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东方的悊(哲)学观,可以说是一种“道德悊(哲)学观”和“文明悊(哲)学观”;而西方的哲学观,则可以说是一种纯粹的“文化哲学观”。
第三章 治理学的文明与文化土壤
第二节 中华文化的悊(哲)学根源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提到:“在人类生存的任何地方,道家都是最早的一种哲学。”但是,前几十年,众多的民族虚无主义学者一直认为哲学是西方的产品,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因此一开口引经据典的全部是西方的哲学观或者思想,开口尼采,闭口黑格尔,等等,以此为荣,而罕见提到自己祖先们的悊(哲)学思想和文化。
****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就是一种正确的哲学观。文明诞生文化,文化诞生哲学,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诞生的悊(哲)学观,我们后代子孙有责任、有义务首先疏理清晰。
一、文化和哲学的自信维系治国方略的方向和发展
中国人的悊(哲)学和西方人的哲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东方的悊(哲)学观,可以说是一种“道德悊(哲)学观”和“文明悊(哲)学观”;而西方的哲学观,则可以说是一种纯粹的“文化哲学观”。
在东方文化里,悊({哲)学,是宇宙观、天地观、世界观、道生观、人生观的学说,是以上观念的理论化、系统化,是对以上观念中的文明、文化、知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悊(哲)学,是对文明与文化的揭示,是观念与方法统一的觉知,是对社会意识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的引领。悊(哲)学,是以认知宇宙万物的本源与本质、共性与绝对、形而下与形而上、起源与终极为追求的一种学说;是以认识宇宙天地规律秩序,顺应宇宙天地法则秩序,改变自己与外环境为原则,而建立其方法论。
在当今文化全盘西化的形势下,人们普遍认为希腊人的哲学成就是无与伦比的。希腊人的确把哲学称为“爱智慧之学”,赋予它循理论智、探究天地社会人间万象演变因由的规律性的任务。但是,近现代我们在全面地洋为中用的时候,却并未建立起中国文化本身的自信,对东方悊(哲)学并没有真正继承,而是将脏水与孩子一起泼掉,全盘接受西方的哲学文化,并不真正了解中国自己的智慧学。西方文化与哲学对中国一百多年的主导性影响力,令我们至今还没有完全清醒,还未回到自己的文明文化之中。
文化自信维系着哲学的自信,这两者的自信,决定着治理学中治国方略的方向与发展。因此,探讨中国的治理学中的治国之道,必须进行东方悊(哲)学文化的思考。
二、“内文明”天人合一的文化诞生“道德悊学”
中国的文字非常奇妙,每一个字都是一幅图画,也是一个全息模块。汉字在从图画到文再到字的演变过程,逐步把内在蕴藏的修身治理“内文明”元素淡化或者抛弃了,而实际上,东方道德悊(哲)学观与西方文化哲学观区别就在于这些核心的关键内容。
中国的悊(哲)字,有两种写法,一种下面是“心”,一种下面是“口”。我们可以参考图1-3《“哲”字的演变》,通过咬文嚼字,来看一看东西方悊(哲)学之间的差异所在。
图1-3“哲”字的演变
在金文时期,也就是秦朝之前,我们的“悊”字是以“心”为底,上面是一只形象的智慧之眼在观察天上的客观规律和秩序。自然界的规律和秩序需要通过我们的智慧之眼接收进我们的认知领域当中、觉知里面,然后再来进行表达。所以,心才是关键。所有的教育和学习都必须要教会如何通过正心来以德修身治理,从而突破我们智识的局限性和意识的封闭性。这也是黄老学说和孔子原儒学说当中始终不弃不离的一条法则。即使到了后期,“哲”的字形里面又加了一个双人旁,表达为众生服务、为大众谋利益的象义,但也没有离开这个特殊的“悊”字。
春秋战国时期曾发生过两种悊(哲)学观的争论,在汉代的早期,为了保留古代的这种悊学思想观,在确定“悊”的字形时仍然采用了以心为底。前汉的典籍《汉书·刑法志》当中有这样的记载:“圣人既躬,明悊之性,必通天地之心。”这也就是表达了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个观点——中国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它揭示了,只有天地人三才合一的“道德悊学”思想,才是东方的悊(哲)学观和方法论。
“必通天地之心”这句话,在近几十年来被学者们引用的时候给删掉了,可能是因为不明白其中意思的缘故。这种删除使人联想到,几十年以前,我们的教材选择性、片面性地引述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时,有意识地将后面的半句“但那1%的灵感往往比99%的汗水更重要”同样给删掉了,可谓异曲同工。
三、智能意识外求产生“文化哲学”
现代所使用的这个“哲”字也是出现在汉代,字形的下面换成了以“口”为底。为什么会从心里面的认知转成要用口来表达?这就是中国“文化哲学”诞生的一个标志性的现象。在汉代之前的金文时期、钟鼎文时期、小篆时期,都还没有出现用口来表述天地自然法则和秩序的这种哲学。它表明社会文化已经从性知、心知的高度,降低到了通过智能知、意识知、经验知,来解析和分析事物的层面。只能用口来表述、用意识和智识才能参悟的哲学,也就改用“口”字了。悊学观由于德心慧识的迷失而滑落为意识口才的哲学,中国意识哲学文化在迷失了慧识哲学之后而诞生于汉朝时期,这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必通天地之心”,我们掌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奥秘以后就会知道,它是需要通过修身治理才能达到的。《五行志》中指出:“视之不明,是谓不悊。”这里的“视”是指一种慧识的内观和外观,而不是肉眼之识的见。“明”就是《大学》里所讲到的“明明德”的“明”。古人对修身治理的要求是,不仅要在智识和意识上做到“明”,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反观内视的时候达到一种质象的明,也就是“内文明”。只明白物相并不能完全了解宇宙自然,还要进入到大象无形的质象里面,去观察到有形之外的另一种质象形态,这样才能够了解到天地的奧秘、生命的奧秘。如果内视不明、外视不明,那就不能达到祖先所界定的这个“必通天地之心”的“悊”的境界。所以我们在古籍里面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是把慧识失盲的人称之为“宵人”,意思就是像在夜晚看东西一样看不清、看不明的人。宵人行盲路,是人类社会进入“文化哲学”时期以后的真实写照。
由此可见,中国的悊(哲)学思想体系不仅仅早在五千年前左右就已经诞生在世界东方,而且还严格地对悊(哲)学思想的品质阶位进行了文字上的准确界定。这足以说明,我们的悊(哲)学并不落后于世界上的任何一种文化,相反,我们古圣所创立的慧识哲学体系,是西方世界当前并未拥有的特色文化,这也正是中华民族文化优势之所在,是文化软实力中最珍贵的宝藏。只是我们这些子孙没有走进祖先们的文化和精神境界当中,所以难以正确地解析。我们在将脏水和孩子一起泼了出去以后,却全面地接受了西方意识哲学文化,而逐步地丢失了自己民族道德悊学、慧识悊学的根文化,沦为智识哲学文化观和意识哲学文化观,也就必然造成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退行性演变。
作者:熊春锦
整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道德教育与养生研究中心 何良庆
游金地
优质商家
猜你喜欢
热门排行
标签: 东方治理学 熊春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