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老子《德道经》中,共有三次提到了“数”字,其中最重要的一句是:“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①。所以建议大家不要太复杂地陷在这个数学游戏里面,你守好“中”,用好这个“中”,两边都兼顾,整体把握,不要陷在里面,要学会跳出来,这是它的意境。
三、掌握老子哲学思想的四把钥匙
2.数析法释道和德
其次,我们下面再来谈一谈以“数”解析“道”和“德”。在黄老之学中,道如果以数来喻之,则是零“0”,也就是“无”。以数喻道的时候,也可以用“无”,但是为了避免混淆其义,所以老子特别选用异体字“无”替代而用之,以示区别,以示道“无”的特征。这一点我们要把握住,掌握好。老子《德道经》中,共有三次提到了“数”字,其中最重要的一句是:“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①。所以建议大家不要太复杂地陷在这个数学游戏里面,你守好“中”,用好这个“中”,两边都兼顾,整体把握,不要陷在里面,要学会跳出来,这是它的意境。其余二句是“善数者不用筹策”②和“故致数舆与舆。”③的确是啊!我看到外国的小孩、小学生都喜欢把手指头伸着在那里数数,中国小孩子也有这种现象,但是很快他们就摆脱了用手指头来进行筹策。古人是用一根根的稻草进行筹策计算。老子在这里就提出了“善数者不用筹策”,在大脑里面一转就完成。
①老子《德道经》第四十九章(通行本《道德经》第5章)
②老子《德道经》第七十一章(通行本《道德经》第27章)
③老子《德道经》第二章(通行本《道德经》第39章)
读完了老子《德道经》,那老子可是用“数”的大师啊——数学大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始终居于零,用于一,运于二,演于三,取简而不用繁,很简洁、轻松地就将宇宙天地万物,全都囊括于他的“大唯物主义”哲学理论中。老子《德道经》文中,直接用“无”之处高达89次之多,这其中以无为“0”之意者,占了较大比例,大家可以自己去研究其为零之意。
黄老之学中,以数喻德,主要是以“一”为用,用“一”代表初始的“道”所产生的宇宙物质能量和它内在的物质品格的纯而不杂,独立为一。
老子《德道经》中,共有十五次用到“一”,其中以“一”来象喻德高达十二次之多。老子在《德道经》的第二章一开始,就气势磅礴、浓墨重彩地用排比句的方式,一个紧接一个地连续用了六个“一”,一气呵成,将这个“一”、这个“德”对天、地、神、人、王的根本性作用,做了精辟的阐述。他将这个“德一”对于宇宙天地,对人类、个人以及国家社会的巨大的根本性作用,揭示和推演于短短的六个排比句之中,他的这个大智慧,的确是令人叹为观止。他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①。由此可见,老子居于“0”,用于“1”,那的确是精熟无比,深得“0”和“1”的神韵,浑然一体,了无障碍。
老子在他的《德道经》中,多次用到“一”,无一不是直指宇宙、自然、人类和社会的根本。他都是在揭示宇宙的自然规律的至简至易,认识世界必须要返归德道,探根寻源,把握源头活水,得其一则万事毕。人类就是因为贪婪,求于多得满足,最后也就失了德“1”,离了道“0”,丢了根本还浑然不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②“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指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捆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③等等,老子阐释了很多啊!“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④。每一句话的气魄都很强,可真是气势磅礴哦!你要是把握了这个“一”,你就能够驾驭天下,放牧于天下,把所有的科学都当作你鞭子下的羊羔,进行放牧,我们看看有没有道理。
这个数学,人们称它为“科学的无冕之王”。几千年以来,科学之王的教学,为人类屡建奇功。数学在老子手里可以称得上是深得其义,运用娴熟。他运用一个“0”和一个“1”,就将他的道德哲学理论完全地数字科学化。我们发现了没有?凡是能够数字科学化的东西,才能称之为上乘的学问!然而恰巧,老子的哲学思想他就能够数字化,而且他是把握关键的两个数字——“0”和“1”。这个现象,可以说在哲学界、在整个世界上,也是无出其右的首创。非常遗憾的是,我们中华的子孙没有深得老子的“0”和“1”这个二进制运算中的个中三昧,没体悟到,在数学界未能早于西方破解这种二进制的算术。这与唐代以后我们逐步地丢失背离了老子《德道经》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这种背离,使我们的民族缺少了真正的大智慧者精神的滋养和启迪,这可以说是整个民族的痛楚。
①老子《德道经》第二章(通行本《道德经》第39章)
②老子《德道经》第五十四章(通行本《道德经》第10章)
③老子《德道经》第五十八章(通行本《道德经》第14章)
④老子《德道经》第六十七章(通行本《道德经》第22章)
我们自己未能承袭老子的大智慧,但是在1679年,与牛顿共享创立微积分盛誉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这个莱布尼茨可了不起,他撰写了《二进制算术》,就成为了二进位制的发明人。想想看真是心里发酸呐!他都成了发明人。老子的理念,这个“0”和“1”早就阐述得非常清楚,可惜启迪的是西方科学家,而我们的数学家就是没有发现它.莱布尼茨还特地制作了一个纪念章,献给对二进制感兴趣的奥古斯特公爵,上面用拉丁文写道:“从虚无创造万有,用一足够了!”听听这个话,“从虚无创造万有,用一足够了!”这与老子《德道经》的“道生一”、“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①何其神似啊!从这一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莱布尼茨的确在数学界已经深得数析法的真髓——道德的真髓,这个道德的真髓在数学上的表现,被他所掌握了,真是令人赞佩不已。可是我们国家的科学家、史学家,直到近几十年还瞧不起这个“0”,瞧不起这个“1”。只有极少数的学者,勉强强地点头承认老子的哲学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这个“朴素”的东西中的数析法,却被西方科学界善加利用,从而推动了整个西方科学迅猛地发展,将我们远远地抛在他们的身后。正是因为我们自己长期否定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肯、不能、不愿意主动地从中吸取精神的食粮,因而也不能接续精神文化的断代期,也发现不了祖先存留给我们丰富而宝贵的财富。如果不能彻底地改变这种现状的话,我们将可能世世代代都要仰人鼻息,低头生存。真是希望这个现象不要真的发生,希望它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吧。
①老子《德道经》第四章(通行本《道德经》第40章)
这位莱布尼茨,当时虽然没有读过老子《德道经》,但是读过《周易》,所以说出来的话跟老子《德道经》异曲同工,一个味道!是不是他也是唯心主义?是不是他也是封建迷信呢?莱布尼茨虽然没有读过老子《德道经》,如果他当时发现了老子《德道经》,他肯定会拥抱老子,相见恨晚。莱布尼茨在发明二进制以前,曾经从一位当时从中国回国的传教土那里,了解到东方《周易》中的阳爻和阴爻符号,受到莫大的启发,他欣喜若狂,坚信一切数都可以由“0”和“1”创造出来。他的发明与老子《德道经》的“道无”和“德一”理论,真是一种异曲同工,混然天成。“从虚无创造万有,用一足够了”,这才是真正的“绝学无忧”①。可是看看我们自己,却又有谁能解得到这其中的滋味?其实,我们应该解得开这个滋味,只是这么多年来我们都没有真正地去认识它。难道宇宙自然的各项真理,都要等到西方一个一个地做出解答、完成应用以后,我们再开始跟着人家跑,并且还准备高声喊着:“根据历史考证,这是我们祖先早就发现了的。”从而聊以自我宽慰么!
①老子《德道经》第六十三章(通行本《道德经》第19章)
莱布尼茨的理论,伴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信息网络革命,迸发了震惊全球的神威,使整个世界为之如醉如痴。它牵着全世界所有的人的目光和所有领域,都进入了他的这个“0”和“I”神秘变化的世界之中,再也难以跳出来。我们能说老子的哲学是唯心的吗?我们现在能够坐在电脑跟前,共同地去运用这个数学、这个科学,的确是感到有点无奈、可惜。其实这个二进制的算术,还将更深入地影响到我们世界很长一段时间。虽然现在又有新的一些多进位进制,但是这些多进位进制,都无法与这个“0”和“1”的二进位制相提并论。那些多进位进制,都只能是这个“0”和“1”二进位制的儿子、孙子、重孙子,它没办法与老子的这个“无”和“一”,与莱布尼茨的这个“0”和“1”相提并论。
这个数学,的确无愧是科学的“无冕之王”。简单到不能再简单、朴素到不能再朴素的一个“0”和一个“1”,就将宇宙万物尽收于掌心之中。谁能在自己所处的领域之中,参开了这个“0”和“1”,谁就肯定能把握住机遇,把握他所处在领域中的发展方向,并且能够左右世界的发展和未来。“修之身,其德乃真”那真是一个揭示自然规律的真理。这个“0”和“1”能将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升华到人类的前沿;这个“0”和“1”也能将整个世界推向真正的进步。
从数学科学而言,我们从电脑的风靡全球,完全可以佐证老子《德道经》并非我们的史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所讲的那么简单,是不能仅仅用“朴素”两个字就能涵盖老子学说的博大精深的。“虚无创造万有,用一就足够了!”,既然我们不肯相信自己的老祖先,只相信西方科学,那么这两句西方科学家说的话与老子的话,简直像一个模子里铸造出来的,我们现在应该能够听得进老子的话了吧!我们是否能够用好这个道“O”和德“一”,进行民族的复兴呢?是否能够用好这个“德一”建设好和谐的社会呢?那我们就拭目以待!
老子成功地将“O”和“一”运用于他的“大唯物主义”和“唯德主义”的哲学思想中,就使他的学说和哲学思想历经几千年而不衰不败。无论社会历史如何升降浮沉地变化,无论人们如何曲解他,意图毁灭他、诬蔑他,都无法将他淘汰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他那顽强的生命力源自于何处?从数学的角度而言,这种生命力和能量,就源自于他牢牢地把握着这个“O”和“一”,他牢牢地立于“O”,用于“一”,这是他历尽沧桑终无败的根本原因所在!虚无的道,创造宇宙的万有,用“德一”就足够游刃有余地展现开来,推延出去。任何聪明的人都别想推翻得了他!这就是自然真理,这就是道德的无穷魅力,这就是老子“大唯物主义”和“唯德主义”思想的灵魂!他牢牢地把握着宇宙自然的根本真理,当然任何人也就难以撼动他的学说一分半毫,难以真正地逾越他,更难以推翻他的思想。
人类科学再发达,也离不开基础的“O”和“一”,离不开这个博大的“无”和“有”的初始。可惜,我们的史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却说:“所谓的道的内容,并不是物质的东西,而是神化的东西”。那么请问:“O”是物质的东西吗?你如何将这个“O”加以神化呢?老子在通篇的《德道经》中,又是用哪一句话将他所阐释的“道”加以神化的呢?老子的哲学既超越了唯心论,也超越了局限性的唯物论,而是将这两者包容在他的“大唯物主义”思想之中。也许你会说老子根本就没有用“O”来象喻道,那么老子特意地不用繁体的“无”来象喻,却是用异体的“无”来象喻,不就是在告知我们这个“无”的特殊性吗?“无”和“一”这个连小学生都能作出正确回答的问题,怎么却会难倒我们这些满腹经纶、才高八斗的学者呢?而且,莱布尼茨的科学发现早在1679年就发表了,并且逐步地进入了应用科学阶段。我们如此地崇尚西方科学、哲学,但是这几百年以来,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将这两者必然地联系到一起呢?一结合起来不就能够正确地解读老子《德道经》么?不就能给老子一个中肯的评价么?不就能够赞美一下我们的老子了么!
我们有些学者不愿意承认这个“无”的客观存在性,认为“无”就是虚无主义、唯心主义。但是,却没有想到老子的智慧是超常的,他将自己的道德哲学思想,用数学方式象喻性地加以阐释,期待着终有一天能被世人所认识。但是想不到的是,这个认识和破译的人却是个德国人。面对莱布尼茨能够承袭中国道德学文化精华开创他的科学成就,我作为黄老之学的子孙,的确为我们的民族感到羞愧!非常感谢莱布尼茨!这么简单的数学命题,老子讲得又是如此清楚,一代接一代的“象数理炁”四析法解析卺子《德道经》的经验,就保存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宝库之中。我们为什么就没有想到静下心来研究一下呢?
“O”的物质属性,以及“O”内的物质特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只是由于这种物质超越了人的意识认知范围、意识认知的极限。人的认识范围,是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的发展所制约的,也就是说只有科学发现一项,它才能接受一项。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意识这一系统之外,不是还存在着一个思识系统——思想思想嘛?这个客观存在的思识①系统,只要我们去启用它,那就可以与自然交流。在天人合一的状态中去体悟,去“体之于身而知道,修之于身而明德”。主动地接近和进入这个“O”之内,把握这个“O”和这个“一”。许多天才们的那百分之一的灵感,不就是这个思识系统中慧觉区的某种透发和闪现吗?老子《德道经》所提倡的圣人之治方法论,就是系统性地开发、启迪人类思识系统的科学方法,在历史上曾经广泛地被社会和人们所使用,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地被人们的贪心私欲所抛弃了而已。所谓“庶愚以财利为用,贤良以道德为学”。正因为如此,道德学问才逐步地被人们失落,丢弃。
民族复兴,道德复兴,以德治国,这个契机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如何科学地应用和展开,还老子《德道经》的哲学真面貌,扭转我们的历史错误,将老子《德道经》的科学理论——这个理论科学转化成为社会的应用科学,也就成了摆在我们和社会面前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
老子《德道经》的道和德、无和一,从数学解析而言,无疑是宇宙自然的真理,是万物运化的法则,完全是唯物主义的学说。莱布尼茨在数学领域的科学成就,再次证明了老子的大唯物主义和唯德主义哲掌思想的科学性。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我们每一个家庭,如果我们的每一项事业,如果我们的全民族,都能真实地去学习、继承和实践老子的道“O”和德“一”的大唯物主义和唯德主义的哲学思想,实践这个“修之身,其德乃真”,那么我相信,我们在精神世界用好这个“德一”,我们的民族必定会成为全世界各民族向往的中心!如果我们在经济领域用好这个“德一”,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必定会走在世界的前列!如果我们在科学领域用好这个“德一”,那么我们在各门类科学发展研究的领域,同样必将会位居世界的前茅!那就真正能够实现老子所说的:“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整个世界、文化、经济、政治、哲学的发展,全部将归于“执一”。天下将太平,万国重来朝的景象,必定会再现在我们未来的时代之中!
这是以数来解析道德,这个解析就很明细,很明白,再也不要小瞧老子,我们的信心也会提升起来。
①思识:阳我心神以及所主持的大脑质层所产生的心念,透过皮质意识压,所产生的思想。
作者:熊春锦
整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道德教育与养生研究中心 何良庆
游金地
优质商家
猜你喜欢
热门排行
标签: 中华国学道德根 熊春锦 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