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为友、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倡导“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这在青岛大路小学已经是常见的、常规的、长久的、长效的活动。指导孩子们读书,作为指导者的教师更是与经典和专业书籍为伍,博览群书。寒假里,青岛大路小学在教师中开展“自修乐读”活动,开学之际,一篇篇丰实的读书笔记呈现于大家的眼前。
累累的读书果实不仅跃然纸上,更体现在老师们的教育教学、人品修养及日常的文雅言行等各个方面。
本周一中午,全校教师云集一堂交流读书的感悟体会。初春乍暖还寒,学校微机室里可谓热气腾腾,是书韵在大家的心田激荡,是畅读的快乐激起了蓬勃的热情……
以下是几位老师的读书感悟心得,敬请共享——
王敏老师是学生们眼中的“孩子王”,平易近人、活泼灵动,始终将“爱”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
《童年的秘密——爱的智慧》读书笔记
王敏
"爱并不是冲动,而是结果。"这是蒙台梭利《爱的智慧》中的一句话。正如蒙台梭利所言:人的每一项工作都是按照它的规律去实现自我,并使人得到和谐发展,获得以爱的形式出现的意志。在我看来,从爱的智慧流露出来的喜悦超越所有的知识和力量。它是一种真正内在的祥和快乐,它不会随着身心现象的迁流而动摇,是一种超越生死的安详宁静。
本学期我接触到一名学生,有一次我在课上批评了他上课不认真后,从那节课后,孩子有点像失控了一样,课上不认真,爱发脾气。我仔细观察了这个孩子。孩子敏感,自尊心强。是不是因为我的一句批评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我开始关注他,注意他的言行举止,一举一动,上课有意的提问他,下课找他谈心。并让他担任数学小组长,让他保证自己学习情况下,才能带动周围同学共同进步。这下他干劲十足,也慢慢地好起来,上课认真听课,回答问题积极。也让我受到了鼓舞,真正理解了“爱不是冲动,而是结果”的含义。
关爱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我想这就是真正的爱的教育,爱的智慧。学生伴着我的成长,老师伴着学生的成长,我加带着爱的智慧,坚定的走下去。
做学生真正的朋友,陈晓通老师用自己甜美的声音滋润着每一个学生,在陈老师的课堂上总是能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正如陈晓通老师所说:“在平日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我们不仅要爱孩子,还要爱得有智慧,也就是除了关爱孩子,还要达到教育的目的。”
《童年的秘密——爱的智慧》读书笔记
陈小通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时刻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当然每个人对于爱的定义也不尽相同。通过读《童年的秘密—爱的智慧》这篇文章,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老师,对于孩子的爱只有植根于孩子的内心深处才能被孩子们接受,从而成为他们成长的力量。
在平日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我们不仅要爱孩子,还要爱得有智慧,也就是除了关爱孩子,还要达到教育的目的。
记得我们班里有一个特别调皮的小男生,去年冬天,我们学校洗手间的水池里结了冰,这个孩子一下课就喜欢冲到厕所里捡冰玩儿,因此他的手背干裂得很厉害。有一天的课间,他像往常一样又去调皮了,班里的其他同学纷纷来向我“告状”。我让孩子把他叫回了教室。他来到我的讲桌旁边,低着头、抿着嘴,一副惴惴不安的样子。“冰好玩儿吗?”我一面笑着问他,一面拉过他的手。他摇摇头,眼睛里有惊讶也有害怕。“看你的小手干裂成这样,疼不疼呀?”说着我把事先准备好的护手霜打开,一点点地涂在他的手背上。“明天让你的妈妈也给你准备一瓶小手油,洗完手涂上,手背干成这样,怎么还能写出好看的汉字来呢?”他笑着接受了老师的建议,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发现他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其实,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关爱有时并不能很好地被学生们所接收。这可能与老师的表达方式以及学生的年龄段有关,尤其是我们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理解不了老师教育背后那深沉的爱。
爱需要智慧,只要我们可以准确了解自己的学生,找到合适的表达时机和教育环境,运用正确的方法,我们的爱定能插上腾飞的双翼,飞向学生稚嫩的心灵深处。
出于本能的爱,除了父母家人外,大概只有老师了。孙晓蓉老师用自己全部的爱投诸于自己的教学中,亲近学生、了解学生,从而创设适合于自己学生的教学方式。她说:“当我们强调老师对学生爱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思考一下学生对老师会产生怎样的爱”。
《童年的秘密——爱的智慧》读后笔记
孙晓蓉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蒙台梭利关于爱的理解是:爱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它的动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创造力量,在创造过程中,他产生了爱,这种爱充满了儿童的意识,并影响着儿童的自我实现。读到《爱的智慧》这一章时,给我的触动是非常大的,使我受益匪浅。
在英语课上,我们会经常开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在这时候如果教师给予学生极大的关注,学生的表现就会非常认真,显示出了极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实际上,老师并没有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但是每当走进一个小组时,学生就会感到与老师的亲近,学生迫切的眼神似乎表达了:老师,你来看看我们小组吧,我们需要您。一旦从老师的微笑和言语中获得了肯定和鼓励,便会更加认真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记得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很聪明,但是性格很孤僻,是那种下了课经常一个人蹲在地上数蚂蚁的孩子。有一次在做小组活动时,我走到他们小组跟前,别的孩子都抢着跟我用英语进行交流,只有她一直用热切的眼神看着我,一副想说又不敢说的表情,于是我主动跟她进行交流,并让她和另一位同学代表他们小组到教室前面进行展示。从那以后,在我的英语课上,她敢于举手,敢于开口,发言一直都很积极主动,一直对英语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通过这件事,我感悟到,当我们强调老师对学生爱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思考一下学生对老师会产生怎样的爱的体验。
新课程改革后的英语课堂,教师与学生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无疑是加强了学生对师爱的体验,从老师那里获得了更多的师爱。是啊!也正是学生对师爱的渴望,才不断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爱。
不断研究、不断学习,与学生共同成长,张文娣老师一直将师生共同学习作为准则,与学生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断修缮自身,成为更好的自己。正如张文娣老师所说:“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
读《学记》有感
张文娣
放假之时,我通读了《学记》的全部内容。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小节,但字字珠玑,充满了大智慧、大道理。即使现在我还不能完全记忆全篇内容,不能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其中的韵味,但我也是感受颇多。
《学记》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
对于我们老师而言,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如一桶水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的乐趣,常听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就是圣旨,回到家就谁的话都不听了。由此看来,作为老师,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在班里,我与孩子们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同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为大家表演一个小小的节目。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或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这样的惩罚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师生关系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学生乐意与我走进,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每次孩子们在向我表达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时,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地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中所获得的最大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音乐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点燃学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的火花,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音乐课堂充满智慧和生命的活力。”佟立子老师是这样说的,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做得。
读《学记》有感
佟立子
寒假里我通读了《学记》一文,也有诸多的感想。《学记》全文虽然只有1181个字,但都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我们今天教育教学所倡导的新课改的理念,在《学记》中比比皆是,因此重新学习它、认识它,对我们的教学是有巨大推动作用的。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和易以思——自主发展”。教学成败的关键是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记》中,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引导而不牵逼,则师生感情融洽,关系和谐,激励而不压抑,则学生学习就感到容易;启发而不详讲,就会促进学生思考。“和易以思”就成为《学记》最重要的教育原则之一。这“善喻”,不恰恰是现在我们强调的“启发引导”吗?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教学中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为动力。所以我深知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课中我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学生们就会表现的更出色!欣赏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逐渐产生欣赏音乐兴趣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鼓励他们真正的感受、体验音乐,使其“创新意识”的种子得以萌发,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其对知识的理解产生“质”的飞跃,达到情感上美的熏陶。在教学中,当教师明确了自己的身份与职责,给自己恰当的定位之后,就不会再高高在上地说教了,学生也不再忙于疲惫地应付或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了。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启发、引导、点拨,为学生的学服务。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学生,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把学生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我们知道,音乐是神奇的、表达情感的,每个人聆听同一首作品感受是各不相同的,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有时,来自同学方面的感受更为丰富多彩,我们有必要认真地疏通那些感受,因为同学和同学之间彼此没有顾虑和约束,最易碰撞出联想的火花,引发出创造性的思维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音乐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点燃学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的火花,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音乐课堂充满智慧和生命的活力。以上仅是本人浅读《学记》篇的一点个人体会。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更认真的学习,领悟其中的理念,关键将其很好的应用于日常的教学当中,为教育教学服务。
开放式的探究课堂,在张鑫老师的课上总能鲜活地呈现。不俗套,不流于形式,而是基于学情,从学生实际出发而创设的一条探究之路。张鑫老师始终坚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
读《学记》有感
张鑫
寒假期间,我利用空余时间阅读了《学记》。之前对于《学记》的了解,知道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当我认真深入细读之后,我发现它的实用价值极高,尤其是对于教育学生的我们,能在教学方面给予我们很多引导。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学记》提出的“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启发诱导,即善喻原则”这三大原则。第一个原则中,作为老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不同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做扬长避短、补偏救弊的工作,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情况、课后作业情况、平常在班里的表现及课间与学生的交心,了解到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在第二个原则中,《学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处理好课堂学习和业余爱好之间的关系,使正课学习有主攻方向,业余爱好广泛多样,还能使业余爱好有助于课堂的学习。
第三个原则中启发诱导这一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比如在讲到《神奇的克隆》这篇课文,我在班里采取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黑板上给出学生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的十分热闹,大家跃跃欲试,踊跃举手发言,孩子们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之后我对孩子们的回答和交流加以点评,这节语文课因此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启发诱导这一教学思想,也是从教必须遵循的指导性原则,这种模式在我们的课堂中很常见,也被我们所倡导,即对学生实行启发、诱导式教学。
这就要求我们应具备崇高的道德素养和道德觉悟,同时要具备广博的知识,不断学习,了解教育规律,灵活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多尝试《学记》中认识到的教学方法,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力求上进。
“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读书让孩子们静下来了,徜徉书海饱饱地汲取营养素;
读书让老师们静下来了,专注读书让品格和修养再提升一步;
读书让学校安静下来了,书香溢满校园,在浸润、在滋养、在渗透……
★撰稿:彭娇 游金地
★拍摄:张旭
★合成:张旭
游金地
标签: 青岛大路小学 自修乐读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