12月1日,青岛市再次经历区划大调整:撤销市北区、四方区,设立新的市北区;撤销黄岛区、胶南市,设立新的黄岛区。这一轮的区划调整,也与2012年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空间发展战略相呼应。

2017年召开的青岛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三湾三城”的城市框架,以胶州湾群为依托打造中心城区、以灵山湾群为依托打造西部湾城、以鳌山湾群为依托打造东部湾城,构筑海湾型城市新格局。同年10月30日,即墨区挂牌,青岛市行政区划由六区四市变为七区三市,青岛市区面积达到5214平方公里,逐步实现了从大青岛,到大城市的转变。

2010年-2019年的十年间,青岛城区常住人口从276.28万人,增长到529.48万人,增长了92%,几乎翻了一番;建成区面积从282.33平方公里,增长到758.16平方公里,增长了169%。

应该说,青岛的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大跨越,今天的青岛城市规模、经济体量,是过去不敢想的。但也要看到,与前排城市相比,青岛的城市规模和水平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比如,青岛城市建成区规模居全国第11位,但城区常住人口规模只列全国第16位,低于东莞、武汉、成都、杭州、南京、郑州、西安、沈阳等城市。

以青岛对标城市作比较,上海、深圳的市域面积分别是青岛的二分之一和六分之一,但建成区面积分别是青岛的1.6倍、1.3倍,城区常住人口分别是青岛的4.6倍、2.5倍。

近十年来,青岛的城区人口密度同样出现下滑:2010年人口密度为0.98万人/平方公里,到了2019年,下滑至0.7万人/平方公里,下降幅度达到29%。青岛城区人口密度在全国城区常住人口规模前50强城市中,位列倒数第2位。

人口低密度的对应面是城市空间资源和公共设施的闲置,降低城市整体运营效率,不利于提升城市能级。

破解这些问题,关键就是快速集聚高素质人才,扩大城市人口规模。对标国内其他城市,青岛的人口增长速度偏慢。要站在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作为城市最大的“富矿”,改革步子再大一点,探索推出更开放、更灵活的人才招引和培育机制,更好集聚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提供持久动力。要围绕扩大城市人口规模,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促进人口持续均衡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指明了方向。

日前,住建部明确,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就是要推动城市开发建设方式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转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将建设重点从房地产主导的增量建设,逐步转向以提升城市品质为主的存量提质改造。

与此同时,面向“十四五”,青岛城市建设必须转向内涵式发展,不能搞简单的规模扩张。要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全域绿色化、城乡融合化、就地市民化“三化同步”,建成人产城深度融合的典范城市,让青岛市民更多地感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关键字:青岛发展,中国特大城市
分享到:
分享让我们共成长,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APP或微信公众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游金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 511人参与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 新闻故事
  • 人生五味
推荐新闻
便民服务
商会协会
  • 曝光台 /
  • 最新资讯 /
  • 精彩推荐
  • 游在青岛 /
  • 吃在青岛 /
  • 玩在青岛
猜你喜欢
  • 热门排行 /
  •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