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共资讯市 【切换城市】

《中华国学道德根》(7)老子《德道经》就是我们民族根文化的主根

2018年09月30日   生活资讯   来源:游金地   编辑:承欢大仁

16
摘要: 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全都蕴藏在博大精深的老子《德道经》五千文之中,她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根文化的主根。

中华民族根文化和老子社会发展学说(上)

  论述了老子《德道经》就是中华民族根文化的主根,分析指出,老子科学地划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如何理解现代人类社会处于愚智阶段;并给出了“以人为本”的救治方法——“修身明德”,因为人身体内的道德复兴是社会复兴的根基,这是老子社会发展学说的基本点。

  今天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日子,刚好是十五,我们选择这个时间段,将研究老子《德道经》、学习老子《德道经》的内容展开和深化一下。

  请大家按照老子《德道经》学习的精神和方法进入应当进入的状态,保持、把握执两用中,把握在太极的中央、中态。一些具体的操作要点在这里不再作更详细的说明,大家自己掌握住这些相关的要求和要点就可以了。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命题,是一个比较大的题目,主体的内容仍然是“万经之王”——老子《德道经》第一章的内容。因为这是个纲,这个纲不展开、不掌握好,那么下面备章中的很多内容,都有可能被忽略掉,只有“纲举”才能“目张”。所以,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老子《德道经》的学习总纲,作为一个尝试,我们再次将《德道经》第一章展开来进行讲解。

  这~章的内容的确非常丰富、系统,这个大系统论非常庞大。学了几十年了,都感觉到还没学完,还没把它钻研透,所要讲的内容又可繁可简.说简吧,只一个“德”字就把这一章的内容概全了;说它繁吧,那要涉及到许许多多的子系统。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一种“无为”和“有为”的中间状态下,把它展开来说明:要把这一个命题讲完,可能一堂课、两堂课,甚至三堂课也讲不完。我们就慢慢地往前讲好了,根据“恍兮惚兮”当中的要求,来掌握讲解的进度。

一、道德复兴是民族根文化复兴的根本

  1.老子《德道经》就是我们民族根文化的主根

  道德的复兴,不论是伦理性的道德复兴,还是真正的归德返道的复兴,都必须首先寻找到民族的根文化,将我们的足跟立定于民族根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这样做才是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方法。因为只有这个文化之根才是整个民族的源头活水,生旺之基。不找到这个根文化,只是功利主义地、实用主义地、病急乱投医式地研究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不仅不能实现民族复兴和真实意义上的道德复兴,还有可能使道德的本义继续被我们一颗不明道德的心灵,被我们一双充满了私欲、利己主义漆黑的双手所异化、所玷污,进而失去民族道德复兴的机遇,成为民族的千古罪人。

  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全都蕴藏在博大精深的老子《德道经》五千文之中,她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根文化的主根。在这个主根之上,才相继诞生出中华民族的两大辅根文化,也就是儒学文化和释学文化。如果我们都平心静气地、客观地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来论证这个根文化的起源,我相信这个结论是任何学者都无法否认的一个事实。从伏羲画卦为起始,到有文史资料记载的最早的人文学说是“黄学”(黄帝),在“老学”(老子)出现以后,我们后代人才将它们合称为“黄老之学”。“黄老之学”就是中华文化最初始的文化之根,是主根。此后,才相继诞生儒道的孔孟之学和后来又引进融合的佛学,共同一起组成了中华民族根文化的三大支柱。我们民族的根文化,可以说是以道德文化为主根,而以孔孟之学和佛学为辅根(支撑帮辅的意思),共同构成这三大支柱。谁将这三大支柱给否定了,那么就不配称之为炎黄子孙。这三大支柱绝对不能够抛弃,而是要把它摸清楚。任何偏离主根的学说,任何偏离这个以“道德”为主根,以儒、释为辅根的这三大支柱的学说,都应当将他们称之为“杂学”,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去把握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我们后世的许多学者,一方面由于他们没有进行修身明德的实践,因而弄不清楚这个主根,认识不了她,只好将这个根放到一边;另一方面,由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纷呈,使人们认不清楚什么是主根了。当时的诸子百家学说,的确在中国社会历史上兴盛了一个时期,而且还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记载。但是我们要考虑到先秦儒学、法学等学派,他们诞生的土壤是在春秋战国,是在周朝解体之后、处在周文疲弊时期。周朝当时是以“礼”为治的,周朝的子孙们没有很好地把老祖宗的“礼”治文化很好地执行下去,放弃了,搞疲了,社会也就有弊了,弊病多端,导致了最终的解体。诸子百家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应时而起的,是以物为智的思想而产生的一些学说。可以说是看到什么东西不行了以后,赶忙去扶一下而诞生的学说。所以,这些学说未能承上启下地与根文化连接起来,所以这些学派都应该是杂学。唯有孔子在当时还是把握住了根文化的主根,从而逐步形成了一个能够辅助主根的学派,称之为“儒家学说”。

  孔子的核心观念就是“仁”,他的政治理想是仁政。,孟子侧重的概念是“义”,他的政治理想是王政,想建一个王道乐土。其次,还有荀子,荀子的学说侧重的是“礼”,政治理想是礼治。还有一个著名的韩非子,韩非的核心概念是“法”,他个人的政治理想是法治。当时可以说仁、义、礼、法,百家兴起,备执一端。有的把握住了根文化,所以它就有很强的生命力,一直延续发展下来.有的以个人智识为用,没有经过修身明德、或修真明德的实践,而参与到诸子百家当中进行讨论的那部分内容,大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看一看先秦诸子百家在我国历史上兴盛的这个时期,各家各派最后的筛选和结局,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谁把握住了“黄老之学”的主根,谁就延续了下来,并且发展开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中有益的学问和学说。

  比如孔子,他是一位大家,被后世尊称为“圣人”,相当于圣人修为层次吧(以后有机会还要展开讲)。他的确是一位圣人,也就是说相当于达到了圣人修为层次的一位儒学大家。他的“圣”,“圣”在什么地方?“圣”在紧紧扣住了“德”。“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他思想的核心。孔子虽然提倡“仁”,但是他紧扣住“仁”,从“仁”向上紧扣住“德”,向下扣住“礼”,用这个“礼”来解释“仁”。孟子的学说大家看过、研究了,就可以发现孟子是将“礼”和“义”兼蓄并论,结合讲礼。荀子是尊礼重法。他们各有特色,但是所有的这些诸子百家,他们的理论,他们的方法,他们的治世理念,都有一个分水岭:凡是没有真正进行体德、没有进行修身明德或者修真明德实践的这些思想家,他们就难以把握住这个“德一”。“德一”如果不能把握住,那始终就是盲人摸象,只能掌握局部的知识,难以产生像老子那么大的气魄,将整个宇宙的变化揽于手中,把乾坤集于一掌之中。如果没有体德,没有把握这个“德一”,那只能是局部的解析。因为没有心灵的明亮,心中的光不能自燃,不能燃烧起来以后照亮自己,也不能照亮历史,照亮过去,照亮末来,仅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了解万事万物,终究都会是盲人摸象,只能掌握那么一个小小的范围。他们自己形成的学说和思想,也就难以称其为根文化。即使我们后代强名它,那也只是细小的须根而已。

  由于我们后世许多研究者、史学家、哲学家同样丢失了体德,丢失了修身明德,所以在研究过程中难以把握住主根。这个民族文化的主根难以把握住,研究的结果也同样像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一样,备执一端,议论纷纷,评论各异,形成了近代复杂的各种政治观念、哲学思想。从历史到现在,许多哲学思想把我们弄得眼花缭乱。外行就看热闹,内行就看这个历史当中的门道。这个门道是什么?是老子《德道经》,是“黄老哲学”,将这个老子《德道经》和“黄老哲学”牢牢地把握住,这才是真正把握根文化的必由之路。

  所以,我们也做了一些努力,为了更准确地研究和实践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同时又要避免近代人们对道德及伦理的狭隘认识和错误判断,我们花了一定的时间将《德道经》的各个版本,包括帛书版、竹简版、道藏版,还有各个时期有名人物的点评版等等,经过了一番慎重而深入细致的反复考证以后,才将老子的《德道经》重新恢复成为魏晋以前的老子《德道经》的原貌。这是一个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学术举措。这个理念、这个道德到底是一种伦理概念,还是真正的哲学、社会学,应当有一个重新的恢复和鉴定。所以,我想这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努力,有利于对民族根文化的研究和大系统性的展开。

  在老子《德道经》这个集中华根文化之大成的宝库之中,把握住她,那么我们就比较容易高屋建瓴地进行追本溯源,从而将中华文化大系统的根、干、枝、叶,由根到干,由主根到辅根、到细根、须根,到这个主干、到这个枝、到这个叶,把它理顺。从而全面地把握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有利于准确地展开和把握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大系统,这里面包含了一种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全面整肃道德纲纪的过程。从而为实现真正的民族道德复兴,迎接中华民族道德的春天而服务。我们要甘当这个垫路石、指向标,甘做众生孺子牛,尽我们的努力把这个奠基工作,把这个开山辟路的工作做好.这也是我们在老子《德道经》内在精神食粮的滋养下,通过修真明德而获得一种精神解放以后,产生的“以众生之心为心”的理念的发挥和实践。

  作者:熊春锦

  整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道德教育与养生研究中心 何良庆
游金地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Powered by 游金地,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解读热门新闻,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责任编辑:承欢大仁]
标签: 中华国学道德根 熊春锦 中华传统文化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1
  • 2
  • 3
【日照银行·阳光贷】有品质生活更阳光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