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共资讯市 【切换城市】

《龙文化的文明与教育》(23)音与经典诵读

2018年09月13日   生活资讯   来源:游金地   编辑:承欢大仁

16
摘要: 经典,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当中,不管是作为宗教的形式保留,或者作为文化的形式存在,都是非常丰富的。

——龙文化修身理法篇(上)——

论诵读之道中的声音

  一、音与经典诵读

  世界上的经典很多,西方有《圣经》,阿拉伯地区有《古兰经》,印度有佛经,中国的经种类就更多,道家的、佛家的、儒家的都有,内容很丰富。

  经典,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当中,不管是作为宗教的形式保留,或者作为文化的形式存在,都是非常丰富的。

  经典对开启民族的智慧,提高民族的创造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关于经典的能量性问题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一个民族的经典肯定都有能量。只要坚持诵读,都能够帮助人们打开能量仓库的大门,连通更高维空间的能量通道。世界各民族的经典只要运用它,就会帮助我们获得这些能量。一般而言,使用得早,坚持得好,运用的方法正确,这样的民族整个民族智慧都会比较高一些。

  1.经典与修身

  经典的能量性,能够对人产生良好的无形作用,我们不必去怀疑。世界上各个宗教门派,不同的宗教都始终坚持涌读,是因为其中有一批人,能够用自己的第三只眼,看到诵读中体内一些纹理、能量、音的变化,这些作用力的变化都能够看到,所以经典诵读才作为各宗教门派唯一共有的优秀方法保存下来。

  有些民族,从对小孩子的启蒙教育就开始把经典诵读作为必修课,让孩子们诵读、背诵、背熟,民族的整体创造能力就比较强。

  当然,这里面也有特殊的情况。其他所有的经,都悬老师讲解,弟子记录,整理成书,然后供后人去诵读。

  唯独中国的老子五千言,是老子自己亲笔撰写的。这样一来,从能量性来说,从表达意境的程度来说,老子的五千言都是一本真正出自圣人之手的经典。

  我们推荐给大家诵读的版本,是湖南长沙马王堆考古出土的更接近老子最初始写作宗旨的帛书版五千言。诵读最原始的老子五千言,其能量与人体内的结合性更完整。

  在中国传统修身界、修真界和功夫界,除了练形修身这个基本方法之外,其中,还有在经典诵读中利用声音进行功能提升和能力提升的方法。把这两个方法结合在一起,修身效果就会更好。

  但是,现代人都不注重开口进行诵读经典,也不太了解经典里边内部的一些结构,所以对声音和诵读经典之间的关系与作用不太重视,就逐步放弃了诵读修身。特别是当运用科学的手段对“声”和“音”的研究、探索还没有进入到理想状态时,这种主动运用诵读经典来配合内练同步提升的传统修身文化,大多就被放弃了。有的人,甚至认为诵读纯粹是一种宗教活动,它跟功夫提升没有什么关系。有些只专注练气的门派也把经典诵读的方法遗忘、丢弃了。实际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相反,恰巧是因为世界上各个宗教都把握住了经典诵读,才使得他们的信仰者能够保持一种较好的能量获得状态。

  从我在国内进行大面积经典诵读推广实践的情况来看,经典诵读的综合效应,与单纯进行练形活动、练形运动的效果对比,其中的确存在差异性。只进行练形活动和打坐的人,他们修身的进步速度不及既诵读又练形的一批人。国内有好几例既进行练形锻炼又同时进行经典诵读的家庭,从他们家里的孩子反映过来的情况来看,有很多孩子通过经典诵读,就把眼睛“读”开了。他们看到父母体内变化的时候,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父母只在那里练气的时候,体内的能量并不丰富,但是如果把经典通读一加进去的话,体内能量的色彩马上变得非常明显。而且,甚至还可以看到诵读者体内的那些小神,那些看不见的小生命,它们的精神都要比那些光练气的人要饱满得多。这是孩子们自已看到的情况。

  从社会上反馈回来的现象和我们作为老师观察到的现象来看,世界各地的宗教为什么普遍都没有放弃经典诵读,可能与他们本身有意无意地把握住了要通过这一方法来获得比较高质量的能量有关,所以使得这个方式才能够得以保护下来。

  2.声与音

  经典诵读、诵读经典,为什么会产生很神奇的作用呢?为什么会产生一些很好的效果,并且能够保存下来?这里面,就需要我们研究和探讨“声”和“音”与经典诵读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音和声,是后天智能思维能够感应感受到的。眼、耳、鼻、舌、身作为身体的感受器,其中耳朵的主要功能是感应声,就像我们的触觉一样,先感觉到物,才能够产生一个感受,达到一个认识,对大脑的认识产生一个记忆。音,是需要我们的心来感受的,因为它是后天眼、耳、鼻、舌身难以捕捉的一种振动频率,所以我们常常只有一种感觉,比如腹腔振动之后,会感觉到热,感觉到胀,感觉到一种压力,这不是音的本身,而是音对我们肉体的一种物理作用,是可以捕捉到的。

  什么是“声”?什么是“音”?两者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首先,从文字本身分别对“声”和“音”做一个基本注释,以便大家从文意上对两者之间概念上的差异性,能有所掌握和了解。

  声(聲):

  《说文解字》:“聲,音也。从耳殸聲。殸,籒文磬。”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八音之中,惟石之聲为精诣,入于耳也深……故于文耳殸为聲。”
  《集韵·清韵》:“聲,古作殸。”《张载·正蒙》:“聲者,形气相轧而成。两气者,谷响雷聲之类。两形者,桴鼓叩击之类。形轧气,羽扇敲矢之类。气轧形,人聲笙簧之类。皆物感之良能,人习而不察耳。”

  《黄帝四经》中,就有“聲”和“殸”两种不同的写法。

  将古人通过慧观所描画记录下来的“聲”字甲骨文造型,与现代物理声学实验进行对照和对比,就会惊叹古人的慧观能力和洞穿古今的超人智慧,将声学原理高度浓缩藏密于字形中。现代实验中,只是将古代的“石磬”改换为现代的音叉,在被动性声源物器的制作和利用上,仍然无法脱离古人所揭示的用空、用中的原理;而将所象喻的一切主动性声源,改换成具体而片面的蛙鸣实验了。

  音:

  《说文解字》:“音,聲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宮商角徵羽,聲。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这一段对“音”的说和解,既记录着道学修身慧观的解析,又包含着儒学智观的认定。“音”,是心灵对声的“物格”感应(生于心),并且具有同频诸振作用性(有节于外)。音中有道,道“〇”的外显是“一”(含一)。

  “音”,甲骨文字形,就是“大一”的倒置,象喻从天而降。古代的修身慧观者,知道人的体元诞生于道生德养,并且存在着一个“光音天”的高维度空间。老子说:“大音希声”,描绘修身者在慧境中所闻听到的音,这种音的聆听是客观存在的,而甲骨文的象形表意恰恰又极其标准地表述了这种现象。“音”,下边的“口”也并不是单纯地象形于口,而是兼有“中空”之义。下边“日”字结构的存在,同样也是慧观下对有质无形的光和音,对“光音天”的一种光音结合的象形描述。
  对于声音的研究,现代科学已经进行得比较多,但是还没有接触到其中的实质。中国古代很多文献,却记录得比较详细。东方文化中,首先将“声”和“音”加以严格区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在“钟”的设计方面就表现出来这种差异。早期,西方可能是把自已史前文化弄丢了的缘故,所以在声和音的研究上,没有把它们详细区分开来。但是,东方文化由于保留住自己的史前文化,所以是把“声”和“音”分开来进行应用、对于“声”和“音”,东西方这两种应用观是不同的。

  观看西方教堂钟的造型,聆听西方教堂钟的敲击声;观看东方寺观钟的造型,聆听东方寺观钟的敲击声,就会发现:西方教堂钟的造型,敲击内壁、音声混淆;东方寺观钟的造型,敲击外壁生声,内腔生音和鸣。

  我们聆听东方的钟声,可以发现它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声”反映在钟的外壁上,里面的空腔反映出来的是“音”;而西方教堂的钟,是把“声”和“音”都反映在内腔内部,混杂在一起传达出来。
  西方的钟,“声”和“音”都是在内腔里产生。西方的美声唱法发声原理和教堂这个钟的设计原理相近,强调的都是把“声”和“音”在小腹腔里振荡以后再发出来。西方美声歌唱家,他们歌唱时都是感觉声音在小腹里面振荡后再发出。

  东方钟的设计,讲究要把“声”和“音”隔开来,让“声”在外面发出,让“音”在内部产生。所以看起来,东方更讲究内在质量性,而西方更讲究实用性。

  中国文化深知“音”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钟的设计上,敲击外壁发声,使内壁产生的“音”免受外壁“声”的混杂和干扰。

  东方的这种设计方式,为什么会将“声”和“音”区分开来进行运用呢?这是因为上古人类发现我们利用声带和口腔产生声与音的时候,它们的结构是不同的。声带的解剖学原理显示:人脑颅底共有十二对脑神经,都是从颅底穿到下面来。因为大脑对心臟是通过颅底迷走神经来支配的,当大脑通过声音发出的指令通过舌咽神经时,无论是通过其它肌肉调动也好,还是通过面部肌肉调动神经传递出来也好,实际上都在颅底其它神经的隔壁,距离非常近。因此,当这种震动能量和信息穿过颅底的时候,实际上对颅底所有神经都起到了生理、生化、物理等方面的作用。

  上个人纪,人类早就发现了这种方法,东方人将此保留下来。因为,最早声音的产生,并不是用于思想交流的,而是用“声”作为一种传递工具,用“音”进行一种振荡,来帮助别人或自我进行疾病调节。声音、乐曲如果安排得巧妙,能够把外在的“声”和内在的“音”——看不到能量形态的音,比较和谐地表现出来,就能够对人体内的能量起到一种谐振和调节的作用。

  3.音与乐

  利用音乐进行治疗,目前在世界各地运用得比较多,而大多数人所不了解的是,运用音乐进行治疗,对中国来说是具有最古老历史记载的一个领域。在理论上,古人早就将其研究得很透彻。

  西方现在普遍使用各种各样的音乐疗法,对音乐治疗非常重视,作为一个专门的治疗门类广为运用。但在理论上,西方研究得还远远不够。只要对“音”在理论上研究得不够透彻,就很难迈出音乐治疗研究的瓶颈区,音的效用则无法达到极致。一旦在理论上能够突破主观意识的障碍,音乐疗法的功效将势不可挡,它比用药更简洁、更方便,效果是非常明显和可靠的。

  实际上,“音”和“乐”是连在一起的。历史上,“樂(甲骨文;金文)”,实际上就是吃的那“藥(金文)”,跟“藥”的写法是一样的。从“樂”“藥”这两个字的甲骨文字形对照中,就能看出来两者之间的关联。甲骨文时代,“樂”是使用音乐、声音就可以治疗疾病。最早期,人类是凭声音来治疗疾病的,音调的高低不同、振荡的不同频率,发出的音频,都能够使患者得到一种调节和治疗。到后来,音已经变成声,没办法产生高频率音的时候,才需要“藥”,需要草药来辅助治疗,“樂”要加一个草字头“艹”,用木本或草本植物里面的气,来代替人所发出的声音,在音频不足的状态下,用草气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在古代历史上,这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所以,从“樂”到“藥”的转换过程,我们寻根追源进行研究,也是可以找到其中的根由。

  音乐疗法当中的这个“音”,把“音”当成“樂”;加一个“艹”,实际就是吃药的“藥”,这两个字在中国用得比较巧妙。

  西方和东方现代音乐疗法,这些音乐疗法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觉得还远远没有达到古代音乐疗法的那个境界和水平,古人那个水平是非常高深的。

  大家看一下这个原始人运用声音的图片:
  人类最早期的声带,所发出来的“音”是和天相通的,频率能够与自然道德能量的频率相连接。可以说,“声”在口腔里面发出来,形成了个“声”的波形。现代科学也是在运用这样的模型来代表“声”的模型。但是,在声带区域发生的“音”就是这样传播出去的,这个现象恰恰是现代科学无法进行准确描述的。

  音,是有质无形的质元能量流,以其本身客观存在的五大类振荡频率为内核,寄附于声中,而又依据五数的不同格律,进行显发表达,能被生命体所听闻感受,产生声与音的双重效应,同步或异步作用于生命体中有质有形的系统和有质无形的系统。

  人体中70%的体液血水,最易受音而振荡。音,能对人体生命产生极佳的疾病预防治疗和养生修身效果。

  人类早期还没有产生语言交流的时期,就是运用最原始的“声”和“音”的能量,来进行疾病的治疗。人类所依赖的“声”和“音”的能量之所以下降了,是因为人类为了掩盖自己心里的想法,开始不再使用心音直接进行交流,而改换为使用语言进行交流。使用语言交流后,反而把使用声音这种能量的能力降低了。

  在七千五百年以前,人们主要还是用心音来进行交流,不是通过语音进行交流。语音,是后来人心变得比较自私,欲望比较强,要隐藏自己真实想法以后,才开始全面启动后天的声音。“心音”,是全面的根本性的一种治疗和交流的手段。声音,只是一个治疗的状态。在澳洲土著人的记载中也反映出这个现象,就是祖先们是用声带发出的音来治病,而不是来进行语言交流。

  我们之所以要强调“声”和“音”之间的辩证关系,之所以强调“音”和“乐”,把这个“音”单独提出来进行讲解,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家能很好地理解为什么要诵读好经典。

  我们前面讲过,“音”,在甲骨文时代,它的字形,是一个“大一”的倒置,最下面是一个“口”,表示音从“口”里面发出来,整个字形是这样的结构。即“大”是道,“一”是德,在古代就是这么形容的,通过口吐出的能量和放射出的能量,饱含着道和德的能量波以及能量的质源、物源,就能产生振荡,修复病人体內损坏的器官、组织、血流等系统,起到治疗的作用。当“音”强的时候,甚至在头顶可以形成一个蘑菇云状的能量团。声带直接往外辐射的,有一个能量流;口腔里面发出的主要是声,声里面产生的能量流是一种波动能量。“音”有不同的频率,能够调节人体内在的整个能量频率。

  像声频和声波,在音波当中,我们声带发出的音,其中最高频率的是心音,普通频率的只是我们的声带之音。这两种音,一方面,都可以通过音频振荡的练习,提高自己本身内在能量的品质而获得;另一方面,我们通过自己的声带作用发生声以后,不要单纯注意自己发出的声,而是要注意其中的音,能够使自己在治疗病人的时候,达到一种很强的效果,只是我们没有主动去应用它。

  4.音与节

  人之所以能发出“声”和“音”来,说到底还是靠“声”为载体释放出来。所以,有时候我们可以感知到别人说话的意思,或者说别人不讲话,也能捕捉到人家心里想的是什么。能够发现对方心里想的是什么,实际上是音传递出来的能量符被自己捕捉到了。我们经常说,感应到对方心酸、心痛,感应到对方心里的想法,实际上都是对对方心音能量场的一种捕捉和发现。这个东西,在古代也称之为“音节”,即声音的节疤。详细的解释,就是一种流动的能量在一种特定的情况下,透进了一个形态,然后又在继续流动。这一个个能量的结构形态,被我们捕捉到了,常常就是对方的心理活动频率。

  《说文解字》:“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这是关于“音”的最接近道家慧观学说的结论。关于“音”的节点,什么叫“节”?看一看竹子就知道了,竹子就有节疤。“节”,如竹节。它是与空间连接、通达的结构。“有节于外”,这个“节”还与别的人、物进行连接,产生于心而传播于体外。音的节点,正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共鸣之所在,共鸣点,所以相印、相和,同频则共率,相互振荡,故有心心相印、感而遂通的存在,有拈花一笑的奇迹发生。
  实际上,我们在诵读经典的过程当中,是把经典当作一个无形的大钟,它有一种潜在的能量,与我们身体之间就像钟和磬之间的关系。
  对应我们身体来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小钟,那就是自己的声带。利用这个声带,通过口腔吐出来的,主要的是“声”,里面也有音。其中“音”的振荡,是通过人体中肉眼不可见的一个传播系统传输的,但基本原则上是沿着颅底神经和一些颈部的血管壁下进行传导,只有内观清晰的人才可以发现,这种传导能够产生一个能量流。

  罄的形状如钟而仰座,铜制壁薄,器口内收。它发声的结构,和钟的发声结构原理是一样的。当钟和磬的声音频率相同时,就会出现“钟敲磬响”的共振现象。经典具备一定的频率性,按照它的文字编排、文字结构、文字读音、语言风格进行诵读,那就是在解码,在解析它的频率。

  当我们诵读的时候,如果诵读声音的频率和经典本身的频率相接近的时侯,这种能量的共振就会形成,钟敲磬响,互相呼应。

  不管是《德道经》,还是《圣经》《古兰经》,它们的语言风格、行文风格、字句的编排,历史形成的时间胶囊的结构,以及里面形成的能量结构,我们只要主动去诵读,里面音的能量就能释放出来。

  5.音与空

  心没有勾,才就容易出心音。

  《德道经·道篇》第二章里,提到了“音声相和”,我们虽然讲过了、提到了、强调了,但是很多人在经典诵读过程中和听讲过程中仍然没有参悟出来,所以进步就不快。

  我们既然是东方的子孙,是道德的后裔,如何从这个钟的“音”和“声”里面,去参悟出该如何诵读经典?该如何听讲经说法的课?这里面的“声”,这里面的“音”,都要在这个空里产生音,任何一个传来有道的声,都能“音声相和”,那才叫真正体悟出味道来了。

  所以,对于这个“空”与“音”的关系,先要弄明白。

  人类现代科技仿生学的方法很高级,像激光发生器,也是跟这个原理相同。它的原理,也是在发射器的空腔里面,让能量进行振荡、激荡,形成一个光束,然后再放射出来,构成激光。要具备空腔,才能发射出能量。
  激光生发机制,基本遵循着同一原理:激活某种原子→点亮粒子→转变为光子→释放激光,再将激光反射回被激活的原子,如此循环,制造出更多的光子,释放更多的激光。但是,这些光子不像灯管中的光线一样四处发散,而是追随第一个光子运动的方向,有赖于上述“聚合媒介原子”的调节,所有光子的波长均相同,最终形成激光束。

  人体的腹腔空间,同样类似于原子、粒子、光子振荡发生器。颅脑、胸腔空间也类似,但人体较难承受。

  激光振荡发生器,美国曾经在10年中耗费了5亿美元的研究资金,终于能够制造出11w的“超强”光束,但是这能量还不到普通灯泡的十分之一。10年花费5亿元才弄出一个没有实用价值的小灯泡,这也就如同许多人使用很多方法盲修瞎练十几年只生产出自己的低能外气一样,没有找准原材料,试验过程存在缺陷。只有找准效价极高的“原子”才能成功,黄老经典正是这个高效价的“原子”库,德一能量才是这个能产生生命“激光”能量的粒子。气和音的准确取材,是成功的保证。

  人类音的能量,要想真正地增强,那就不能只简简单单在声带这个地方产生振荡。局部振荡,能量是不强的。我们通过口腔发出“声”,通过颈区的声带发出“音”,这是一般人和现代人普遍具有的能量域值。这个能量不强,作用不大。但是,如果我们通过口腔发出来的声和通过声带所产生的音,能够从自己的头顶百会冲出来,甚至从胸腔里面到达声带,这里的振荡跟自己的心跳发生共鸣,与自已腹腔的下丹田发生共鸣,并且可以从头顶发出的话,这个能量就非常强大。整个人,就会变成一个能量释放器了。那时,自己的“音能”就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层次和阶段,“音”的质量就会提高了。

  像歌唱家就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只会用嗓子喊,那就只能在卡拉OK厅里唱歌;如果可以用胸腔和腹腔发音歌唱,可以用胸腔发音歌唱的人,可能只能担当一般的歌唱演员;如果可以用腹腔和整个身体发音歌唱,歌声非常悠扬,那么可能就会成为真正的歌唱家了。

  所以我们开口诵读,并且运用特殊的方法去诵读经典,那就是一种非常理想的修炼方法。因为,它既跟心的调节有关系,又跟能量的振荡有关系,能够使能量具有振荡频率性。如果天天在这里用思维去修炼,它的振荡频率很慢;但是同时如果有“声”和“音”的参与,那么振荡频率就提升上去,变快了。而且,这些主动与自然频率连接的经典能量,通过诵读以后,能量的释放就会更强大。

  这个“音”的产生,只有在空腔里面才能发生。实际上,人体的脑腔是空的,胸腔是空的,腹腔也是空的。这“三腔”里面,都能产生音对声的谐振波。随着诵读经典声的振动,那不跟敲击钟产生“声”和“音”的原理一样吗?我们人体结构就是一个中空的“钟”,当嘴巴在发声的时候,那个“音”就会随之在体内产生,这跟敲钟的原理一模一样。

  作为我们道德实践者,就要从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寻找到这个道,运用她的原理,先在我们体内主动去寻这个音,在诵念的时候去寻找这个空里面的音。心一空,不就产生音了吗?心空是寻音的关键。

  这个“音”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一种震颤共鸣,是同频振动的‘和谐波”。当找到这个感觉,自己也就会豁然开朗,也就明白了。问题是首先要找到和寻到这个音,再来同步研究这个钟的原理。无论是大家一起诵读,还是跟着录音带诵,我们都要主动在心中、在体内觅这个音。在听课的时候,也要把握住在自己的体腔里,在自己空灵的心中也能够产生音。也就是说,无论当我们自己诵读,还是听别人念诵,或者是老师讲课所发出来的声音,都要把它看作是木棒子敲击在钟壁上产生的声,要注重同步在自己的心里、在自己的体内,去寻找与这个声”能够同步谐振的“音”。这个音,要是找出来,那就不得了,一步就进来了。更何况,有的老师是有道的,他讲课的时候声音里就含有这种光音的能量,道的能量和德的能量都含在其中。

  我们要打开自己的心扉,可以说,觅到这个天音,进入这种光音界,就是打开心扉。只要利用好这个原理,相信很多人都能通过听讲和自己的持恒诵读实践,寻觅到自己的真音。

  觅真音,这是一把金钥匙。用这把钥匙把锁打开,把门推开,那么整部《德道经》里面的亿万个佛、亿万个道,就都会呈现在自己的面前。《德道经》五千字,每一个字都是一个灵符,都是一道开启我们心灵、开启我们身灵的灵符,布满我们的全身。

  问题是,自已要把握住找到进入众妙之门的这条路。怎么去寻找?还是《德道经》所说的,从“中”、从“空”、从“无”里去找。整部《德道经》谈了很多“中”“空”“虚”“无”,都是为了应用“形名学说”使我们进入那种状态,从而寻找到自己的道。因为每个人都有道,都在自已的体内,与生俱来,先天就带有,只是自己失了德而已。一方面,把这个德补齐;二方面,要寻到自己的道。那就能德道圆满。

  自己的道能够找出来,就会有强大的能量来支撑起我们更好地修德,德也就容易培补完善了。德的完善,又会促进这个道的进一步完善和展开。两者之间,这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我们一旦把握了“音声相和”,真实不虚地实践“音声相和”,那么在听课的时候,就绝对不会昏沉,不会睡觉。要想找到这个音,就要主动用正觉正念去找,这样就不会有阴我心蒙蔽这个音。阴我心识神,就是这个特点,,它住在心中,工作在大脑皮层,我们要主动把它向阳性转化,用正觉正念制约它,使它里面的阴气和邪气逐渐减少。要把这一点把握住,让它树立正念、正觉、正识、正见为道服务,让它对自已体内向唯德是从的转变服务。

  6.气音振动是正常诵读效应

  人类在采信修身方法,向德和道的反朴归真过程中,主要且必须依靠体元、物元、质元的繁转简与假复真的变化。在质元的应用方面,主要是应用三种质元:气,音,光。

  在早期,由于成年人大脑中的慧眼硬件旷置性废用,失去了功用,因此,只有“气”和“音”这两种质元可资人类启用。所以,修身方法中就自然地诞生出炼精化气和经典诵读这两类修身方法。

  质元的“气”和“音”在应用过程中,振荡就是质元运动、密实、变构、升质、凝聚过程必不可少的现象。这种振荡,具有一定的显态物理性,从低频率逐步向高频率变化。振荡过程中,会对相关的有相物质产生作用力。例如,肉体器官诱发产生一种同频振荡性反应和作用力。

  一般而言,“气”和“音的振荡频率越高,则能量越强;在频率低时,肉体的同步反应就会越明显。例如,不由自主地抖动、颤动、摇动、晃动等等。

  但是,当振荡的频率较高也就是频率较快以后,人体器官组织反而并无明显反应,而只会感觉到非振荡性的能量实质感。

  在我们的“双可”教育实施中,由于经典诵读占着关键性的位置,因此,音频振荡的生理作用性,也就常常是比较突出的现象。在长期真实坚持的诵读者中,振荡感的产生率会占据较高比例。诵读中,出现眼晴看东西会震动,有地震感、晃动感,甚至震荡音出现,都是这个音频的作用力。

  一般而言,产生这种振动感,是音频能量已经渗入实质性组织器官中的表现,是非常有益的一种良性变化阶段,只是每个人的反应期长短轻重各不相同。每个人在自己坚持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和把握住其中的规律性,顺应这种音频对身体的再造,提升质量。

  在通常情况下,颅脑内的音频再造过程会比较难受,甚至有眩晕期,许多人难以一鼓作气地熬过这一阶段。如果少数人实在难熬时,其实可以将这种振荡导入小腹腔之中,内观配合,使震荡源在小腹之中,而振荡波则传达于颅脑中,那么肉体的反应将会明显减小,适应性会明显提高,而又不必止火止诵,失去机缘。由于“双可”教学是同步把握着“气”和“音”的启动与应用,一般而言,这种气音合一振荡产生和出现的情况,就会比较普遍。对这些现象的正确处理,全在于每个实践者正确地把握,灵活地应用。

  7.集体诵读与音声互补

  像寺庙里面,很多宗教场所里面,都很讲究早晚课,早上和晚上都要一起做功课,讲究集体诵读,集体一起诵读经典。为什么要采取集体诵读的方式呢?其中的一个原理,就是人越多,音的能量分布就越均匀;人越多,形成的圆周就会越圆,圆心(音)越容易形成。比如,一个人诵读时,大约就只有三个方向形成能量,或最多四个方向有感觉。如果人越多,就会把四周辐射不到的区域弥补起来,最后容易构成一个圆整的音场、进行高频率的振荡,振荡频率很高,形成一个同心圆,就没有阴暗面,全部都能弥补到,不会存在能量的死角了。人类的集体行为和集体活动,能量的互补作用是非常强大的。
  实际上,医学上做手术时使用的无影灯也是利用了这个原理。为什么叫“无影灯”?因为无影灯的设计原理,就是利用很多个灯泡,把一个灯泡可能产生的阴影消除掉。在无影灯下做手术,就不会有阴暗面,无影灯是利用的可见光原理而设计。声音,其实也存在着无影声——没有死角的声音,人多了,就能起到这样一个作用。每个人的声都有特定的声域和频率,都有声的死角。多人集体诵经,可以相互弥补各自“声”的死角。

  像参加一场音乐会的时侯,一个小提琴独奏家演奏和一个交响乐团演奏的时候,那个气势和能量的差别,我们都是能感受到的。当交响乐队在演奏的时候,我们肯定不会去注意某一个人的演奏技巧,而是会去感受整个交响乐队共同演奏所发出旋律形成的能量场的响应和作用。在独奏家演奏的时候,听众常常是把自己个人的感情与演奏家所传递出来的技艺、技巧以及对曲调的体会和领会进行单一的联系;而与交响乐团,却是全方位的联系。

  8.音、光、气的辩证关系

  我们要想解决自己生命的质量问题,就要不断提升质元物质的质量。质元物质,就是一种看不到的能量,共有三种形态:

  第一种,就是气态能量。这种气态能量,也是分为天气和地气;进入到人体后,分为元气、营气、卫气、宗气之类。包括地炁,都有这种能量性。

  第二种,就是音态能量。这种音态能量,一种是通过特殊的练气发声,能够产生这种音。有些歌唱家在训练时,还是有意无意地培养和生成了这种音,就能够使自己的歌唱事业获得成功。修真者通过经典诵读,当从根本上实现了突破,就产生了音。无论我们是主动去练习声音,还是进行经典诵读,关键在于我们要了解和掌握什么叫“声”、什么叫“音”。在“声”和“音”中,我们寻找的重点和运用的重点,都是“音”而不是“声”。“音”,一旦被我们找到和运用了,就可以使我们的气的质量成倍地提升。

  “音”,就是能量振动波。比如说,我们声带的能量振荡波、胸腔的振荡波以及腹腔释放出来的振荡波,这种振荡波不是以耳朵进行分辨为主要参数的,而是以心能够感应到和身体能够感应到为参数。“声”,就通过我们的舌头和口腔产生出来,能够被我们耳朵所听闻和捕捉,并且可以理解的一种声音。

  第三种,就是光态能量。我们进行身体再造时,音态能够捕捉住,振动频率有了,气才容易捕捉住。音和气能够比较良好结合在一起时,我们才容易见到光。如果光有气态的时候,不容易见到光;但是如果我们体内运用音,并且和气结合在一起,光态就容易产生。

  我在国内做了很多试验,并且已经普及开来。十二岁之前的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经典诵读的话,他们的松果腺还没有完全钙化。很多经典诵读的家庭,他们孩子的第三只眼全部都是开着的,都能看见自己体内的超生命现象,那就是说他们本身就处在一种光态。能够进入光态的人,那么气态和音态必定是存在的。气态和音态结合在一起,容易使我们更快地重新把松果腺激活。用气和音的双重能量去激活我们的松果腺,就可以使这第三只眼恢复到七岁之前能够观察事物的状态。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音波的振荡能够迅速改变我们细胞里面的善粒子,改变我们细胞的结构,提升细胞的品质,包括可以延缓端粒体的消耗时间,延长它的使用寿命。
  实际上,老子五千言对这些细微结构全部都揭示过了。只要我们在诵读时能够直接与老子进行心灵对话,老子能够发一个心灵约会的“邀请书”给我们,就可以跟他对话,老子就可以告诉我们他的五千言里每一个字的意思。现代西方科学命名的“端粒体”,与当年老子的命名结合在一起对比来看,还是觉得东方文化使用得非常精妙。
  老子说过:大音希声。道发出来的这个音的振荡能力,是无法听到声音的。只能感应到能量在流动,在产生作用。像在细胞里面,西方科学发现了双螺旋结构,但是他们却没有发现其间的中轴,双螺旋结构的中间有根轴。我们到医学商店里买的模型,中间是用一根铁杆子把它撑起来的。实际上,在我们的细胞里面有一个能量轴。这个能量轴,老子给它起了个名字,就叫“众仪”。把双螺旋的结构,一个命名为“朴”,一个命名为“素”。

  端粒体的燃烧速度,在内观中比髙倍显微镜放大得还要高,看得还要更清楚,这是我们在内观中看到的。

  所以,运用气、音、光这三种质元能量,对改变我们体内的状态和质量非常有帮助,可以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像端粒体的燃烧之所以加快,明显与我们能量补充跟不上有关系,衰老就加快了,这都跟端粒体能量的消耗有关系。所以,古代人们都很重视利利用气、光、音三种能量物质。

  用经典诵读的方法来启动音,运用音来带动气,运用音来产生光,可以说,这是人类宗教界长期坚持使用的一个方法。用音来强化气的产生,用音来培养产生光。这里面,全部都是运用诵读的方法,因为只有开口诵读出声,才能产生音的振荡。声和音结合在一起,才容易引起气流的吸入和吸收,引起气流振荡频率提高。
  在西方,无论是《圣经》的诵读,还是《古兰经》的诵读,经典诵读是世界各门各派宗教共同保有的修行方法。在东方,儒学、儒家讲究吟诵,诵读时就像唱歌一样,音调拖得比较长。佛家诵读,则是敲着木鱼诵读,是念诵。我们现在学习的诵读方法,是道家使用的观诵的方法,就是内观式的诵读。

  内观式经典诵读,就是根据前面的原始人图画,将口里发出的声和咽喉的音的振荡、胸腔里音的振荡以及腹腔里音的振荡、大脑中央里音的振荡结合在一起,与天要连通起来。所以说,道家的这种观诵方法,是最直接把握住“音”来进行实践的诵读方法,要主动去观音。

  口腔里发出的声和心里面产生的振荡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要把它们区分清楚,要能把握住。

  比如说,声带的振荡音和心里面的振荡音这两者之间,心里面的振荡音是最强的。当我们的心音能够进行交流的时候,那么声带的“声”和“音”都可以不使用,就可以直接进行交流,不需要使用声带。心音的交流,没有时间的制约,也没有空间的封闭。
  音乐在中国古代,实际上是用“音”当“乐(樂)”和“药(藥)”。能够激活心音产生的时候,下面的营气就会充分被调动,上面的性光也就出来了。从三个丹田,就可以分析出来光、音、气的产生和分布。上丹田,产生的是性光;中丹田,产生的是心音;下丹田,产生的是命气。所以说;一旦音和气能够结合起来,人体无形中就会变得非常光明。下面丹田的音和气能够结合起来,就可以确保上面丹田的性光始终是光明的。

  9.“恭熟忘合灵”循声觅音

  如何使我们的“音”能够更快地出现和产生呢?这里面就有个如何去进行经典诵读的方法问题。在中国古代有个成语,叫“循声觅音”。循着自己的“声”,找到自己的“音”,就能够进入到这个“音”的大门,进入“音”的“众眇之门”。要找到气的大门,也要找到音的大门。可以说,就是“玄之有玄,众眇之门”。我用了“恭,熟,忘,合,灵”五个字,分别代表五个阶段,来表述如何循序进入最理想的状态。
  第一步,恭,就是恭敬。要恭恭敬敬地诵读经典,要相信它。把“心身”这个罄和经文能量场这个“钟”的频率,调整一致。

  第二步,熟,就是熟练。充分调动前识六根,进行快速掌握。

  第三步,忘,就是要得意忘形。达到后天意识退位,循声觅音,身我两忘。

  第四步,合,就是自已的身体和生命,要与经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心音复苏,心音、天音合一。

  第五步,灵,就是与圣人居,与圣人谋。然后,把这个大门打开。

  当然,后面的结果都是自然生成的。我们需要做好恭敬和熟练,恭敬和熟练,是非常关键的操作过程。

  恭,就是把自己心身这个磬跟经典能量场这个钟的频率调节得一致。

  熟,就是要使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前六根,能够快速整体掌握经典的内容。不通过思索,也可以熟练诵读,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

  打个比喻,如果叫西方人说中文的话,他们肯定不容易马上说出来那么就要开始先学习如何写,如何发音,什么场景下使用什么字,跟我学习德语一样,不在这个德语环境下,我就没办法会讲,还得说中文。但是只要和德国人在一起,比比划划,进入那个语言场景,才会用德语表达,说得多了,慢慢就熟练了。所以,要做到“熟”,就要反复去读,反复去说。

  在“熟”的基础之上,才能通过意识的思索循着经典的频率去进行诵读,就可以达到一种“忘”的状态。只有非常熟练后,后天意识主动退位,才能主动发现诵读当中产生的音,在声的后面去找音。

  当声我两忘、物我两忘,就会得意忘形,经典的意思和音的真意就出来了。实际上,这就是声我两忘、物我两忘的状态,虽然忘记了自己在干什么,但是对里面的能量却能够把握住。

  “合”,实际就是心音的复苏。因为自己的心和经典结合在一起,那么心里面那种原始的音的振动频率,就会再重新苏醒过来。心里面有一种荡能量和自然的振荡能量能够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心音、天音合一,就会成为一个统一的强大的能量体。这时候,就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而出现和进入一种“灵”的状态。

  “灵”的状态,主要指的与圣人居,与圣人谋。因为这些圣人,他们的精神并没有消失,他们的生命还是以另一种形态存在。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就可以和他们站在相同的位置上,和他们进行交流、谈话。恭”和“熟”,“恭”是非常重要的。在经典诵读中,“恭”占据很关键的作用。

  在西方,有位美国科学家在研究了人类声音状态和行为状态以后,发现这个能量是有振荡频率的。而且,发现人类中所发出的不同能量体的振动波能够达到一千的这些人,在从前的话,都是达到圣人级别的。

  我设定的最高级别,是○级,那就是慧智圆融的状态。人因为自己心里的德性品质的高低,是处在善的位置,还是处在正的位置,还是处在德的位置上,其中有级别的不同,最低的频率是20。善、正、德能量含量越少的人,振荡频率就越低。
  在我们人体之中,70%以上都是体液血水,最容易吸附、吸收这个音的振荡频率,对全身产生生理作用。频率比较理想的音,对人类预防疾病、提高健康素质都很有帮助,能对人体生命产生极佳的预防治疗和养生修身效果。

  人体的细胞中天然地具有“善”因子,是细胞内壁的碱性调控器。善念、善行和上善的经典,都能够提升“善”因子的调节能力,从而维持和提高细胞的活力。我们细胞里面的善粒子和音的振动频率之间,具有很紧密的结合作用。

  善粒子在显微镜下无法发现,只有在慧观的情况下才能看到。所以,要想提高我们音的能量和振荡频率以及气的饱和量,我们要恭敬它,相信它,有个信念很重要。

  德国柏林BK艺术家协会的英格瑞德·格特莉希(Ingrid Goettlicher)于2009年11月,参加了北京首届国际老子道学文化高层论坛,向与会者介绍了自己用心和手走近老子的亲身亲历,生动诠释了自己制作三维立体《老子》过程中由“恭”生“灵”的深刻内涵。1996年,她开始迷上了《老子》,并找来各种《老子》德文译本,希望通过相互参照,更多地领悟老子生命智慧的神髓,但始终觉得对老子的理解,一直停留在两维空间的字面意义之上,难以深入其中去感受文字后面隐藏着的更为丰富的世界。由此,她萌生了将《老子》8章进行三维立体化艺术创作的念头。
  自1996年起,她前后共花费15年的时间,用双手共制作了33761个铜丝德文字母。当制作完一章,经文铺满整个工作台时,她就感到每一段铜丝都具有了灵性和能量,虽然经文的哲学意境已经非常深远,但是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智慧更深不可测。她深切地感到,自己和老子早就相识。自己虔诚的制作过程,其实就是在用心和手与老子对话,那种触及灵魂深处的归属感,洗去了她制作过程中所有的辛苦和疲惫。

  老子的气息逐渐充满了整个工作室,每天进人工作间的时候,她都会不由自主地在心里说:“您好!我来了,我又来和您对话了!”每天结束工作时,就会说:“晚安,明天见!”她于2008年秋,才在柏林制作完成全部经文。

  81章经文,全部拼写铺展开来,需要300多平方米的场地。受中国画卷轴的启发,她不想将这些字母组成的文字在板性材料上固定起来进行保存,而是在铺展开来,反复核对了正确性以后,按照文字的字母顺序逐叠放在一个小匣子中,她感觉这样可以将字里行间输布的智慧和能量更好地收藏和储存。

  老子书写的这幅画卷太精美,内涵太丰富,她不忍心漏掉其中的一丝毫,希望能用一生的时间慢慢展开这幅画卷,到生命终点的那一天,自己的灵魂在这幅画卷的托扶下得到解脱和升华。

  整个制作的过程,就是她用心灵和老子对话的过程。用铜丝来“写”老子的五千言,这个恭敬的信念非常强。在制作的过程,自然就会生成能量。她前后历时15年,制作完成了铜丝“立体”《德道经》德文经文,向我们生动地诠释了“恭”的内涵。用铜丝“抄写”《德道经》,就充分表现了对老子及其智慧的“恭”敬;制作过程中,反复观看经文,就是“熟”的过程;“忘”我地工作,融入经文之中,体会经文包含的气光音就是“合”,最终达到“与圣人居,与圣人谋”的“灵”的境界。看了她的作品以后,我就觉得:能够运用15年的时间来做一件事情,这个毅力和恒心就是成功的保证。

  当年雅典,苏格拉底在教学生的时候,他的班上有四十几个学生,让学生每天举手臂一百下。开始一个星期内,每个学生都能坚持做到;个月以后,大约只有一半人还在坚持;一年以后,只有一个人在坚持。这个听从老师要求坚持到底的人,最后成了举世闻名的哲学家,他就是柏拉图。这说明,他相信老师要求这样做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如果缺乏这个恒心和毅力、信念和恭敬,要想达到一种与圣人居、与圣人谋的状态,想达到“灵”的状态那是很困难的。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要想达到最后的“灵”,实际上都涉及到心门能够打开、心音能够产生、心光能够产生、心气能够运行的结果。其中,关键就是要把心打开,使心里面的气、音、光都能够同时布施出来。所以,世界上无论哪个宗教,都只是一种形式,是不同民族对自已精神系统升华的一种表达方式,都是一种行为的规范,最根本的还是每个人要把自己生命的质量提升上去。
  我们可以观赏这张图,可以观想自己的影子也同样打开自己的头颅打开自己的胸腔,打开自己的心臟,发出光来,照亮自己,照亮别人。学习上帝的思想,学习耶稣的思想,学习老子的思想,学习佛陀的思想,其原理都是一样的。

  实际上,对于“声”和“音”,中国古代在汉朝和魏晋的时候,也引起过很长时间的争论。为什么会引起争论呢?到了魏朝和晋朝的时候,儒学的智能人士都当权了,他们手中有权力了。他们看不到,感应不到,就认为这个“音”不存在。甚至他们还否定孔子写的《乐记》,否定里面记载的一部分事实,认为是一种恭维和吹牛。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很多人已经不再修身了,不再练习自己的精气神了,看不到了,也无法用自己的心去感应到,所以很容易去否定“音”的存在,而只注意到“声”的存在。当然,从口腔里发出的声,里面也带有音,就像钟一样,敲击里面,声和音一起都出来了。但是我们并不能否定这个“音”,通过我们的咽喉部,通过我们的心区,通过我们的中脉,通过我们的头顶,也在往外产生,这个是否定不了的。

  根据老子所揭示的理论,声和音之间,音是有质但没有形态。大音希声,就是说,这个音在能量态的结构下没有转化成有质有形的时候,的确是以一种能量体存在的。音的特征,就是一旦转换为有相的东西,变得有质有形的时候,一定同时伴随着声的出现。这并不等于它消失了,而是与声同时出现了音。就像容器一样,不同的容器看起来这个“空”什么都没有,但是我们用第三只眼观察的时候,是可以看到的,能够看到一个特殊的结构体、能量体。

  这个能量体的激活,伴随着声的产生,音也发出了。这个看不到的能量体,在我们体内同样也存在。当我们发出声来时,产生能量推动和转换,所以说,这个音始终是在后面,是做一个基础,这个肉眼不可见的能量体、能量物质,随时可以换转为声。而且,“声”在产生的同时伴随着自己本身的振动频率。这种振荡频率,不仅仅只是指“声”的振荡频率,还有“音”的振荡频率。所以,对于声音来说,既有分贝高低数值的不同,也有能量振荡频率数值高低的不同。

  作者:熊春锦

  整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道德教育与养生研究中心何良庆
游金地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Powered by 游金地,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解读热门新闻,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责任编辑:承欢大仁]
标签: 龙文化的文明与教育 熊春锦 东方龙文化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1
  • 2
  • 3
【日照银行·阳光贷】有品质生活更阳光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