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是德慧智同步开发的能量源泉
在中华经典的宝库之中,宝典十分丰富。影响最大、能量最强、蕴含创造力最丰富的首推《老子》和《周易》两部经典,其它许多经典都是诞生于这两部经典的基础之中;儒家的“四书五经”或者《十三经》,墨家的《墨子》,兵家孙武的《孙子兵法》,法家的《韩非子》,还有医家《黄帝内经》、史家《史记》,佛家的《心经》、《金刚经》、《坛经》,这些都属于中华经典中的著名著作。
西方也有很多西方的“经典”,如《荷马史诗》、《新》《旧约全书》、《莎士比亚戏剧集》、柏拉图的论述等。西方人的教育之中,是从信仰中培养直觉和灵感。他们从小就念《圣经》,伊斯兰人从小就念《古兰经》,以色列入从小也念他们民族的经典。西方的教育理念中,有一句叫做:“与柏拉图同在!与亚里士多德同在!与真理同在!”但是,我们中华民族虽然拥有那么多经典,几百年以来却从未建立“与老子同在”的教育理念,近百年已经连“与孔子同在”的形式也消失得无影无踪。难道我们就不能建立整个民族的念兹常思:“与老子同在!与孔子同在!与道德同在!起心动念时刻相应,不离道德”的教育理念吗?
印度人在建国后,投以巨大的精力复活他们的梵文;法国政府为了对抗英语的话语霸权,维护法语的纯洁性而不惜工本进行全国性的努力。然而,我们民族的道德文化、语言文字,却并未受到高度的爱护和重视,虽然道德文化精神的源远流长性、德光道能的丰厚营养性和内求心感的智能性,在世界文字中都是无与伦比的。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却几经自己的摧残,我们的盲目和麻木已经使传统文化陷入了生存的危机,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已经进入沙漠化的危险形式中。
研究民族文化,同样应当运用老子的“细”和“易”,深入到研究对象的基础细胞中去探索求真。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的细胞,就是文字和语言,这两种细胞就是构成民族文化的基本单元。分析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文字语言特点,我们不难发现西方的文字和语言都是社会交流的工具,工具的作用是第一性的功能。
但是,中国的文字和语言却并不是单纯的工具。它们是艺术,是学问,是人文科学,是开慧增智的法宝。这些丰富的特点和功用,都是西方文字和语言所并不具备的重要区分点。从甲骨文研究到未简化前的文字和语言,我们不难深切地体悟到:中华古代祖先们对中国语言和文字的设计,完全是一种慧观和智观高度结合型的设计方案,这一设计是为了使子孙后代在运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启迪慧心、提升智力,是为了同步开发人的慧识和智识,使后代能够自然地在运用之中,同步开发慧和智,双向同步开发,慧智双运同成。可以说中国的文字和语言就是活灵活现的一元四素方法论的设计成果。
汉语的生理作用需要经典诵读开慧益智
历史中我们的这个世界,曾经存在着七大母语文化,现任已经有六个都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消亡了。母语文化就是原生文化,只有我们中华文化还能够以她本身特有的顽强生命力和慧智的强大能量得以保留下来。但是,我们却也曾经积极主动地、不经思考地、草率武断地试图把她消灭掉。国外有些学者在赞叹中华古文化的同时,却也对我们的文字改革甚为疑惑不解,在没有达到先圣们的智慧水平时,我们的保护犹嫌不足,怎么会愚蠢到自己毁灭自己的文化。当我们看了水结晶的试验和下而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后,的确应当深刻地进行反思。
中国文字语言具有启迪智慧的优秀特点,这已经被当代中外科学研究的成果所逐步地证实。教育部设在解放军306医院的认知科学与学习重点实验室个区域的脑功能成像中心与香港大学合作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最终揭开了中国语言文字与西方语言文字不同的谜底。科研成果揭示出,使用表意象形文字的中国人与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的大脑中,语言区并不在同一个地方,而是各有自己的语言反射区。
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科技类最具权威的刊物——英国《自然》杂志上。
这一研究成果说明:中国祖先中的大智慧者,运用他们超常的大智慧,为了使后代保持和接近他们的智慧水平,早就为中华民族设计了本民族最为独特的、最为科学的语言区。
研究发现,人体大脑语言功能区其实有两个:一个是位于前脑的布鲁卡区,另一个是位于后脑的威尔尼克区。使用中文的人,平时主导语言功能的主要是大脑中前脑的布鲁卡语言区,这一语言区与运动中枢区紧相毗邻。而后脑的威尔尼克语言区平时几乎用不到,因此这一区域的功能极弱,在脑影像图上不易找到。
科学研究发现,使用拼音文字的人,他们所常用的只是后脑的威尔尼克语言区,而前脑的布鲁卡语言区却几乎未加使用,而后脑的威尔尼克语言区所毗邻的是听力区。
这一重要的科学发现,对我们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特征和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高度重视本民族文化教育的特点,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的文化必须要通过诵读方式才能掌握。这对于我们改进今后语文教学的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对开展和推广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具有无可辩驳的科学论证性。
什么价值呢?既然中文语言功能区与运动区紧密相连,那么,中国的表意象形文字与西方拼音文字的学习记忆方法就应当有所不同。运动也就是将口、眼、耳、手全都要动起来,要想学好中文显然就要多诵读、多看、多写。舌头的运动、声带的运动就是重点,“心开窍于舌”(《黄帝内经》),舌动窍开心明,开慧而增智。总之要靠“运动”来通过语言和文字启迪慧心和智识,并且诵读具有源泉式能量的经典,不断给生命中客观存在的慧识供能,使慧与智同步提升,持续发展。
非常感谢中国科学家们的这一发现,从这一发现中,结合英国和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我们再对中国的文字语言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就不难看到,中国的文字语言就是同步启迪智和慧的文字语言。据BBC科技报导,英国的研究人员也发现,说汉语的人可能比说英语的人更多地使用大脑。说汉语的人在讲话时同时使用大脑两边,而说英语者只使用大脑一侧。人们讲英语时.靠近左太阳穴的左颞叶开始活跃。大脑这个区域的功能是把发音联系起来,形成单个词汇。但是,人们在说汉语时,左颞叶和右颞叶大脑功能却一起活跃。根据这一研究成果,我们再结合美国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他们对僧侣进行的“静坐”下灵感产生的测试结果发现,人类灵感在大脑中发生的区域,就在大脑额叶的中央区,也就是中国金丹修真学中所标注的“洞房”区域。洞房是什么?就是阴阳和合、中气以为和的地方!
当我们诵读经典时,同时启动了祖先们为我们特别设计的左右颢叶区,这一对语言的阴阳活动区同时进入活动功能状态。此时,我们所诵念的内容,如果含有较强的能量,并且能够被我们触发启动之时,那么就能够直接影响和作用于大脑额叶的深层,在“洞房”这个慧性功能区内阴阳和合,中气以为和,构成一个完美的执两用中、启迪“慧性”的太极图。我们通过正确的经典诵读的方法,就可以激活我们的“洞房”慧识区,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实践培养稳定的直觉和灵感,就在开启我们的慧识。这种用语言启迪慧智的设计简直太完美了,令人击节赞叹!
在远古时代,如果没有甚深的修之身、观之身的实践体验,也就绝对难以诞生出如此高科技的方法。这些科学研究成果,也同时使我们明白,为什么道家和佛家在儒学被理学所取代、改变了诵读的内容以后,往近代教育界彻底抛弃经典诵读以后,却还是无怨无悔地坚持将诵读经典作为修行的第一功课,始终舍不得丢弃?原来诵读经典可以启迪慧知,开启智慧之门,净化心身,再造性命。
现代科学恰恰在此时揭开了中国经典诵读的生理奥秘,这一现象更加加深了我对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一句名言的体悟: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他的这一句话的确值得深思,感谢他智慧的名言。
作者:熊春锦
整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道德教育与养生研究中心 何良庆
标签: 熊春锦 经典诵读 一元四素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