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讯
关注民生资讯,引领生活态度
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健康 > 王恒晋老师谈心理:界限感,中国家庭最缺乏的概念
王恒晋老师谈心理:界限感,中国家庭最缺乏的概念
2020年09月23日 13:44 智慧健康 来源:游金地 编辑:张子扬
分享到:

2019年10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就父母对子女的干涉情况做过一份调查,结果显示:72.4%的受访者表示父母对自己管束多,12.1%的受访者表示父母的管束很多。根据调查结果,父母的干涉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日常生活习惯、作息时间、工作规划、婚恋、消费习惯、甚至兴趣爱好、饮食习惯等。


英国心理学家克莱尔说过:「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可是大部分父母却学不会分离,而是以爱之名,逼近孩子生活圈的圆心。


这种状态下的孩子,真会幸福吗?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蒲蕊心理公益事业发起人王恒晋老师,来谈一谈关于“界限感”对于中国家庭的重要性。

 


以爱之名,对孩子爱的束缚


王恒晋老师讲到一个实例:来访者是一位24岁的男孩,男孩在亲密关系中总是感到没有安全感,想要掌控一切,结果往往只会让对方感到压抑,只想逃离这段感情,最终男孩深陷失恋的痛苦中。男孩的原生家庭是一个在外人看来令人羡慕的家庭,经济条件非常优越,父母的感情和睦,家庭关系也非常和谐。但随着咨询的的深入,男孩渐渐向我描述了在家庭中父母与他相处的模式,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可以随时进入他的房间,无论他在睡觉还是换衣服,甚至在他洗澡的时候,母亲也会随时推门而入。当他试图反抗时,父母却对他说:“干嘛要关门,是不是又背着我打游戏?”“洗澡为什么要锁门,我们是你的父母又不是别人!”他说,“父母给了我最好的教育,却没有给我自我生存的能力和空间。”

那些父母自认为的爱,终究成了阻碍。阻碍了亲子关系,也阻碍了孩子去往未来的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边界,本是亲子关系的底线,却被当成了天花板。


事实上在从事心理工作的过程中,很多家庭的孩子,是没有办法反锁门的,父母会卸锁,会捶门,要求孩子的世界畅道无阻、一览无余。这种做法,是以爱为名义,将孩子的自由捆绑并禁锢。殊不知越束缚,越让孩子反感。人和人之间需要一定距离,亲密可以,但不能无间。这种间隔,不是制造出隔阂与嫌隙,而是打造私人的专属空间,是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与信任,是一种知进退、懂分寸的爱。





给孩子最好的期待,不是“我管着你”,而是“我相信你”!


询问家长了一个问题:“你对孩子的满意和认可是什么?如果满分是10分,你会给孩子打几分?”你可能会想出一堆来扣分的理由:诸如不喜欢洗澡、懒惰、拖延等等。最终给孩子打出7分、6分、5分甚至是更低。


如果我再问一个6岁之前的孩子一个问题:“你有多爱、多崇拜爸爸妈妈?如果满分是10分,你会给父母打几分?”孩子会说出一大堆他们给家长加分的理由:喜欢妈妈的拥抱、爸爸的陪伴、家人的亲吻等等。最终多数孩子都会给爸爸妈妈打出高分、满分、甚至一万分。


 现在太多的家长喜欢给孩子贴上标签、下定义,认为孩子就是调皮、懒惰、没有目标感……其实家长们不知道,孩子甚至需要用尽一生的时间去撕掉这些标签,孩子最希望成为的不是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而是父母想要成为的样子。


给孩子最好的期待是“我相信你”!给孩子一个开放性的成长环境,让他在爱和自由的氛围中长大,会让他成长为一个自尊,自爱,自信的人。


华裔美国作家伍绮诗在《无声告白》中写道:“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所以,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被期待、被认同。


 


与孩子保持距离感,是尊重孩子的表现。


孩子三岁开始有性别意识,这时需要家长教会孩子“男女有别”,异性家长更需要及时与孩子适度保持界限,尽量避免过于亲密的行为。


当孩子摆脱童年,开始进入青春期,特别是在孩子12岁之后,孩子进入性发育期,性意识觉醒,开始要求有更多的独立自由、话语权、隐私权。


当家长毫无顾忌地介入孩子的“领地”,孩子感受到不被尊重,就会失去在家庭中的安全感,在未来的亲密关系中,也失去了相处中的界限感。正如美国育儿专家西尔斯曾经说过:“爱孩子需要恰如其分,表达爱也有尺度和分寸。只有如此,爱才不会成为变态的掩饰。”


王恒晋老师说:一定要去相信并尊重孩子,才是为孩子最好的减负,也会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断努力成长得更好。好的家庭,一定是有分寸感的,不包揽、不越界、不以自己的意志去要求孩子。因为真正的爱,不是占有,不是牺牲,而是成全和放手、理解和支持。



(王恒晋老师)


好家庭,一定要有界限感。


界限,可以说是中国人、中国家庭最缺乏的概念之一。


父母不顾孩子的感受,自以为是的爱,如果没有和孩子分清界限,过多干涉,给孩子留下的重创绝不亚于暴力。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说,好家庭,一定要有界限感。


中国式亲子关系最大的矛盾就是:父母毫不松懈地管教孩子的一切和渴望自由活出自己的孩子之间的矛盾。他们没有边界地干涉孩子的一切,让亲子关系矛盾不断,并且执着地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我都是为了你好,听我的准没错”;“我生你养你,你就得听我的”;“我是你妈妈,为什么不能知道你的一切”

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真实的所需所想,最怕你给的“爱”,不是孩子想要的。


父母觉得自己的人生阅历更多,于是总想安排孩子的人生,丝毫容不得孩子偏离他们为其预设的人生轨道。当孩子偏离时,父母就会不顾一切地进入到孩子的世界,用尽一切办法将孩子拉回。所以,父母缺乏边界感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他们的控制欲。他们认为,孩子的一切都是他们的。如果全世界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有父母与孩子的爱是为了分离。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私人世界的边界越是被触碰就越是想逃离。所以孩子并不像父母想象中那样幸福,反而一生都在为自由奔走。


界限感,决定一个家庭的幸福感,也决定孩子的幸福感。缺乏边界感的父母,养不出幸福的孩子。有自己空间的孩子,才能有选择的权利,才能更会选择自己的人生。所以,身为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莫过于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可以做自己。

 


联系方式:18669712277 刘老师

(来源:游金地全媒体采编中心 校稿:陈坤瑛 )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关键字:王恒晋老师,心理,界限感,中国家庭.教育
分享到:
分享让我们共成长,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APP或微信公众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游金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 1401人参与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 新闻故事
  • 人生五味
推荐新闻
便民服务
商会协会
  • 曝光台 /
  • 最新资讯 /
  • 精彩推荐
  • 游在青岛 /
  • 吃在青岛 /
  • 玩在青岛
猜你喜欢
  • 热门排行 /
  •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