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修身具有开穴、通脉、清浊、补能、库储五大功效。
1.修身工程学的根基
人类历经数千年的探索和研究,才逐步明白和承认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多维的时空世间;对人体生命的研究,才逐步承认是由隐态和显态两大系统共同构成,也即性体系统和命体系统两大部分共同组成性命。传统中医学讲的“三魂七魄”,其实还只是人体中隐态生命系统的主干。体内的众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一点在《黄庭内景经》中已经作过较为详尽的记载。虽然我们许多人的肉眼不可直接窥见它们,但它们却是客观地存在着的,而且还是每个生命体的真正主宰者,是每个组织器官的真主人,我们的肉身只不过是体内众生的一个载体,是它们的工作间、它们的房屋而已。
人们生命活力的强弱、身体的健康与否,从根本上而言,都取决于性体系统的健康和活力。而性体系统的健康和活力,又取决于它们能量的摄入补充是否充足。人的性体系统一旦缺乏五德能量的滋养,无力担负起对命体维修养护的能力,命体中的组织和器官就必然会出现功能性病变或者器质性病变。这些病变既可以使命体的这一部分器官或者组织丧失机能,同时也必然会造成在其中工作的体元也不能久居这样的“危房”之中,“离体弃居”,弃破室而去。
如果我们命体内的性体系统发生群体性“弃居”,这时也就是性与命的阴阳合抱终结之时,性命分离即是阴阳解体,也就是生命终结、死亡降临之日。
所以,人类对生命健康全面的研究,必须抓住对体内众生群体的系统性研究,而不能只是单纯地在肉体这个外在的房舍,有形的躯壳上下工夫。只有整体抓住性和命两大系统,进行双管齐下的保养和修缮,为体内的众生全面提供高质量和丰富的五德能量,才是人类正确的健康之路。我们要高度重视体内众生的健康和安居乐业,以及它们的工作环境,给它们真正营造一个良好的德道型的内部生态环境,这才是最根本的健康长寿方法。
人的性体系统是以五德之气为精神食粮而生存的,人们常将这种看不见的物质统称之为“气”,或者“炁”。我们通过呼吸和饮食中所吸收的这种先天五德之气和后天五谷之气,这些暗物质的含量的确是太少、太稀、太薄,质量也太差,远远不能满足身内众生的需求。
由于我们身体这座房子的封闭,门不开、窗不敞,因而使体内的众生无法从身体场性的“门窗”(穴位)中直接从外界获得能量,长期只能依赖于体内库储的一点先天元精之气。这一点微薄的仓储远远不能满足体内众生韵需求。因而,它们就都长期处于一种饥饿状态。又因我们自己心中的无明、主观意识的固执、七情六欲的过度放纵,这种能量消耗得太多、太快,使它们没有活力,不能健康地为我们的肉身而工作,因而导致身体各系统组织和器官功能的下降与丧失,或者出现器质性病变,最终导致它们在我们身内无法生存,而与肉体分离,造成生命提前终结的恶果。
由于这些根本性的原因,所以,传统道德修身内炼心法养生术的第一阶段的关键任务,就是开启身体上与外界相交通的相关重要穴位,打开身场中的重要“门窗”,“凿户牗,当其无,有室之用也”①。
①《德道经·玄中》。
在开启这些“门窗”的时候,还要将阻塞及瘀滞的经络疏通。命体中同步存在的经、脉、线、络等物元组织结构,都是传输五德之气的道路。只有使它们全部都畅通无阻碍,使天德五气不仅能够顺利地、大量地经过穴位门窗进入体内,而且这些五德能量形成的气机在经络脉线系统内的循环进入舒畅的正常状态,才能给性体系统提供足够的精神食粮。
为了加快体内病气、浊气、阴气、邪气的清除,穴位开启的通透性必须炼至比一般正常人的穴窍大得多,达到完全洞开、畅通无阻,五德能量能够自由地摄入,体内代谢的浊气、病气能顺利地排出体外。并且,要通过长期不断的坚持,从而保持它们的良好通透性,防止它们再度弥合关闭。
穴位开启是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保持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基础,是修身内炼工程学的根基所在。
人体全身穴位众多,三百六十穴各有司职。其中,三十六大穴是内炼前期必须开启的重要门户。修证者要优先将这些大门逐一地修炼开,为养生保健所用。初修者开始一般主要是治疗疾病和恢复健康,所以第一阶段的基础是将与气机推陈出新直接相关的穴位修炼开来。全身的穴位都是内环境与外环境交通的体表门户,它们既能排出体内的浊气、病气、邪气,也能吸纳外环境中的五德之气。人们通常将这种不易分类的德性能量之气通称为“正气”或者“清气”,或者称之为具有营养作用的“生气”。
所以,内炼养生极其重视开穴,将开穴作为修炼的关键和基础。古称“修门户”,门户开则能顺利地吐故纳新。
第一阶段,需要首先炼开的重要穴位门户通道在上半身躯是劳宫穴、百会穴和双手的十宣穴,在下半身躯是涌泉穴和十趾尖相关的穴位。
上半身的劳宫穴、百会穴和指尖的十宣穴主要功能和作用是“纳新”,吸入天阳五德清气、正气,吸入有益于健康和治疗疾病的生气,而以“吐故”——排泄浊气、病气、阴气、邪气为辅。
下半身的涌泉穴和足趾尖的穴位主要功能是“吐故”——排泄浊气、病气、阴气、邪气,而以“纳新”——吸入天地之正气、清气这种功能为辅。
我们的身躯和四肢上还有一些穴位门窗,它们同时还具备调节、储存、平衡、宣泄的功能。
以“纳新”为主要生理功能的穴位门户和以“吐故”为主要生理功能的穴位门户都同时达到全部开启自如的状态,才能使身体内环境和自然外环境构成内炼养生的生理循环系统。五德能量的正气、清气循着以“纳新”为主要功能的穴位门户进入躯体之内滋养全身;浊气、阴气、邪气则循着以“吐故”为主要功能的穴位门户排出体外而预防治疗疾病,维护健康。
修身内炼的第一阶段,最科学和合理的方法是先将身体这一所“房屋”上的“门”和“窗”①全部打开进行“换气”,使房中的浊气能排出,新鲜空气能进入内环境中,这样才能适宜于体内的众生居住和生活。居住者获得大量清正之气的不断补充和滋养,才能长久地健康和舒适。
所以,“开穴”是内炼养生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一步,必须认真地做到并且加以坚持,逐步将全身穴位打开。
开穴的方法,古称“开灵法”,在内部又分为几个层次和级别,反映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层次性。太极修身的方法,由于高度兼顾着性体系统和命体系统的性命双修工程,所以并不是完全等同于人们所熟知的开穴方法。对普通实践者而言,多数在师者的指导下,运用“自炼开灵启门法”开启这些门户,然后使用内炼方法巩固并加以强化。本书中所介绍的方法,就具有这种作用力。
德道修身内炼心法是在《德道经》引领下的“圣人之治”修身理论和方法中的一个系统性的方法,共分为三步。与人身一太极的生命哲学相配合,既能使人身这一太极整体地维持动态平衡,又高度重视对性体系统全面的道德性再造。
这一再造,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再造过程:第一,是对心灵的德化再造,以达到“观心得道”的状态;第二,是对性体系统中体元、物元、质元的全面再造和提升五德能量品质;第三,是对命体这一载体进行德性品格的再造,以适应对五德之气能量的承载性,从而为天人合一的全面实现奠定基础。
①人体体表的三十六大穴,称为“门”;其余穴位,称为“窗”。
(2)通脉
经脉和丹线等修身生理组织是肉眼不可见而处于太极黑境中的物元生理结构,也是人体生命五德能量气机的传输系统。
人体全身具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以及分支型络脉、丹脉线等特殊性经脉。人的整个身国其实就像一个国家社会,就像一个庞大的城市一样。一个国家或者城市的交通运输建设状态,同样是决定着个国家或者城市存在、发展、兴旺和是否能够充满生机的一项基础工程。
例如,一个大城市的交通,一般分为主干线街道和支线街道以及街巷弄堂。街道的宽窄和立体交叉性能及交通的科学管理,是保障城市交通畅通的关键。交通流畅,则生机勃勃、百业兴旺;交通闭塞,必然难以兴旺发达。
人体的经脉原理与此理相同,经脉有粗有细,直径有大有小,充盈饱满度存在着差异。健康人的经脉基本畅遁,但是管径细小,内部气机的饱和度和流量并不是十分充足,局部还可能存在着狭窄瘀塞,影响着气机的循环,有些区域甚至长期废用萎缩,这些都是气淤血滞产生疾病的原因。
所以,每一个修身者最正确的修炼方法就是,在修炼的早期,开启穴位门窗和疏通全身经脉,对经脉进行扩张,增加通透性和传输性,清除淤滞阻塞,确保它们畅通无阻、无障无碍,使五德能量的正气、清气、阳气能够顺畅地在经脉中循环;而浊气、病气以及邪气也能够及时地通过经脉通路这些交通渠道迅速排出体外。
与此同时,我们体表的门窗穴位如果能够自如地开启和关闭,外环境中的五德能量的清气、正气、阳气就能够流畅自如地进入内环境之中,不断地补充损失和消耗,从而减轻、减少体内众生对体内库储精能量的需求依赖,甚至逐步达到完全不再损耗库储五德元精能量的良好状态。
继续坚持不懈地修持,就能够将已经消耗掉的五德元精能量一爻一爻地逐步复补充足,直至仓库再度先全充实饱满起来,从而实现真正的“返老还童”生理状态,使生命充满青春活力,益寿延年。
穴位门窗自如开启,能够及时地将体内代谢所产生的浊气、病气和阴气等排出体外,从而保持身国内环境中“气”性五德环境的清净。没有污染,这是人体健康的前提。初入门者要掌握好这两个修炼的关键。
“圣人之治”方法论中关于修身的技术方法,是依据“人身一太极”的性体系统生理结构理论而建立起来的实用技术方法。生命结构中充满着“太极”结构模型。这种太极结构具多层级性,层层太极,叠叠太极。
人身中最大的一个太极结构,是一性一命所共同组成的太极大系统。
修身生理组织结构,就是由任脉所构成的太极阴鱼线,由督脉所构成的阳鱼线,以中脉构成的太极弦线,以及上丹田和下丹田代表的阳鱼眼和阴鱼眼,这几部分共同构成人身体五德之气传输的交通主干线。把握了人身这一太极,也就掌握了逆修性命的枢纽,比较容易整体复返于旋极阶段,全面进行升华变化,从而步入无极大道之境。
生命中性体系统内,这一太极型修身生理组织结构,是五德之气在人体躯干上传输的主要通道,它本身又分为“经络型太极结构”和“髓道型太极结构”。其中的“经络型太极结构”只是“常道”中健康人体的结构模式。在这种太极型结构内,五德能量气机运行是一种正常的“经络通”。从人体的左侧观察它,一般以顺时针方向传输运动为主。通过一般方法的修炼,使它逆时针方向在督脉和任脉上作圆周状运行,俗称“经络小周天运行”。
高级的内五德能量的运行方式,则是一种在无为状态下,在没有意识参与状态下修炼而成的“髓道型太极”运行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按照攒簇五行的方法,将体内的木、火、土、金、水五德之气聚入下丹田之内,经过有为和无为双重状态下的烹炼,然后再在无为状态的默照中静候下玄关开启,升华结合成能量高密度的质性光团。这个凝聚性的五德能量气机中,它所富含的是修心的五德能量精华与炼命的能量精髓,是这两者的完美结合体。它是经过尾闾穴进入脊髓腔上升,经命门穴、夹脊穴、脑户穴,而进入颅脑腔内,深入脑组织的皮层和质层,直达大脑中央的泥丸宫内,然后经 上腭弓咽喉部下降,经过重楼咽喉,再进入任脉深层区下降的循环模式。这种太极模式才是真正再造生命的必经之路。
人体除了躯干区的这一关键太极模式外,还有全身整体性的大周天太极循环模式路径。但是,上乘的大周天循环传输必须建立在髓道通型小周天太极运行模式的基础之上,只有这一模式才是真实不虚的,而并不是人们所知不深的、皮下浅表内的经络循环型周天,只有髓道通的小周天,才能反映出体内的先天元精库储的全面修复情况:体内历年所消耗的元精能量重新修补、反夺复归于新一阶段的乾健状态;六爻皆为阳爻的模式,在身内已经具备。因为只有在元精储备复原,并且同时具备大量富余能量的前提下,才可能真实地出现髓道通的小周天。在这个能量与传输系统之间,同样是相辅相成的。
生命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康复,在穴位开启、与自然宇宙能量场的能量交流中,才能进入顺利进行和充分吐故纳新的层次之中。“吐故”是纳新的前提。“吐故”之“故”,包括肉眼可见性的有相物质,例如痰液、汗液、粪便、小便等类物质;这些吐“故”的生理功能,需要通过有相的组织器官完成;但是,“有无之相生也”,生命活动过程中并非仅仅只产生有形有相的“故”,而是同时也会产生无形无相的“故”。无形无相的“故”,就是指非肉眼可见的浊气、病气和邪气,这三种气同样是生命活动过程中必然产生的无相物质。无相的物质只有通过无相的生理组织器官才能顺利地传输和排出身体。生命的“吐故”而排泄无形无相物质的传输组织器官,在深层是八脉道,在浅层则是十二经络。深层的八脉道负责着直接从器官和组织中收集传送浊气、病气、邪气的职能;浅层的十二经络则是主要负责传输的职能;体表的穴位则主要负责敞开门窗排泄浊性无相物质的功能。
动以炼形。太极炼形的方法以动为主,生命体在非疲劳式、轻松舒缓、符合无形无相生命物元组织结构特征的运动中,充分发挥无形无相生理组织的功能,将体内积蓄的浊气、病气、邪气等能量形态的物质排出体外,清理与净化心和身。在净化清空的前提下,使生命体具有“纳新”的空闲之地,充分发挥出推陈出新的生理功能,既能达到净化心身的目的,又为生命体质量的提升和进化,改变品格与品质、再造性命奠定坚实的基础。
(4)补能
整个宇宙都是道所化生,德所长养。道德具有超物理学的物质性。这种物质性,古代称之为“道光德能”。德能的物质形态就是肉眼不可见的“气”。这种气态物质又分为五大类,分别称之为“木德”(仁)、“火德”(礼)、“土德”(信)、“金德”(义)、“水德”(智),或者简称之为“木气”、“火气”、土气”、“金气”、“水气”这五行能量。
这五大类德气能量,又分别滋养体内五臓之中的神:木德之气,主饲于肝;火德之气,主饲于心;土德之气,主饲于脾胃;:金德之气,主饲于肺;水德之气,主饲肾。
由此可见,德就是能量,是长养我们人类生命能量的“生者气”。德,对于人类生命的健康生存,对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原动力作用,人类与自然万物都须臾不可与道德分离。离开这一根本的自然法则而外求探索与研究生命和健康,都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方法,最终必然会一事无成。
某些德性品格的不足,造成自身内环境的心和身的处于“不相应”的状态,从而导致难以获得天德地慈光气的及时补充,因此每个人内修五德就是获得与补充能量的先决条件。只有内修五德的不同德性品格,才能达到符合五德能量之气的频率、频谱,才能达到“同气相求”,达到同频共率谐振接收的状态,从而获得道光德气的补充、修正、充实和完善。
道德修养是生命真正健康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只有具备完善的五德品格,才能从自然中获得相应的五德能量的及时补充。
五德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中五臓功能的原动力,它像血液等体液一样,是生命的能源。虽然它暂时是一种不可见的无形物质,但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无形而有质的物质,是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物质。世间万物皆有气,五德之气广泛地存在于空间和万物之中,只是有五德之气的含量大小和质量高低以及主次的差异性。人体内本身存在着五种德性之气,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每个人的五德之气的质和量都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别。五德之气的强弱、主次、高低不同,直接影响人体五臓系统的健康和生命的活力。
人体内在的五德之气主要由体内库储的元精之气转化而形成,其余部分则通过呼吸伴随吸入空气纳入微量的五德之气,经肺入血补充。五德之气与体液具有良好的亲和性,血液也是它的载体之一。
由于各种生命活动的消耗和七情六欲等各种原因,我们人体之内的五德之气总体而言是不充沛的,普遍处于一种入不敷出、供不应求的状态。体内的众生都处于一种饥饿的“贫气”状态,急需获得不断的补充和接济,才能胜任它们在生命体内所担负的工作任务。
由于气是道德所化生,道光德能具有极为纯正的德性品质,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全都饱和性地含在其中。这五德与每个人体内的德性相对应,如果自身体内的五德品格缺乏和不足,就难以产生谐振融合,这些天德地慈的光气就难以真实不虚地进入我们的体内,融入五臓之内而产生营养补充的生化作用。
即使人们使用各种巧取豪夺的手段,盗取五德能量进入体内,但是由于频率的不同,最终也就难以吸收应用。因此,人们要想获得五德之气能量的全面补充,就必须全面地内修五德的品格,使自己心身中的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的品格都基本符合五德之气的特性。
五德之气的能量对众生都是平等的。要想获得,必须有德;只有存其德,才能获得。修养道德,充分净化自己的私心贪欲,改造不符合道德的禀性,根除不良的习性,建立道德人生观,是真正获得五德之气的必由之路。
许多人长期坚持练习“气功”,但是由于不明道德、不修五德,他们的勤苦练习虽然短期效果也会非常明显,但是大多数却难以维持长期效果。
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的五德品格基础,并且各有所长,因此在其所长的德性品格中,能够获得相应的德能补充,从而产生一定限度的治疗、保健和养生作用。
但是,由于不明道德、不主动修养德性,就会造成独木难支大厦的局面。如果仅仅某一种或者一两种德性品格能够获得五德之气之中某一种或者两种能量,而其余的四种或者三种德性品格极差时,则常常不能长期维持这种获能状态。因为五行本身具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的特性,五德品格中弱势者的阴气强盛,就必然会大量夺损、消耗品格强势者所获得的能量,并且也会阻碍它们顺利地获得和转化相应的能量。
从内五行德性品质的分类而言,阴五行是阳五行的天敌,是阳五行五德能量的天然破坏者和阻碍者。修养道德就是一个清除阴五行而扶生阳五行的过程,只有将阴五行的特性逐一地从我们的品格中清除,全面扶生阳五行这个五德的品格,整体提升内环境中五德的品格,才能确保五德能量的全面摄入且不被阻碍和虚耗损失。
因此,修养道德品质,将心身改造成符合德性要求的盛德之器,甚至打造成高品质的道器,就是实现充分获得五德能量,使生命真正健康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坚实的基础,我们也就难以获得五德俱全的光气能量,难以承载和应用这些能量,难以运用五德能量滋养体内的众生,进而获得长期的、稳定的、真正的健康。
(5)库储
天德地慈的光气与水有极佳的亲和性,有水即有气。人体内70%都是水,血液同样具有极好的载气性。光气在人体中与血液紧密结合,推动血液的运行而参与有效循环。
由于五德能量的气与水具有极强的亲和性,因此可以像血液在体内的储存方式一样,广泛地储存于血液储存之处,与血液结合在一起,同时储存于微循环系统和脾、肝、骨髓等各处。气同样具有有效循环、微循环、臓器储备等特性。其中,先天肾气储备的特点并不完全等同于血液储备的特点。北海圣骨是先天元精能量的主要库储之地,故有“肾为先天之本”的说法。
由于光气本身的先天无为道性的特点,它们本身在体内还具有三个大的储存仓库,这就是分别位于腹腔中央、胸腔中央、颅脑中央位置的下、中、上三个丹田。三丹田是调动体内五德能量和摄入宇宙自然外界五德能量的加工场和库储场,具有双重功用。
丹田是指人体内中脉与颅脑腔、胸腔、腹腔三条前后贯通的内丹脉相交的十字交叉区域。丹田一般直径约一寸三分,具有可大可小的特性。腹腔中央为下丹田;胸腔中央为中丹田;颅脑中央为上丹田。当连接上下的中脉炼通和贯穿前后的丹脉也修通后,才能充分发挥这三个丹田的全部德道修身生理功能。
三个丹田都具有仓库储存和凝练转化精、气、神的功能,只是各有侧重性而已。初期阶段,光气的储存和凝练转化都集中于下丹田内。因此,在基础和初级阶段,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开穴、通脉、补能,还要同时重视储存光气仓库的建设,动以炼精,炼精化气,气化储存。这些无为自然的先天变化过程都是在丹田中全面完成的。因此,建设和修葺高质量的光气仓库,是生命再造工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丹田仓库的建设,主要是通过静坐、内观、养炼,出有入无地观照内丹田而完成它的建设。其中,运用有为方法和无为方法,打通整个中脉和丹脉是丹田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在此基础上进行丹田的建设,也就比较容易完善高质量的光气储能功能和加工深化提纯质变的功用。在此基础之上,再修爻补漏,将损耗丢失的五德能量元精之气,全部高质量地内储修补齐全,恢复乾健状态的内在生理指标,回归到十六岁以前的内环境状态。
整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道德教育与养生研究中心 何良庆
标签: 太极修身 熊春锦 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