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红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指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文史馆专用茶,及所有涉外接待专用品,多位国家领导人和艺术家对大红袍倍加关注,并以国之珍品向世界推广。
近年来,大红袍这款茶,已经著名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得地步。大红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指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文史馆专用茶,及所有涉外接待专用品,多位国家领导人和艺术家对大红袍倍加关注,并以国之珍品向世界推广。
关于大红袍名称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进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的一位和尚,取来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
后来,丁显考中状元,前来致谢,问及茶叶出处。得知之后,脱下状元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离开时,状元还用锡罐装取了大红袍带回了京城。
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
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了皇家的贡茶。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都会身穿大红袍,并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大红袍的盛名也被世人传开。
关于大红袍还有一个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据说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主席送了尼克松4两大红袍。
传言说,收到礼物之后的尼克松不太高兴,觉得这礼物送的未免有点小气。
当时,周恩来总理察觉到了尼克松的小情绪,迎上前解释道:总统先生,主席把“半壁江山”都送给您了!尼克松听了更加困惑不解:咋回事?
周恩来指着大红袍对尼克松说:武夷山的大红袍,是中国历代皇家贡品,一年产量只有八两,主席送了您四两,正是“半壁江山”呀!
尼克松总统一听,觉得周恩来说得幽默,风趣,当即笑开了。
这四两武夷山大红袍,成就了一段大国外交佳话。
大红袍之父
当然说起大红袍,还有一个人我们不能不提,他就是陈德华。
他和大红袍的缘分,源自42年前。那时,他刚从福安农校毕业,分配到武夷山茶科所工作。初次在九龙窠见到大红袍母树时,他还没有多少想法。
没多久后的一天,省茶科所来了一位熟悉的校友,说是奉上级之命,要剪一点大红袍母树的穗条作科研之用。陈德华陪同他去时,出于好奇心,也想弄两穗到自己种种。令他想不到的是,居然被这位校友严辞拒绝了。说没有上级的指示,任何人都不能动一片叶子!这事给了陈德华极大的刺激。
这是怎么回事?武夷山的茶树,武夷山的茶科所却不能试种?
直到很多年之后,陈德华当了茶科所所长,1985年,在一次省里召开的茶业会议上,陈德华又碰到了当年那位老校友,他开玩笑似的说:现在,你该可以给我一点大红袍了吧?这一次,那位校友很爽快地答应了,带他到茶树品种园里,从当年移栽的大红袍种树上,剪了5根穗条下来。
陈德华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带回家。
也许是天助人愿吧,这几棵大红袍长的很好,很快就有了收获。
陈德华制作了几斤成品茶,设计了一种香烟盒大小的外包装。第一批由陈德华亲手制作,挂着武夷山茶科所招牌的商品大红袍,就这样出现在茶叶市场上。结果,一炮而红。
尽管市场前景看好,可是毕竟纯种大红袍刚刚开始试种,产量有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陈德华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为什么不能利用大红袍的品牌效应,生产一种与大红袍风格差不多的商品茶呢?
武夷山有许多茶,其中有些品种的质量并不亚于大红袍。比如肉桂,它的香气甚至比大红袍更浓郁;比如水仙,它的茶汤之醇厚,堪称岩茶第一。如果将这些茶的优点综合起来,岂不是更好?而且,从技术上来说,不成问题。
这也就有了后来的拼配大红袍,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品尝到贵为皇家贡品的大红袍。
好了,今天关于大红袍的故事,谌世茶业就先给大家讲到这里啦。想了解更多有关茶,有关大红袍的趣味故事、实用知识,请继续关注“做得了好茶,讲得了茶文化”的谌世茶业吧。
游金地
优质商家
猜你喜欢
热门排行
标签: 谌世茶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 谌世大红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