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守一”之法在道家内部,虽然因为五斗米道的置疑,而从主流修身方法中逐渐淡出,但是并没有真正失传。
——龙文化修身理法篇(下)——
《得一》章“守一法”揭秘
四、“守一法”的流变
“守一法”丢失的四大原因:第一,人类群体性的离道失德,德一散五,逐渐堕落;第二,智增慧隐,受宇宙磁场影响,慧性被压制;第三,独尊儒术,天下为公转向天下为家,满足统治需要;第四,以儒解道,以儒改道。道学典籍被删改,本义遭篡改,其中的慧性教育方法元素被剔除。
丢失“守一法”造成的两大严重结果:第一,缺少了“德一”这一循德归道的阶梯和次第,致使历代“修道者多如牛毛,成道者凤毛麟角”;第二,导致道学文化退出主流修身和教育领域,经历了两千多年寄宿山林泉水的流浪期。
“守一”的具体方法,在庄子以后,由于在汉朝时期儒学否定“一”的德名、字、号性质,明显影响到道学正解“德一”,正法退隐,歧法自生,在社会上“守一”的方法就出现了流变现象。虽然现在,我们无法对汉朝时社会上流传的一些“守一法”进行考证,但是从《老子想尔注》当中仍然能够发现这种流变的痕迹。
东汉产生的五斗米道,对于当时流传的并非完全正确的“守一”之法,持保留态度。《老子想尔注》中,就批评守身中之神是“伪伎”,并且说:“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诸附身者悉世间常伪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人在天地问,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失一也。”
由此可见,五斗米道当时并没有将黄老庄真正的“守一”之法承传下来,对“一”中三元的解析,也只是抓住了其中的质元,几乎将“一”的质元解释为“气”,认为“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就是说,肚皮、全身、皮下皮肉里面都有这个“一”,这就等于将“德一”完全气化了。
“守一”之法在道家内部,虽然因为五斗米道的置疑,而从主流修身方法中逐渐淡出,但是并没有真正失传。晋朝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曾经提出“思神守一”的方法,可以“却恶卫身,常如人君之治国,戎将之待敌,乃可为得长生之功也”
葛洪还象喻式地透露:“一在北极大渊之中,前有明堂,后有绛宫;巍巍华盖,金楼穹隆;左罡右魁,激波扬空;玄芝被崖,朱草蒙珑;白玉嵯峨,日月垂光;历火过水,经玄涉黄;城阙交错,帷帐琳琅;龙虎列卫,神人在傍;不施不与,一安其所,不迟不疾,一安其室;能暇能豫,一乃不去。”
葛洪就将“德一”的质元和物元性以及升华转换过程,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不仅如此,他对“德一”的体元也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一有姓氏服色,男长九分,女长六分,或在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也,或在人两眉间,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也。此乃是道家所重,世世歃血口传其姓名耳。”
“一”的体元,具有服色、姓氏,是一个性体,它居于上丹田和中丹田之中。只是它的形名,需要人们歃血立誓以后,才能口口相传。口口相传的方式,并不能完全适应道德根文化的全面复兴,依据老子“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的原则,当今教学采用的是“誓后分传,虚中定验”。其中.对形名采用了“拆分法”,并且在隐中自然调控其实质,以确保志宏愿深、已经具备基本条件者能及时掌握“邦之利器”,同时也遵循了老子“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的原则。
《云笈七笺·三一服气法》当中指出:“夫欲长生,三一当明。上一在泥丸中,中一在绛宫中,下一在丹田中。人生正在此也。”这一提法,也就完整地将“守一”中的质元、物元以及体元与“三丹田”内修理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守一”的系统性方法论,只是没有将“德一”体元的形影姓名详细地用文字进行记录和表述。
唐宋以后,内丹术广泛流行起来,“德一”就流变成了“真一”,又被解释为“真水”。其实,丹道学中对“德一”的解析,是为了服从“炼精化气”而下手的原则。先从“一”的质元论起,而言“真一”;继以“一”的物元求证,而言“玉液还丹”和“金液还丹”;最后才以“一”的体元验证,而言“炼气化神”以及“炼神还虚”与“还虚合道”,最终仍然还是符合于老子的“得一”之说。这些流变,全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人们后天智识的需求性。我教授的学生当中,许多得证“金液还丹”以后的同学,在他们的实践过程中,其实许多人都曾经见到过自己体内的“德一”体元,只是因为缺乏后天智识对“守一”和“得一”的同步认识,所以处于一种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中。
后世的道学理论家,常会因为没有掌握三元论,而将质元、物元、体元混为一谈,或者以偏概全,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和猜想。宋朝至游子曾慥在《道枢》中说:“大道之真一,在乎气液。炼气液以生龙虎,合龙虎以成变化,使九还七返,混一归真,则神全精复。”在人体内最初时,只能从气与液中下手,气中析德,金水分形,借假修真,所以冠以“真一”之名,描述“一”的质元。这是一种正确的命名方法,只是作者没有详细加以说明。
唐宋以后,道家的修身方法,随着人们离道失德的渐行渐远,对道德根文化解读的后天智识化,以及天道进行一种“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的自然调控,逐步地形成了人元、地元、天元三大系统,或者称之为“流派”。这三大系统的最终目标都是相同的,都是老子所强调的“得一”。但是,从德的这个“一”内,把握住质元、物元、体元,则各有侧重,或者区分先后。其中,继承黄老庄思想的“天元神修”法脉流派,则是整体地把握住“一”的三元本质,运用“双可”法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方法,从而形成“神修天元丹法”的系统。
老子在五千言中,虽然没有将黄帝时代即已诞生的“守一”方法进行直接性的论述,但是,他在《得一》章中,还是运用隐喻藏诀的方法,将通过“守一”而“得一”的方法隐含其中。只要诵读者具有良好的德性品格,以及真正认真进行“双可”教育的实践和“人法地”的实践,注意文理基因的特点,常常就会自然地呈现出一部分。受传以后,就会自然地进入“守一法”之中。
“一”的体元,它的形名虽然不宜公开宣讲,但是“守一法”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可以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这正所谓:“老子留下五千言,守一得一藏妙言;歃血立晢方口传,......”后面还有一句暂时就不明讲了,因为其中包含着“一”体元之名,凡不是正式学生者,不得观其形闻其名。即使是学生,还得按照传统的规矩办,才能真正进入这个“德一”的三元之内的体元之中。初习者暂时不应轻试而用,要等候“一”的质元和物元具备一定的基础以后,再进行体元的实践,才能真实地完成。可以理论上进行了解和掌握,以利于加强基础性的准备。
传统天元神修丹法,有个与地元和人元不同的重要特点:它极其重视在修持德性品格的基础上,以修体元而统摄物元和质元,三元“执一”而实践;而不是按照从质元到物元、最后才至体元步步逆返的模式,不是从局部到整体的那种局部演绎再到归纳统一的模式。“守一法”,就是“执一法”的基础。需要用老子的“执一”思维方法,才能从经验思维、惯性思维的模式中跳出来,来解析和把握住“守一法”,运用“守一法”。
我们不要以为,中国道学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西方式的演绎法和归纳法。其实大道默运,同样在悄然地适应着人类智识的演化而自然变化。只有破解了人类后天智识发展转归五阶段之谜,我们才能湛然心定,豁然洞明,在智识海洋的千方万法中觅出根本,掌握捷径。
实践老子的“执一法”,非要先掌握“守一法”不可;只有实践好“守一法”,并且真正地“得一”,才能运用老子的“执一”思维方法。
作者:熊春锦
整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道德教育与养生研究中心 何良庆
游金地
优质商家
猜你喜欢
热门排行
标签: 龙文化的文明与教育 熊春锦 东方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