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共资讯市 【切换城市】

《太极修身》(2)生命的原动力

2018年10月15日   生活资讯   来源:游金地   编辑:云淡风轻

8
摘要: 当我们掌握了生命是一性一命共同组成的双重结构的复合体以后,还必须认识“性”和“命”这两大系统中各自的能量来源和摄入的途径。

第二章   生命的原动力



  1.道德能量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当我们掌握了生命是一性一命共同组成的双重结构的复合体以后,还必须认识“性”和“命”这两大系统中各自的能量来源和摄入的途径。

  老子《德道经》中说:“神得一以灵。”这个“一”是指什么呢?就是指德。道本身无形无象,不可名状,它运用德而化生长养万物,道生一而化德,德入有相之物为气而显道。德与气,就是这个“一”。这个“一”内含有两种成分:其一,就是“德性能量”;其二,就是她进入一切有相之物以后的物质形态“气”。生命中的性体系统获得这个“一”以后,就能发挥出灵性、活力,自由地工作于无相与有相的双重环境中,使生命充满活力。道光德能,是人类生命中性体系统的唯一精神食粮。

  《黄帝内经》中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这段话所揭示的就是“天德之炁养神,地谷之气养形”。这也就是说,道的德能是以气的物质方式,滋养着人们的精神系统、灵魂系统,也就是性体系统;而地上的五谷杂粮等有形食物里承载的地气,所滋养的是我们的形体、肉身,也就是命体系统。德的能量在体内流动和食物所转化的气在体内相搏①,这两种能量融为一体,共同支撑着生命的活动,使生命具有活力。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这也就是说,天上的五种德性是不可见、不可观的气——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这五种道的德性能量,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和灵魂,维持着体内众生②的工作。我们体内的众生就是依赖于这五种德性的能量,才能正常地在体内担负起生命活力的各项任务。离开这些五德能量“气”的滋养,我们性命两大系统中的性体系统也就无法正常地在体内工作,生命的健康和旺盛的活力也就难以保持。在性体系统完全不能获得道光德能的营养,丧失在命体系统这一内环境中工作的可能性,不得不离开命体系统之时,也就必然是生命的终结之时。如果某单一性子系统内臓环境中的体元丧失获得德气能量的功能,那么它所主持工作的某一命体系统的臓器,也就必然会出现严重的器质性病变。“无之以为用”的“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之时,“有之以为利”的“有”也就必然不能很好地被“利用”,从而就会损坏。

  地以五谷滋养生命之形。大地种植所产生的五谷,以及各类可供口腔消化道进入人体的五味等有形的物质,只能营养人体的命体系统这一有形的躯壳。这一类五味之气,对于生命和健康同样是重要的,但并不是绝对的。五德之气养神,才是生命的主导。现代人舍本求末,颠倒为用,片面追求生命中命体系统的单一式健康,所以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独阳不生,孤阴不长”,太极阴阳是一个整体,不能缺失任何一方。生命的性体系统和命体系统同样是一个整体,只有五德之气和五味之气同时充足地营养人体的“性”和“命”这两大系统,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健康心身。古代经典中说“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浑如醉”,也就是一种极为精妙的描述。只有此先天的德能之炁和后天的谷气双得,同时作用于我们生命的性体系统和命体系统,才是生命的最佳状态。

  道所产生的五种德性能量,常人主要是经鼻孔通过呼吸系统引入体内。但是,这种随呼吸的空气而同步引入的能量,是极其微弱的一种补充摄入,远远不能够满足生命活动中性体系统对“先天炁”的需求。因此,必须不断地调用体内元气的仓库储备,耗损体内的先天肾气,使人逐步衰老,丧失健康。
  ①古文“搏”、“薄”相通。“相搏”,相互激荡之意。

  ②体内众生:指性体系统。

  2.人体先天精炁的摄入和损耗

  修身生理学认为:人生在十六岁前,是自我完善过程。这一时期,身内德性能量的先天精炁是从父母处遗传继承性获得一部分。同时,由于内部的生理机制是逐步由先天向后天转换的,身内先天生理机制逐步被后天方向的发展所抑制和取代,在后天未完善前,身内先天生理机制仍然可发挥先天生理机制功能,从而能够从天地中摄取元气供给形体的需求,并且能将多余的能量转入储备,从而满足人体向后天转化的“常道”总趋势。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阴阳合,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筋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臓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臓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臓盛,乃能泻。今五臓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形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夭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肾气乃生命的先天之本,是每个人所具备的内德能量体。它本身在体内的分布变化和升降变化,都直接关系着性体系统的生理功能和生命的活力。这个内德能量体的先天肾气,就是决定我们生命长短的物质基础和仓库。在人进入十六岁(“二八”)以后,先天肾气消耗的速度、被补充的可能性,就决定着健康的可能性和延年的可行性。如何长葆“气脉常通”,而使“肾气有余”,达到“天寿过度”,就是“圣人之治”的方法论,是修身的方法论、养生的方法论和预防保健的方法论,也就是一门真正的生命科学技术。

  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的“圣人之治”方法论的修身学,对生命的这一现象的观察更为细致、全面和深刻。这些理论都对生命中性体系统这个阴“牢抱而不脱”地进行了分析,充分体现出“知白而守黑”、“阴阳先后乘”的生命科学观。

  传统修身理论在描述这一现象时说:“人从父母处获得的先天原始祖气的重量,是二十四铢①,为一两之数。”

  一至三岁②,身体内的先天生理机制从天地中摄取生长元气四十铢,加上从父母处继承的先天原始祖气二十四铢,共六十四铢,从而生成一阳之象,构成六十四卦中“复卦”的卦象模式。这一阶段,人体的前囟门和后囟门从良好地接收天德之气的状态,逐步过渡到闭合状态,逐步丧失了通过囱门直接获得天德之气的能力。

  生长至五岁,经过身体内的先天生理机制从天地中摄取,就又增长元气六十四铢(2.666两),而生成二阳,构成六十四卦的“临卦”之卦象模式。

  生长至八岁,经过身体内的先天生理机制从天地中摄取,就又增长元气六十四铢,而生成三阳,构成六十四卦的“泰卦”之卦象模式。

  生长至十岁,经过身体内的先天生理机制从天地中摄取,就又增长元气六十四铢,而生成四阳,构成六十四卦中的“大壮”之卦象模式。

  生长至十三岁,经过身体内的先天生理机制从天地中摄取,又增长元气六十四铢,而生成五阳,构成六十四卦中的“夬卦”之卦象模式。

  生长至十六岁,经过身体内的先天生理机制从天地中摄取,又增长元气六十四铢,而生成六阳,构成六十四卦中的“乾卦”之卦象模式。

  人生长至十六岁,共获德天地三百六十铢正气。也就是天德之气和地慈之气。加上父母先天所赋予的二十四铢祖气,共计为三百八十四铢,每两是二十四铢,刚好是一斤之数。发育至此,周天数足,精、气、神俱足。性体系统的质元物质至此进入饱和状态,也称之为内德能量俱足状态。

  人在此年龄阶段,人体内环境中的先天生理机制的功能尚未被后天生理机制所完全取代,下方元精未漏,精气充实,如能得明师指示,修证性命则易于成功。少年儿童中多见或能培养出特异功能者,其原理也在于此。凡超出此年龄阶段的生理指标者,身内先天之气即开始渗漏和被天地反摄,也就是精、气、神的质元数量和质量都将出现低于先天生理乾健平均正常值的情况。没有达到此平均正常值时,都必须修爻补漏,回归到这一阶段的生理指标,使仓廪充实。

  八十老妇修身,也要由月讯枯竭而炼至月讯复生、复至,再又炼至月讯不来,此时才返回到十六岁左右未破漏之生理指标状态。炼至仓库中的五德能量充实,在此基础上,进而采取先天药物,修证复返性命之先天。

  九十老叟修身,也要由精气干枯而外采五德能量内补,内调元精复充,炼至精气复生,夜夜阳举,举而有物;再炼至精足而不漏。想要复归于十六岁左右的乾健之身状态,达到此阶段的受生理指标者,应先修炼到不漏。在不继续渗漏的基础上,妙用一个“摄”字。否则,虽有妙法摄天吸地之精英,也不够渗漏之速矣。

  何为“漏”?后天意识一动即为“漏”。眼、耳、鼻、舌、身、意,此六根的不符合五德要求的“常道”私心、贪欲之动,皆为“漏”,而并非单指身内的元精外泄为“漏”。身、心、意三家统驭六业根,这三家不为常道后天智识所动,六尘不入,六根清净,则能真不漏。

  “摄”,一般是指摄天取地,摄取宇宙空间中、高维时空中的非肉眼可见隐态先天质元类之物质,也就是道的天德之光和地慈之气。这些隐态先天高能量物质,青少年可依赖体内尚未休眠的先天生理机制“盗”得而养身心。中老年人亦可以用方法调动身内先天生理系统的功能,使其复苏,摄取身外先天德气能量,复归于身心,补充原来顺行所漏、所损。

  摄取有法,其法甚多,有优有劣。但是,世间之法大多数都缺乏系统性。各家学说中的这些方法,常常都是一鳞半爪,难窥其系统性。可依据相关教材“慧修性命”的修身方法选取三原则,筛取适合己身之法而修之,则能事半功倍,从而真正实现“辛苦两三年,快活千万世”。

  人之生命,一至十六岁左右,欲与情一萌动,元气即开始泄露。如不识生死之道,不知禁忌,贪恋欲与情,在十六岁至二十四岁,就会损耗丢失元气六十四铢,“乾卦”最下面的爻破损一道阳爻而变成阴爻,构成“姤卦”卦象模式。此时一阴生于下,先天淳朴散逸,后天情识智障日浓。如能觉悟,区区一道阴爻之修补并不困难,恢复于乾健状态则指日可待。

  由二十五岁至三十二岁,又是八年。如果还是不识返还之道和养生之法,在常道中任其自然发展,必然又会再耗散元气六十四铢,“姤卦”九二爻变为六二阴爻,“姤卦”演变成“遁卦”卦象模式。

  如此每八年耗散六十四铢,破损一道阳爻变而为阴爻,等至六十四岁,“乾卦”变“坤卦”,阴阳反复一周。从父母和天地中所获得的三百八十四铢(一斤)天德元气,耗散净尽,复返于“坤卦”,纯阴用事,唯赖水谷之微阳以生,呼吸取天地之微气以延命。

  如能勤修五德、苦炼性命,掌握接命法则,则亦能阴极而生阳,穷上而返下。一堵漏,二添油,双管齐下。“啬转宜极早,接命莫教迟”,则返老回春有望。

  生命之生成、成长与终结、分离,隐态德能质元类物质是其最基本物质,离不开天德元气、先天真一之气这个先天道性物质。天德元气是最基本的生命元素。显态质源类物质血液、淋巴液、神经递质、脑脊液等,虽能给形躯活力,但隐主宰着显,如果没有先天隐态质元类物质的生理作用,则“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生命难以维系其进程。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生命的健康和长寿,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和身中,生命就掌握在每个人的手中。古代的德道学说之所以发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豪言壮语,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性命两大系统的天人之秘,认识了五德之气的能量就是生命的原动力,内德的品格与宇宙五德能量的真实相印之日,就是生命彻底解放之时。就看每个生命如何去科学地争取,如何去系统性地把握和努力。其中根本性的秘诀,就在于如何长葆“气脉常通,德气永注,内德不损,从而使肾气有余”,达到天寿绵绵。

  ①铢是古度量制的计量单位,二十四铢等于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②古代出生为一岁,也就是现代周岁概念中的〇岁,以下年龄依此类推。

  3.道德心灵是健康生命的基础

  道化生德,用德性能量的方式滋养扶生万物。天光德能,以气的形态充满宇宙和万物之内,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要想让天光德能顺畅地进入我们的生命之中,补充体内元气的损耗,就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笫一个条件,就是求取者本身内在的德性修养水平,也就是德性品格必须与天光德能之气的频率相合,同气相求,才能同气相聚合。道德修养的五德状态与天气的五德品质越接近,所获得的元气也就越全面和越丰富。离开生命体内部道德品格的修养,则无法获得天赐的五德之气的能量。

  因此,内修道德就是认识生命、再造生命、改变生命的根本之路。在心身中不能实践德道修养者,就不会具备接收、储存、转化五德之气的功能。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电视机的频道不相同,也就难以接收到特定的节目。“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①,这就是自然法则。要想获得真正的健康和长寿,就必须修养心身的五德品格,使心身这一内环境“同于德”和“同于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吸收五德之气,使心身真正成为五德之器,承载五德能量之气。

  生命再造工程,不离“修炼”两字。“修”和“炼”,就是这项工程的基础和根本。这个“修”,也就是修持心身中的德性品格,使我们的生命具备五德的品格,成为能够承载道德能量的容器,成为道器和德器。

  第二个条件,就是要做到“气脉常通”。如何做到?就是一个“炼”字。通过修炼系统的修身方法、“圣人之治"的系统方法和修身的具体操作方法,来达到气脉常通。其中,实现气脉常通的第一步应当是开门启窗,将与命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性体系统中的物元系统中经络系统上的穴位打开。穴位就是生命与外部空间交流的门窗。

  对道德修养实践者而言,如果将命体上的穴位门窗都打开,经络通道疏通,也就能充分地增强五德之气进入体内的途径,能够更多地吸收天德之气进入体内,给体内的众生传输补充能量,使它们处于富营养状态。现代人由于离道失德日久年深,无法观察到道德。

  ①《德道经·同道》。

  能量的五气对性命中性体系统的重要生理作用,将道德的德性虚无化,不能认识德的能量和营养作用;片面追求可见的物质享受,认假作真,本末倒置,只知以物养命,不识以德养性;盲目追逐“有之以为利”,忽视甚至忘却了生命的真主人是性体系统,因而造成性与命和谐统一的阴阳失衡,导致疾病丛生,疑难杂症蜂起,社会犯罪率居高不下,整个世界灾难重重。

  人们盲目地追求物质利益,私心欲望没有遏制地膨胀扩张,使体内的道德能量日趋下降,库储人不敷出,私欲利己的个性张扬,阴我私心毫无道德制约。人们只知命不识性,人心的道德观已经下滑到信德不存的最后底线。心灵道德的沙漠化已经发展到了极其危险的境地,这是人类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德性不立,不修五德,生命难以真正健康,这是一条生命的基本法则,人类最终会有一天认识到这个自然的真理。



  《黄帝内经·灵枢》曰:“五臟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天徳之气进入体内,五种德性能量分而入臟,合神气魂魄而贮藏。所以,只有五德俱全的德性充满心身,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齐全并且淳正不杂,以此五德能量滋养支撑肝、肺、心、脾、肾五大生命子系统内众生,使它们都能营养丰富而“安居乐业”,才能真正健康,我们的生命才能具有旺盛的精力与活力。

  宇宙化生养育生命的根本物质,是道德能量,它是所有有形生命体中众生的精神食粮,是维系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道德,是生命再造工程学的灵魂。道光德能,是生命健康的根本保证。它虽然肉眼暂时难以窥见,却是所有生命中灵魂的生命源泉。可以说,道德丰隆者、五行德性健全者,必然健康,五臟安宁,心身愉悦康泰,命运和顺。

  “天饲人以五德之气,有德则获得这五种能量物质。这就是说,只有心身中具备德性的品格,才能获得五种德性能量。五种德性的品格必须齐全不缺、质量合格,才能完整地、全面地获得这五种德能。德性品格上的参差不齐,使人的道德水平各异。这种差异性,就决定着人们体内五德能量摄取的不同障碍,同吋表规出健康强弱的不同性。

  “圣人之治”的方法论、修身的系统方法、养生的技术,以及修身内炼,首先要明白所使用的物质。要明白这个“德”,先要识这个“德”和知这个“气”,全面了解“德”的成分和组成,如此才能自觉地修德、守德、行德。

  “德”从字义而解,“德”,由“彳”(众生)、“十”、“四”、“一”、“心”等字共同组成。其意义是指:要一心为众生做到十种善行,恪守四项行为准则——这是“德”的字义,但仅仅是指“德”的品格性。

  “德”除了品格性之外,还具有能量物质性。《黄帝内经》中说:“天炁,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这也就是说,道依德显,而德义以炁的物质方式,呈能量性存在于宇宙时间和空间之中。德即是炁,炁即是德,炁,就是清净光明的德性能量。

  几千年以来,人类最大的失误,莫过于没有真正地知道和高度重视以及实践“一隐一显谓之道”。在生命科学领域中,长期只在“知白”中单向性发展,未能真正体悟到老子《德道经》中“知白守黑”的真理。长期以来,人们对生命的了解,只是局限于对显性的、对看得见、摸得着的后天有为物质的研究和应用,不识生命的本质是“非常道”、  “非常名”。人们都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自误,而不知真的质元德气、物元组织器官以及体元这些隐态的生命和物质才是生命的根本,而误将显态的假当为真,抱着空气、肉体、显性器官组织和五谷五味的营养不放;只知养形保命,全然漠视养性修心,长时期地视真为假、以假为真地生活,全然不知是隐态的三元支撑着躯体这个空壳子前行,离开了三元这个根本,人身只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

  所以,研究和实践生命再造工程,必须依据《黄帝内经》和老子《德道经》的“黄老学说”理论和众多人体生命科学前圣们的切身实践体会,以及他们的宝贵经验全面展开,才有出路,才能把握生命的根本改变和再造。修习任何方法、门类,都应当穷通宇宙道德真理,“明理知法好修行,以德归道不迷程。"世间虽然有干门万法,但是任何正法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这就是指引众生修养淳德归道。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①修心修德,才是生命再造的关键。身中五德齐备、心中五德汇聚之时,在“明明德”之中,理通法随,即会踏上正确的生命再造之路,充满光明,朗照自己的人生,同时也能布施此德能帮助众生。

  ①《黄帝内经·素问》。

  “心性修持大道生,德性为基问前程。"德生功,功依德行。生命的双重结构特性以及性体系统所需能量的属性,决定着生命和健康以及命运都离不开五德能量的支撑和长养。得(德),则长生顺遂;失,则疾病缠身,此起彼落,命运乖舛。

  4.德气能量的中和意义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道为“O”,德为“一”,万物都具有阴阳“二”的属性。但是为什么老子强调“三”才是万物产生的基数呢?“三"是由“—”和“二”共同组成。“二”所阐明的是万物的阴阳属性和变化特征。例如,正反、上下、成败、生死等都是二,都是阴阳。但是,从生命的生化和长养而言,从事物变化的推动力而言,这个“二”没能囊括万物持续“生”、“化”的原动力。生命和事物的一切变化都离不开能量,都必须要有能量的支撑,太极图只有依靠“德一”能量物质的滋养,才能运行、转动。太极图里的白和黑,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产生变化。阴阳二的旺衰、生死,完全在于“德一”这个能量的输布充盈。“三生万物”使我们得以窥见体内最细微的基础结构,一个个太极模式产生连锁性的反应和变化,才能使我们性命这一大太极的品质发生根本性的提升。

  “德一”能量的背后,还有一个最根本、最初始的动力之源,这就是道,就是“〇”,就是无。“道”无形无象,没有边界,是一个“〇”的状态,类似于现代物理学中发现的真空能量状态。但是,虚无生万有,正是这个“无”——“道”,生出了初始的“有”——“德一”,并且驾驭着“德一”而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中既含有“德一”,同时也含有“道〇”,所以万物都应该尊道而贵德。

  道化生万物,德营养万物。德无形而有“质”。虽然我们捕捉不到德之形,但是却能通过“修之身”捕捉到“德一”(中气)之“质”。这个中气在万事万物中发挥着扶生、长养、平衡、和谐、和合、和煦、和畅、中和等生化功用。我们把万事万物中蕴涵的德性能量物质称为“气”。气和德在能量属性上是一致的,但是气相对来讲有局限性,只反映了德在有相物体中的某种能量属性,只体现了“德一”的一部分特性。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天德能量左旋(疏布),地球通过吸收天德能量而产生的地气能量右旋(吸收),使天地之间的真空——“O”,扭结成了一个“8”字,进而通过能量的挤压形成了太极能量场,从而诞生出地球上多姿多彩的万事万物。

  德的能量充满着整个宇宙,而且它的运动是螺旋式的。像我们看到的星际、星云都是旋转式的,自然界里的牵牛花盘旋向上而生,海螺的螺纹逐步地旋转开来,山羊的角也是这样,包括细胞里面的DNA两条基因链也是呈螺旋状地扭合在一起。

  我们在接收天德能量的时候,会在头顶上自然形成一个旋涡”。这个“旋涡”的场如果扩展得比较开,伸展得比较好,接收天德的能量就更通畅一些。我们的手指头上也有“旋”。通常来说,指尖的旋涡场性形咸比较完整的人在内炼时进步的速度是比较快的,因为与自然界的能量运动容易同频。在人体内,实际上还有很多组织也具有这种螺旋的特性,这些都跟自然能量旋转的原理是同步的。自然界的万物也都主动地在顺应“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的规律。



  对“德一”这一肉眼不可见能量物质的认知和把握,是老子“三生万物”哲学理论与西方哲学理论的重要分水岭。德国天才的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在接触到东方的易学以后,虽然受到阴爻和阳爻卦画的启发,发明了现代计算机二进制的数理模式,却在将阴阳理论运用到其哲学领域时,片面地认为“二”就能够产生万物。他把中国的阴阳学说冠以“辩证法”之名,企图用辩证法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他的辩证法理论虽经过康德的完善,经过黑格尔三段式的推演而声名大噪,却没能帮助西方的哲学家们在几百年辩证“二”的争论中达成共识。机械、片面地运用“三生万物”的概念,缺乏“修之身”对中气的把握,是唯物和唯心两大哲学阵营长期对峙的重要原因。

  其实,只要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中气以为和”的现象在我们后天智识可以企及的范围内比比皆是。在宇宙天体中,既有星系,也有黑洞。星系在不断地膨胀,但是另外还有一种收缩的力量存在,也就是黑洞。在膨胀和收缩两者之间,就有一种内在的真空能量在起着稳定作用,使它不至于失控,不至于出现宇宙天体的崩溃。这个真空能量就是“中气以为和”的德能。一个星系内,星球之间为什么能够有序性地、各自按照自己的轨迹不停地运转而不发生紊乱?是因为每个星系的天和地之间都存在着“德一”的能量,在起着稳定的作用。这种有序性和稳定性只通过星球之间的作用力是不足以实现的,必定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架构,规范并综整了整个星系的有序运动。据说,不少科学家已经开始对这个不可见的“物质架构”进行研究了。

  我们的生命也是这样,我们的精神和肉体这两大系统如何才能协调配合,健康地生长和发展?这就要把握住“精、气、神”三大生命基础物质中处于中间地位的“气”,进行“中气以为和”的修身实践。

  老子“中气以为和”的理论,涉及隐显空间、万事万物的各个方面。如果我们能认识和掌握好中气的生化作用,充分应用这个有质无形的能量,对性命两大系统进行提升和再造,就能掌握“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动权。

  道光、德能这些高级能量物质,以一种超越我们后天认知能力的形态存在着。不同的时空点,不同的维度空间,道光德能的质量和浓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在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上,包括太阳系、银河系,相对于高维空间的宇宙核心来说,道光德能的浓度相对比较稀薄一些,有相世界的物(源)体(源)相对无相世界的物(元)体(元)来说,包含的德气也相对较低。

  5.生命能量的属性

  天德养神、地气养形是生命的两大能量来源。“天德”、“地气”这两种能量的营养范畴不同,各有其特点。天德的能量,营养我们整个的性体系统,包括三魂、七魄、五臟之神和培生性性体;地气的能量主要营养七魄和肉体,也辅助营养与肉体功能密切相关的体元,地气营养三魂的能力稍差。三魂主要管理我们的心理活动和大脑的神智精神活动。七魄主管肉体的功能。我们肉体所有的功能活动并不只是受意识的指挥,关键是其中还有七魄在主持工作。魄与我们的形体、特别是肉体结合得非常紧密,魄运用肉体做功,就称之为“魄力”。

  天德的能量通过五种品格属性和五行属性进入我们的体内。在品格属性方面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在五行属性方面标志为金、木、水、火、土,阳五行在人体品格方面的表现就是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五德能量的充足摄入,是维护精神系统以及内臓系统健康的根本保障。忽视、丢弃道德品格的修养,将使我们的性体系统不能通过同频共振的方式获得足够的德性营养能量,即使命体系统的营养来源非常丰富,仍无法保持整个肌体的健康。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代科学、现代医学虽然越来越发达,人类的饮食营养越来越丰富,人类总体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水平反而越来越低下,疾病反而越来越多的原因。丢掉了太极模式生命双重结构整个半边的医学和营养学,注定不能带给人类真正的健康。

  地气对七魄和命体的滋养是通过“地气”和“地谷”两种方式完成的。地慈之气无私地滋养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因此,所有地球上长出来的食物中,也含有微量的地气,这一点还没有被现代营养学所发现。我们很多人在健康出现问题的时候,只会去找是否是缺乏某种营养物质、某种维生素、某种微量元素的原因,从未考虑过是否是地气长期摄入不足,主持命体生理功能的七魄“营养不良”造成的。如果我们能够在把握住有形的营养物质摄入的同时,也把握住地气的同步摄入,那么康复的速度和效果将会快得多,明显得多。

  对一般不修身内炼的人来说,地气摄入的主要来源是食物中所含的少量地气。食物通过消化道的分解,所含的地气重新释放出来,供我们的七魄和命体所用。但是对于进行修身内炼的人来说,却可以直接通过皮肤、穴位等渠道,运用一定的方法直接吸收地慈之气。修身内炼深厚者甚至可以在一段时间中(最少七天),不进食日常的食物,依靠地气维持各种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为后天的各种活动提供能量来源。

  中国传统中医以“精、气、神”三大生命本源物质为重点研究对象,因此得以通过千姿百态的病象,抓住致病的根本原因,通过“汗吐下和清温补泄”等顺势利导的各种调气方式,调节体内天德地气能量摄入的不足、失衡或紊乱。由于紧扣性命双重结构的特点施治,在治愈西医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中发挥出显著效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熊春锦

整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道德教育与养生研究中心 何良庆


游金地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Powered by 游金地,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解读热门新闻,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责任编辑:云淡风轻]
标签: 太极修身 熊春锦 道德教育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1
  • 2
  • 3
【日照银行·阳光贷】有品质生活更阳光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