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共资讯市 【切换城市】

《国学道德经典导读》(5)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

2018年10月17日   生活资讯   来源:游金地   编辑:承欢大仁

13
摘要: 用德和道为最高统帅和最终归宿的研究方法,就是中国古代的一元论。一元四素方法论,就是在这一基础上由浅入深地、四素逐层级展开和最终归一地、阴阳和谐用中统一的研究方法论。

第一章 未来教育的根本——慧与智同步开发

第二节 慧智的一元四素方法论

  著名物理学家卡普拉在他的《物理学之道》一书中说,近代物理学中许多新发现与古代东方思维惊人的巧合。这两种思维方式、研究方法是不可替代的,而是互补的,二者不可偏废,不可排斥,不能通过一个理解另一个,也无法从一个推出另一个,两者都是需要的,并且只有互补,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

  那么,什么是古代东方的思维方式呢?这一个重要的命题,由于西方科学家不能深刻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全貌,所以并未作出合符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合理的、科学的命名,我们也不能傻等着他们通才、全才的结论。我们自己的学者对这一关系民族复兴的命题,目前还是莫衷一是,各有不同说法和评价。我觉得还是慧智的一元四素方法论,较能全面中肯地反映出古代中国文明法宝的特点、性质和全貌。慧智的一元四素方法论就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方法论和思维方式。一元的德和道,是古代中国文明认识世界的纲领,德和道与《周易》的象数理气相结合,共同构成一元四素,慧智双运而加以运用。她就是中国古代文明论证和认识万物的金钥匙,是启迪慧和智、双向同步开发智慧的科学方法,是维系中华民族文明长盛不衰的瑰宝,是中国古代科学能够超前发展的法宝,是令整个西方科学界瞩目的东方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1)一元四素方法论概貌

  一元,即德和道。《子华子·大道》中说:“元,无所不在也。人能守元,元则守之;人不守元,元则舍之。”也即是老子《德道经》中所说:“德者道亦德之,失者道亦失之。”《淮南子·原道》中曾说:“执元德于心而化驰若神”。这也就是说,只要将心灵道德化,精神就能产生质变升华,慧识就能驰骋于万物之间和万物内外。这就是大慧大智和诞生大慧大智的基础,道德是诞生大慧大智的基础。缺乏道德的智识聪明只是愚智,唯有道德能够弥补智识的缺陷,但是唯智型的聪明却永远难以填补道德的空白。

  用德和道为最高统帅和最终归宿的研究方法,就是中国古代的一元论。一元四素方法论,就是在这一基础上由浅入深地、四素逐层级展开和最终归一地、阴阳和谐用中统一的研究方法论。
  关于“一元”的深刻内涵,全部蕴藏在老子《德道经》之中。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我们正在全面展开学习和实践,并且已经讲述了一些内容。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一下《周易》中所含的四素方法论。

  象数理气四大方法论,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逻辑排列方式和方法。象3、数2、理1、气0,四大方法由简单到深刻、由表面到内核,层级性地加深和扩展,这是一部完整而科学的、逻辑性极强的由浅入深的分析方法论。以旋极图的象为总纲,指导身(包括眼耳鼻舌)体于象,观于象,拟于象;运用慧识悟于数,智识计于数,析于数,推于数;运用慧识科学创造力与智识思维析其理,悟其理,阐其理;运用道德之心与脑以及慧眼观于气,运于气,用于气。这四大系统性的方法论,互为依存,相互佐证,互根互用,互推互演,既揭示万物太极的阳态显性完整内容,同时又揭示万物太极阴态隐性的气场(包括体元与物元,气是三元中的质元)运动变化规律和生成要素以及必然趋势。将万物生成演化和终极归宿的特点和规律,完全纳入四大要素中全面地展开和揭示,从而构成一部完美的、无可匹敌的科学研究方法。

  象:《易·系辞》:“见乃谓之象。又,象也者,像此者也。”《周易·略例》中说“象者,各辨一及之义者也。”《左传·僖公十五年》中说:“物生而后有象”。老子《德道经》曰“执大象,天下住”。在用象析的方法中,包括万物万事的本象和拟比类象。如万象,形象,景象,现象,象征,象兆,象声,象形,图象,气象;病象,脉象,脏象,卦象,爻象等等,能够知象而解象、破象,进入数、理、气这三个层次中解象,才是通于象。

  数:《说文》曰:“数,计也”。《老子》曰:“善数者不用筹策”。《祖冲之》:“专攻数术,搜炼古今”。数术(易理、天文、历法的学问),《周礼·地官·大司徒》云:“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汉·王充《论衡》中说:“以计求便,以数取利”,内含策略与权术之意。《后汉书》:“其数有可言焉”,以数论规律性和必然性。又如数目、数量、数据、天数、气数、数值、数制、数学、数字等。数学是一种语言工具,是人类智慧的共同工具,用数学公式、数学图象来表达万物的内容,是最简洁、最准确的方法;数学是一种推理工具,可以进行逻辑推理;数学是一种计量工具,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和计算。《周易》就是用数表述和解析万物的变化规律。

  理:《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吕氏春秋·劝学》:“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庄子·秋水》:“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

  指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如道理,理论,理由,理性,理智,理喻,理解,理想。

  指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辨别、分类、加工、处置,如管理,治理,理财,理事,理音,自理,修理,总理。

  指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如心理,肌理,条理,事理。

  气:《黄帝内经·灵枢》:“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说文》:“气,云气也”。对于“气”的认识,我们从汉代编纂的著名字典《说文》的解释中,就不难发现,当时在儒学家中,已经开始丢失了对“气”字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仅将气解释为“云气”。天德之炁养神,地谷之气养形。气是肉眼不可见的物质,届于太极阴鱼、太极黑中的物质与规律。但是她却是能量,是万物变化的动力。不把握住她,对万物的了解只能是一知半解,无法接近事物的真理。因此,知气、识气、观气、用气,就成为一元四素方法论中最为难以掌握的一个环节。需要“修之身,其德乃真”的艰苦实践和长期培养,才能“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系辞传上》)进而用气对象数理进行顺证和反证,产生的结论也就能够成为真理。

  (2)《周易》的灵魂是一元四素

  《周易》是上古时代中国天文学、气象学、物理学、数学、历法、音律学、物候学、兵法学、医学、人体科学、内环境学、外环境学等等无所不包的一元四素大一统的科学。她是古今中外不同于任何其它理论科学的一部巨型科学大体系,但是又归纳于一元的总领之中。

  《周易》运用象数理气所进行研究的方法,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在无限高度、无限广度、无限深度、无限细微的领域之中自由地展开她的方法。象数理气的方法论,具有统一性、无限性、简单性、和谐性、全息性、可证性等等特点。她既具有高超的抽象性又具有缜密的逻辑有序性,这是世界其它任何科学理论所不能与其匹敌的科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在介绍《周易》时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周易》既具有高度概括性、高度抽象性,又具有象数理气方法论的缜密逻辑性,她是一个具有普适规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古代中国正是在这一基本理论的滋养中,运用象数理气的方法论,取得了一系列震惊中外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周易》并不是鸿篇巨制,它简单地由《周易》和《易传》二部分共同组成。只有几万字的内容。但是,它却与老子《德道经》一样,是一部古代慧识与智识完美结合而诞生的一部巨著,内容博大精深,虽然名为“易”却难,虽然难却又简易。中国历代的治易学者,知同过江之鲫,数不胜数。他们皓首穷经,世代传承,留下来的著述,浩如烟海。但是,真正能把握《周易》的灵魂,挥洒自如地运用象数理气方法论,探其精微、“极深而研几”的大家名流,却又寥落如寒星,为数并不多。能用《周易》“象、数、理”者居多,而用一元和气驾驭象数理者稀。

  古往今来,学《易》者多如牛毛,大成者却颇为稀少。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现象呢?这是因为《周易》是一门需要慧与智双向同步开发,才能学习和运用的学科,学《易》并不像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只凭后天的智识、小聪明,勤奋钻研就完全可以学习和掌握,并且能够步入全面和深刻的状态中。《易》并不是一门只需要勤奋努力、刻苦学习、持之以恒,就终究会学有所成的一门科学。学习《周易》和运用《周易》,后天的智识只能作为工具,作为桥梁,作为载体在学习中使用。学习《易》只有启动和运用心中的慧识,慧识和智识同步才能真正地学习她和运用她,思识慧性才是掌握和运用她的钥匙。这一特点也正是能够使西方科学家获得“灵感”的重要原因所在。西方科学的发展,的确诚如他们自己的切身体会而言,是产生于99%的勤奋和1%的灵感之中。但是仅有闪现性的灵感和片段性的灵感,还不足以全而问鼎和掌握《周易》,学习和掌握以及运用《周易》,必须具有稳定的“慧性”才能达成目的。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学习和研究方法选错了路径,也就必然是南辕北辙,空无所获,终竟不可能将《易》学的象数理气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而人与《易》必然殊途歧路。

  《易·系辞》中其实已经明白地告诫后来的学《易》者和研究者:“《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如果不弄明白什么叫“无思”、“无为”,不识“无思”的“无”字并不是“无”,不知甲骨文的“思”字上边是个头顶“囟”门的囟,而不是“田”,不能将心与头顶的囟门连接成一体,深入地实践和运用“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那么《周易》的学习也就终难有所成就。只有认识到《周易》独特的学习和解读方法,窥其门径,探其奥秘,才能登堂入室而明易知经。这个独特的学习方法,就是老子所说“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①。也是《大学》中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所以老子《德道经》又是学《易》的必修课,“万物尊道而贵德”的心身实践,将德和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才是打开《易》学之门的钥匙和敲门砖。

  简要地介绍学习、掌握和运用《周易》的诀窍,主要是为了全面解析中国古代科学研究方法逐步在我国失落的原因,以及探讨如何恢复其生机,掌握古代中国智和慧同步开发,慧智双运、慧智同用地继承中华文化中的绝学,真实不虚地实现道德复兴和民族复兴。而我们正在开展的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正是基于这些原理,从德和道的一元与象数理气高度协调统一,培育我们民族教育中早已淡忘了的慧识,提升科学创造力的能量源泉,达到慧智双运。从而不仅能掌握《周易》,还能超越西方的直觉与灵感,使我们整个民族的科学创造力水平,重新进入世界的前列。

  ①老子《德道经》,第十一章。

  作者:熊春锦

  整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道德教育与养生研究中心 何良庆
游金地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Powered by 游金地,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解读热门新闻,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责任编辑:承欢大仁]
标签: 国学道德经典导读 熊春锦 经典诵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1
  • 2
  • 3
【日照银行·阳光贷】有品质生活更阳光
无标题文档